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30|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從日本的無緣化社會到黃金老人

    日本公共電視台NHK在2010年做過一個報導年老孤死的特別節目,將這種現象稱為無緣社會。
    據統計,日本每年大約有三萬二千具沒有親人認領的遺體,隨著單身人口的增加,再加上老年社會的到來,愈來愈多人會喪失血緣、地緣、社緣的連結,未來社會也將邁入所謂的無緣社會。
    2011年日本統計高齡單身家庭高達四百七十萬戶。
    2015年6月,日本作家藤田孝典出版「下流老人;一億總老後崩壞的衝擊」,形容收入低於最低生活費,沒有足夠的儲蓄,沒有可仰賴之親人的老齡者,稱為下流老人。隨著年齡漸長,醫療與看護費用的支出,對許多高齡者而言是內心的隱憂。
    有人認為,當這些不安擴及年輕人,當他們擔心自己老後的生活而抑制個人的消費,乃至於不敢結婚,不敢生小孩,會進一步加速少子化的產生。
    解決之道要將無緣社會轉變成有緣社會,加強老人照護之外,也要加強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連結,以及社區居民之間的互相看顧與合作,推動以社區為中心的生活援助體系。
    有許人已無意識瀕臨死亡且沒有清醒復原的可能性時,可是家屬一時不忍,要醫生繼續搶救,卻不知道當病人一插管就無法拔下,讓死亡本身變成看不到盡頭的難堪過程。
    我個人非常贊成長年推動安寧照護的趙可式教授所說的:「醫療不足與醫療過度,都違反醫療倫理,也就是可以搶救而不救,是草菅人命,不需搶救的病人仍搶救,也增加病人很多沒有意義的痛苦。」
    許多人很避諱談論死亡,我卻覺得只有真實的面對死亡的必然,我們才有可能珍惜生命,盡心盡力活出自己,點燃對生命的熱情,完成自我獨特的生命意義。可惜許多人都不相信自己有可能「不久於人世」,大部份都表現得好像會永遠活在世界上一樣,所以積累總覺得不滿足,耗盡心神追逐不是對自己真正有意義的事物。
    下流老人的另一端是黃金老人,活躍老化讓我們可以享受兩個人生。2015年調查,台灣百歲以上人瑞已經超過三千位。一九四五年台灣人平均餘命才五十歲,現代人有機會活出兩倍的人生。
    要活耀老化的人生有三個前提,首先是避免生病與失能,第二是維持腦力與體力,最後是自主掌握生活並且積極參與社會。
    具體要注意到預防慢性病,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比如均衡的飲食與充足的運動,儘量戒除菸酒檳榔,預先規劃退休的生活以及維持一定的社交網絡,最後要持續學習新的事物,就能過個豐富、健康又快樂的第二人生。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生命中最期盼獲得的禮物是「慈悲」與「智慧」;智慧的追求透過閱讀,慈悲則靠號召朋友從事公益服務人群來實踐,因此生活的重心是「閱讀、朋友、大自然」。曾擔任童軍團長,與朋友們成立了荒野保護協會;並將診所變成了可供社區民眾借書的圖書館。 著有《電影裡的生命教育》、《與荒野同行》、《我在黃昏的日落前趕路》,以及童書繪本《陪鍬形蟲回家》、《幫青蛙找新家》等書。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