2021-12-10|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未知生,焉知死?

    子路問孔子:「人死後會往何處去?」
    這個疑問,這不單單子路在二千五百年前問過,即使今時今日,也有不少宗教家以這個議題作布道宣教。
    孔子的人生學問,就著重在今生當下,透過倫常日用,待人接物,踐仁盡義,能活出個人樣,能說句良心話。所以孔門之教,是以「下學而上達」的。下學,就是從世道人事學習,感悟人生的智慧;上達,就是把人生的智慧上達於天理仁心,以拓展無限的道德價值。語云: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故此,子路此問,可見不但未能掌握孔子的人生學問,而且未能真切地把握人生的意義,因而向幽冥處妄求無限,捨近圖遠,本末倒置;而最終把人生陷入虛無妄執,失去人格精神的獨立自主性。
    所以,孔子回應說:「眼前的人與事,當下的情與義,都尚且未能做得好,又何必花時間去探究死後往何處呢?」這句話,也可以反過來說:欲知死,先知生。
    人若能把握真切的人生,充充實實地為學做人,常存反省敬畏之心,他自然能體會到死亡的意義。即使面對死亡,也不會有所遺憾,因為他沒虛度人生啊!
    2021-12-11共勉 明天講題:人生最終的目的是什麼?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