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善真的要不欲人知嗎?
「為善不欲人知」是中華傳統文化所推崇的價值觀,認為默默的付出而不要到處宣揚、才是真正的美德,若抱持著炫耀的心態行善,那麼這種善行不但不值得讚許,同時也減損了自己的品德。不過「為善欲人知」難道沒有什麼好處嗎?
今晚印象很深刻的一個橋段是這樣的:致詞嘉賓在演說的時候說了『弱勢團體』的時候,被糾正了,原因只是因為他們無異於一般人,只是比一般人的身體『少了一些功能』,或是曾經有的功能損毀,僅此而已,我聽完內心的矛盾突然加劇...
身體上的缺陷並不能阻止他們完成工作、生活自理等等,今晚在台上賣力的表演的你們、有些看不見、有些聽不見、有些不良於行,卻依然為自己的生活打拼著、聽不到的人用舞蹈、看不見的人用歌聲、不良於行的擺出朝氣鼓陣,下半身癱瘓的人用口琴來讓現場觀眾鼓聲如雷....
台下的我們、政商名流都聚在一起,大家努力的讓自己被看見,對於身障的支持不遺餘力,但不管大家在行善的那個初衷為何,至少這場晚宴過後,已經有人實質的受到實質的幫助!
行善的目的,在成全別人,不是自己
現代社會資訊爆炸,我們所缺乏的往往不是快速的網路或者是大量的資訊,而是時間以及真正值得被看見的人事物。
而社會上許多需要幫助的人、常常潛藏在難以觀察到的角落。即便我們有心、也很難為這些人貢獻一己之力。
此時如果我們能夠分享自己發現的資訊、或者是自己已經付諸行動的善舉。除了能夠讓更多人看見這些需要幫助的人,同時也能夠實質的讓這些人能夠獲得更多的資源。
能夠拋磚引玉,吸引更多資源投入
一個人的力量有限,若拘泥於為善不欲人知的信念,固然更體貼人心,那麼需要幫助的人可能反而失去了更多獲得協助的機會。
今天晚會以實際行動表達對弱勢的關懷,期望為身障人士的的寒冬帶來溫暖及歡樂,肯定協會平常訓練的豐盛成果,不論是手工藝商品、限量食品罐頭、歌藝表演等等。這些都是肯定他們最直接、最有效的公益行為,而不是一昧的捐助善款。
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
長大之後,到了職場,有些書卻教我們「為善必欲人知」,讓對方知道,記住恩情,進一步建立關係,累積人脈,將來有所用,這種行善來自於功利之心,講究的是張揚,不只做,還要說得全世界都知道,都給他掌聲。
雖然是有目的的為善,但是那股有被幫助到的感覺,就是藉由這樣的掌聲而去傳遞,讓今天這些被幫助的人們,有一天也能夠再幫助更多的人!
比起捐款,還有更多善的循環可以去做
若我們適時的讓當事人知道我們的協助是出自真心的,除了讓對方有個回報的信念與目標支持自己走下去之外、同時也可以讓他感念這次的幫助,在他下次碰到其他人時也能夠將心比心,將這種善意傳遞下去。
最後希望,在場的這些達官顯貴們,都能做到你們致詞當下的內容並且持續不間段的去做,我們都能變成手心向下的那個人,讓這個善的循環會越來越遠、影響越來越大!
有餘力,不要吝嗇伸出你的雙手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