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歲的時候,因為人生才正要開始,所以一個個在生命中遇到的人,都好像是天上掉下來的緣分,所以可以把很多事情推給別人,比如工作不順利,愛情不如意,遇到很多挫折啊…。可是三十歲之後,我發現身邊的朋友都是自己選擇來的,你願意好好放下誰,你願意讓誰留在你的生命裡,每個決定,都是一個心甘情願的選擇。而閉關的這三年,我最意識到的就是關於選擇這件事情,
選擇去做讓你想到就覺得平靜並且有勇氣的事情,無論這件事情,對別人來說有沒有收入或是有價值的。」——
脫下張懸外殼做回真正的自己!安溥:30歲後該放下誰、留住誰,每個決定都是心甘情願的選擇
遠離臉書、盤點生活
從 10/17 宣佈不發文迄今,將近三個月了。不發文,做一名專心的觀察者,只是了解親朋好友的動態,或稍縱即逝的熱門話題;關掉通知,沒有讚、沒有留言,朋友的來往回到私訊、語音和飯局裡,熱烈而專一。
怎樣算「過度社交」?每個人標準不一。在《
深度工作力》一書中,作者提到,臉書等社交媒體的文字溝通,限縮了面對面談話時,所有語氣、音調、手勢等等豐富的資訊,大腦原本可以處理龐雜立體的資訊解讀,但回到線上的文字訊息,那些話語中的豐富度消失了。不只大腦可以用來判斷的訊息量,瞬間減少;少了語氣、音調、手勢等等的輔助,快速的文字片段更容易帶來誤會和對立,加上社交平台被設計的特性和商業考量,充滿許多不利於心理健康的陷阱。
老派有其好處。不管是電話、視訊、離線手寫,都能獲得比較深度的對話和體驗,特別手寫可以刺激大腦,篩選值得寫下的隻字片語——有限性意味著反芻和消化;一如生活,重點不是塞滿了什麼,而是選擇值得留下與付出的,照顧好身為人所需要的充實、休息和快樂。
練習每年一本的「
子彈筆記」,即將進入第四本。手寫筆記成為習慣性的離線整理、練習記憶和回顧那些記憶猶新的片刻,閃現的疑問和領悟,以及心中隱隱約約的方向感。某人曾經提到諮商師教她整理生活的方法,就是讓發生過的事隔個幾天才寫下來——有了時間的距離和發酵,看待的眼光可以調整得更好,少了情緒化的濾鏡,也會篩選出比較有意義的生活片段。
不再急著輸出腦海裡紛飛的想法和路上的景色照片,多了時間思索中年危機(笑)觀察自己的焦慮和抑鬱、某些凶險的時刻,尋找讓自己安定的方法。這二個月:
- 和朋友上山露營,看年輕的原住民老闆騎著帥氣重機,巡視果園;夜晚有滿天星光。龍眼木的溫暖照亮黑夜和食物,還有大夥兒充滿愛的各種餵食,即便已屆中年的我們看來都有點疲乏和憂傷,但十年一路走來的聯繫和見證,仍是力量。
- 到海邊小鎮走走,衰敗的市鎮怵目驚心,但隱身在廟口旁的小小咖啡店裡,有老闆娘的執著和心意。年輕人們所開的嶄新店家,有點格格不入卻充滿活力的氣息。
- 慢慢清理積藏了二十年的文史書籍,設立了 TAAZE 二手書賣場的頁面。都說清空一些什麼,新的事物才能進駐。我想,是時候和一些執著告別;看著空空的書架,有莫名快感,也開心周老夢蝶的絕版詩集有了去處。
- 註冊了 Coursera,上 Google 專案管理的課程;想著該有怎樣的學習和轉變,讓生命的遺憾再少一點。
- 總算走進久違的劇場,王安琪「愛在年老色衰前」,一人獨角劇的精彩!大齡女子的稜角和寂寞,找一個能「一點違和感都沒有」、共同自然生活著的人,我懂。
很喜歡《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繼續讀著《
死亡與生命手記》,二位結縭 65 載的八十多歲學者,共同寫下太太進行醫助自殺而離世前,面對死亡的所思所感。書中反覆提到「人生少些遺憾,比較容易面對死亡」;也很喜歡所引用的尼采:「
活得安全才危險」、「有人死得太遲,有人死得太早。
要死得其時」。
也明白,自己還是有書寫的需求,「書寫使我們的存在有意義」。於是從 PCHome 報台,一路寫過樂多、Blogger,十多年過去,現在來到這裡——大家可以使用 RSS 的靜態訂閱,也有 Email 主動通知所追蹤的寫手,介面也算清爽舒適,重點是自己可以掌握閱讀,不用依賴和咒罵演算法,好好照自己的步調取食。還沒有打算成為什麼,只想依照自己一貫舒服的節奏,做點紀錄、分享有感的片刻,依靠在社群的邊邊,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