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每個女孩心底那個《美國女孩》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看完《美國女孩》的第一個心得是:「這部電影的情緒也太滿了一點!」
父親與母親的爭執、姊姊與妹妹的口角、女孩與母親的對立、女孩和自己的抗爭⋯⋯塞滿了整部電影,幾乎沒有喘息的空間可以稍微放鬆,情緒隨時都在一觸即發的爆炸邊緣(以及一直爆炸的情緒!)但後來回想女孩乃至成年以後的女人,的確一直都處於這樣緊繃的情緒狀態,總是害怕自己做錯了什麼,卻又一心想要被別理解,又或者渴望其他人可以善解人意懂得自己,而常讓自己身陷在與世界和自己不斷抗爭的狀態中,然後對世界(其實是對自己)有著滿滿的不諒解!
前有《瀑布》後接《美國女孩》看起來都是母女的對手戲,或者像是一種對家有諸多期待和被提醒著要重新檢視與母親或與家之間的關係,但從《瀑布》到《美國女孩》多半都在探究女性比男性細緻的敏銳,而當不同年紀的女性碰撞在一起,加上「母女」這層關係,很容易讓人掉進「關係」的陷井中,而忽略了「自己」。
女孩的彆扭即是那個自己,被遺忘的、被忽略的、被規定束縛的、被教養所規範的⋯⋯好像在不同的年歲都有不同的限制想要框住自己,最典型的關係就是母女之間的糾結。
這幾年台灣的創作作品中,從書、電視到電影,有個共通的話題,就是女性,若範圍再廣些就是到母女與家人(或自己)的和解。這些故事題材能延伸的有很多,掌控得好的故事節奏及情緒便讓人心感溫暖的接收,拿捏得不準確的時常讓人撇過頭去心想「最好是這世界都要這樣非和解不可,哪有那麼容易!」但最常發生的肯定就是狠狠地朝你心裡那個最不想被揭開的傷疤刺進你隨時可以引爆的痛點!
《美國女孩》講的就是這麼個故事,讓那些彆扭的女孩們以旁觀的角色看著自己內心那些細微想得到關愛的情節,又讓女孩坐立難安地想要向世界辨解「其實我不是那麼難懂,我只是想要⋯⋯」卻怎麼也無法清楚的表示,常常只能在那彆扭中以為向世界抗議著「為什麼你/妳都不懂?」「為什麼我一定要照你/妳的方式生活?」但往往忘記自己從來沒有好好說過心裡的那些曲曲折折的情緒波動,不知道怎麼說、不曉得該不該說、不明白為什麼一定要說⋯⋯最後就彆扭了起來!
父親好像總是在母女之間扮演著那個「最懂女兒」的角色,但父親只是沒有像母親太容易有著情緒間過分細微的敏銳,在「這樣也沒有不行」的狀態裡,完整了女兒心裡那個「父親都懂」的角色,也就顯得母親的自我要求成為對待女兒的嚴格限制。
這篇報導裡提到那篇後來沒有出現的演講稿:「原本劇本就沒有寫,她本來就沒有去(比賽),我們也沒有拍,不是後來剪掉的。」也成為這部電影最切實的安排。如果加進了那個演講稿,來個一家熱淚盈眶的場面也實在太矯情了一點,沒有那場戲才能使這個故事留在那個始終沒有說出口的點上,也才能呈現女孩那種在心裡想說又渴望別人能懂的心情。
這個導演自身的故事,彷彿也讓我重回了童年,一樣有情緒隨時會爆炸的母親,一樣有像芳儀一樣的彆扭姊姊,一樣有著一個好像事不關己但嚴厲起來會打人的父親,一樣有著像我一樣老是想不通為什麼她們(母姊)為什麼老是那麼喜歡彼此較勁的另一個女孩,而且她們常常什麼都不說,常常猜來猜去又猜不準的自我詮釋,以致於彆扭越來越多,溝通就越來越容易擦槍走火。
很多女孩看完這部電影是哭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有些則是停在那個旁觀者的位置久久無法說些什麼,而有一部分是像我這樣笑著跟姊姊說:「啊那個女孩就是妳啊!從小到大彆彆扭扭的。」然後她回應我:「女生不都是這樣嗎?」我又笑著答:「我就沒有啊!」
「但說真的妳那樣彆彆扭扭想想還怪可愛的!」後來我又說。
每個女孩(包括甩不掉這些彆扭的女人們)心裡都有像芳儀一樣的美國女孩,差別只在於,能否有一天突然明白不要再跟自己較勁下去,就能解開心裡無法鬆開的緊繃。
我想我的姊姊應該也是整天想要問我:「為什麼你都會忘記帶鑰匙?」「為什麼你都能跟爸媽撒嬌和耍賴和這麼親暱?」「為什麼你都能這麼不守規矩(無傷大雅的那種我行我素)?」「為什麼⋯⋯」
女孩們如果發現自己的媽媽像自己一樣將擺在那些「一定」「應該」之中,就會知道自己與母親只是不同年紀的美國女孩而已!
《美國女孩》(American Girl)/2021
導演/編劇:阮鳳儀
演員:林嘉欣、莊凱勛、方郁婷、林品彤
P.S
姊姊說想去吃「双聖」。來來來,下次去台北我帶妳去。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785 字、2 則留言,僅發佈於電視.電影.聽音樂.閱讀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avatar-img
13.4K會員
862內容數
自由工作者、上班族究竟要用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呢?來看線線怎麼說;業餘的時候,也來跟線線一起看劇看電影及看書;有空的話一起來學做出版、編輯和電子書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換日線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等了這麼久,當陳柏霖再也不是李大仁那樣的暖男,依然是帥氣迷人且讓人驚豔不已。
《瀑布》花了一部電影的時間描述最後才帶出的「思覺失調」這個詞。非常像為「思覺失調」去污名化的宣傳片,但這樣的日常更象徵疫情中所有的狀態都逐步地成為了「正常」,你只能調適自己與病毒共存、並行!
關於環境議題的電影或攝影作品,都不能逃避要與充滿勢力的那一端的對抗,不論是影片或影像,在「環境」這一端都是「即使獲得平反」也有著極難反轉的「不可逆」;人們多半想從歷史中得到經驗,卻從來都在經驗中換得一次又一次殘酷的教訓。
關於「神」這部以「神」為名的電影,完全沒有提及,有一度我以為片名應該改成「我們一起寫小說好嗎?」(笑)
看電影跟看書一樣,是很隱密又愉快的娛樂!
「寫作」到底需不需有才華?我覺得是要的。但才華是什麼呢?可以學習嗎?我倒是很肯定電影裡寫作班的導師說的:要從「生活」開始找到你要說的故事,用心感受生活是靈感的一部分!
等了這麼久,當陳柏霖再也不是李大仁那樣的暖男,依然是帥氣迷人且讓人驚豔不已。
《瀑布》花了一部電影的時間描述最後才帶出的「思覺失調」這個詞。非常像為「思覺失調」去污名化的宣傳片,但這樣的日常更象徵疫情中所有的狀態都逐步地成為了「正常」,你只能調適自己與病毒共存、並行!
關於環境議題的電影或攝影作品,都不能逃避要與充滿勢力的那一端的對抗,不論是影片或影像,在「環境」這一端都是「即使獲得平反」也有著極難反轉的「不可逆」;人們多半想從歷史中得到經驗,卻從來都在經驗中換得一次又一次殘酷的教訓。
關於「神」這部以「神」為名的電影,完全沒有提及,有一度我以為片名應該改成「我們一起寫小說好嗎?」(笑)
看電影跟看書一樣,是很隱密又愉快的娛樂!
「寫作」到底需不需有才華?我覺得是要的。但才華是什麼呢?可以學習嗎?我倒是很肯定電影裡寫作班的導師說的:要從「生活」開始找到你要說的故事,用心感受生活是靈感的一部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美國女孩》是臺灣導演阮鳳儀執導的時代成長劇情電影,由方郁婷、林嘉欣、莊凱勛及林品彤共同主演。劇情取自於導演的親身經歷,描述原本已經移民的一家人,因為母親生病的緣故,讓在美國已經擁有自己生活的女孩,必須回台灣重新適應,而水土不服造成家庭衝突及成長的故事。 本片為導演首次執導長片,便入圍7項金馬
Thumbnail
教育的角色關係,家族中的角色關係,如何透過家庭中的角色關係來說明生活的調適和關懷。
Thumbnail
《去你媽的世界》封底文案即道出本書內容,作者郝妮爾描述了她自從懷孕到生產之間的心情以及面對的社會狀況,以及成為母親的困境與掙扎。她深刻描述了自己在懷孕過程中的痛苦、糾結與徬徨,以及面對「美」這個課題的掙扎。這本書不僅是在梳理自己,也是寫給未來的女兒,以及世上所有的女性以及所有媽媽。
Thumbnail
就跟你說youtube影片少看,這邊滿滿都是偏差的個人價值觀洗腦,像我這台也是。
Thumbnail
  本片為導演阮鳳儀的自傳式電影,描述主角芳儀(方郁婷 飾)1997年隨母親(林嘉欣 飾)與妹妹(林品彤 飾)移居美國生活,2003年因母親罹患乳癌而搬回台灣,父親(莊凱勛 飾)則常出差往返大陸與台灣。回到台灣的兩位姊妹須重新習慣既熟悉又陌生的台灣(體罰教育、交新朋友等),及只聽得懂中文、忙
Thumbnail
今天主打看神秘作品,神速地在三天內將12萬字的小說看完,一句評語的話,就是「還真敢寫」,澳門人必看,那麼荒謬的事情真的讓人不知要笑還是哭。(咦,又話一句?) 接著繼續閱讀《弟弟》,雖然讀的內容不多,但發現此書跟《那些少女沒有抵達》一樣,都營造了一個討厭的母親角色。 我突然想,是不是在孩子的成
Thumbnail
《小曉》是一部觸動人心的電影,描繪了過動症小孩在家庭和學校中的成長經歷。從小曉的孤獨旅程、家庭微妙關係、老師的溫柔陪伴到社會對過動症的刻板印象,影片深刻反映了困境下的愛和勇氣。主要角色包括小曉、母親薇芳、班導保羅等。觀眾將在故事中體驗到深刻的共鳴。
Thumbnail
一個白人女孩,一個黑人保母。 一個經濟生活無憂,一個為了生活遠赴他鄉。 一個還只是孩子,一個即將成為阿嬤。 但他們都失去了母親。 他們緊密地依附著,卻也要遇到分離前最後的狂歡。 這部電影大概就是講了,這樣一場為了分離而出現的狂歡,既讓兩人享受最後的時光,卻也讓彼此理解,人生終究要分離的痛苦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美國女孩》是臺灣導演阮鳳儀執導的時代成長劇情電影,由方郁婷、林嘉欣、莊凱勛及林品彤共同主演。劇情取自於導演的親身經歷,描述原本已經移民的一家人,因為母親生病的緣故,讓在美國已經擁有自己生活的女孩,必須回台灣重新適應,而水土不服造成家庭衝突及成長的故事。 本片為導演首次執導長片,便入圍7項金馬
Thumbnail
教育的角色關係,家族中的角色關係,如何透過家庭中的角色關係來說明生活的調適和關懷。
Thumbnail
《去你媽的世界》封底文案即道出本書內容,作者郝妮爾描述了她自從懷孕到生產之間的心情以及面對的社會狀況,以及成為母親的困境與掙扎。她深刻描述了自己在懷孕過程中的痛苦、糾結與徬徨,以及面對「美」這個課題的掙扎。這本書不僅是在梳理自己,也是寫給未來的女兒,以及世上所有的女性以及所有媽媽。
Thumbnail
就跟你說youtube影片少看,這邊滿滿都是偏差的個人價值觀洗腦,像我這台也是。
Thumbnail
  本片為導演阮鳳儀的自傳式電影,描述主角芳儀(方郁婷 飾)1997年隨母親(林嘉欣 飾)與妹妹(林品彤 飾)移居美國生活,2003年因母親罹患乳癌而搬回台灣,父親(莊凱勛 飾)則常出差往返大陸與台灣。回到台灣的兩位姊妹須重新習慣既熟悉又陌生的台灣(體罰教育、交新朋友等),及只聽得懂中文、忙
Thumbnail
今天主打看神秘作品,神速地在三天內將12萬字的小說看完,一句評語的話,就是「還真敢寫」,澳門人必看,那麼荒謬的事情真的讓人不知要笑還是哭。(咦,又話一句?) 接著繼續閱讀《弟弟》,雖然讀的內容不多,但發現此書跟《那些少女沒有抵達》一樣,都營造了一個討厭的母親角色。 我突然想,是不是在孩子的成
Thumbnail
《小曉》是一部觸動人心的電影,描繪了過動症小孩在家庭和學校中的成長經歷。從小曉的孤獨旅程、家庭微妙關係、老師的溫柔陪伴到社會對過動症的刻板印象,影片深刻反映了困境下的愛和勇氣。主要角色包括小曉、母親薇芳、班導保羅等。觀眾將在故事中體驗到深刻的共鳴。
Thumbnail
一個白人女孩,一個黑人保母。 一個經濟生活無憂,一個為了生活遠赴他鄉。 一個還只是孩子,一個即將成為阿嬤。 但他們都失去了母親。 他們緊密地依附著,卻也要遇到分離前最後的狂歡。 這部電影大概就是講了,這樣一場為了分離而出現的狂歡,既讓兩人享受最後的時光,卻也讓彼此理解,人生終究要分離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