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哪有一定要怎樣?用成長心態定義自己的婚姻樣貌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前陣子與家母通話,她對於即將成家的姊姊有萬般的不捨,語談中一直不停提到「嫁去夫家就成了夫家人」的傳統觀念,彷彿就要失去女兒一般,惆悵掉淚。我打住母親並告訴她,現在與以往有所不同了,婚配早已不是「嫁娶關係」,真要定義的話,「共組家庭」還比較貼切。
Wes Hicks on Unsplash
確實「結婚」之後,會有許多行程需要配合雙方家庭調整,但我想現在的兩性關係有更多的彈性去打破既有的傳統。以春節為例,現在已經有許多夫妻各自回原生家庭過節,不再遵循「初一夫家、初二娘家」這樣的模式,無關好壞,就只是一個協商的結果,而且這個結果還可能皆大歡喜,那為什麼還要堅持「遵循傳統」呢?
因為從小被這樣告知,身邊的人也都是這樣過活,然後便深信不疑了!其實,婚姻中許多「約定成俗」既沒有法條規定也沒有科學根據,只是父權社會長久運作下的結果。而現代社會風氣的改變,使兩性的天秤逐漸開始平衡,早已不再是一方霸權的姿態。
Maxim Medvedev on Unsplash
如何在變動的人生中,活出合宜的婚姻樣貌,是我們這個世代的一大課題。因為我們處在「傳統」與「現代」的分際,接收到的觀念多半既衝突又相悖,因此「為與不為」常常會造成心中的矛盾,在我看來,解方只有透過閱讀、接觸、對話、分享,才能釐清立場,堅定信念。
最近課堂指定的英文讀物——《Mindset》,就給了我很棒的啟發。書中,史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卡蘿.杜維克(Carol S. Dweck)針對美國五年級學生做了一個實驗,研究人員告訴受試學生他們將會接受一個測驗,而這項測驗將可以評估他們具備的知識與技能。測驗結束後,研究人員接著訪問受試者3個問題:
  1. 你認為這個測驗是否足以評估你現有的知識與技能?
  2. 你認為這個測驗是否足以評估你具備多少智力?
  3. 你認爲這個測驗是否足以評估你未來的智力成長?
實驗發現,擁有「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的學生多半認同第一個論點,但堅決反對其他兩個論點,甚至有學生直接挑明:「沒有任何測驗可以定義我的智力和未來成長」。而擁有「定型心態」(Fixed mindset)的學生則全盤接受以上三個論點,將個人能力與未來發展託付給權威,並深信測驗的最終結果。
你覺得抱持哪種心態的學生,較能夠在變動的社會中生存,並在長大後對自己的生活有較高的滿意度呢?答案已經不證自明!

婚姻也是一樣的,那些「結婚後就會怎樣怎樣?又該如何如何?」大抵都是「定型心態」的產物罷了,事實上唯一能定義「婚姻樣貌」的只有「共組家庭」的局內人本身,不是嗎?
最近日本盛行的「分居婚」、「卒婚」就是不同對話下長出的婚姻新樣貌,也顯示了婚姻的各種可能性。當我告訴家母婚姻是「成立家庭」無關乎嫁娶時,家母反問我公婆的看法?我回:「公婆的看法如何我不知道?但那並不影響我對婚姻的價值觀,重點是我和W彼此之間有共識,我們的婚姻才可能走下去。」
是了!每對伴侶都會遇到不同的婚姻難題,共創不同的婚姻生活,只要雙方有共識,並願意與對方共同成長,那便是最美最適宜的婚姻樣貌了!

📚卡蘿.杜維克的暢銷書有翻成中文版,強烈推薦閱讀:
心態致勝:全新成功心理學》(Mindset: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卡蘿.杜維克(Carol S. Dweck)/天下文化
avatar-img
64會員
128內容數
美國生活去,任何「第一次」都是印記,都很珍貴。 那些忐忑的、興奮的、不安的、新鮮的、大開眼界的, 還是需要留下那麼一筆紀錄的,是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謝伊太太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踏入婚姻這個舞池,運氣好一點的即使找到了適配的舞伴,也還是少不了你前我後的妥協;運氣差一點的,遇到總是互相絆腳的,那麼繼續折磨彼此將是最不明智的選擇。離開一段婚姻或是一段關係,既不丟臉也不失敗,成長本就是一個必須打破現狀才有可能推進的過程,就算再煎熬也終究會海闊天空。無論如何,都好過兩個人玉石俱焚,
婚後偶爾會覺得自己像「被騙進」某部「養成遊戲」一般,指令是「溫柔體貼、培養耐性、增進廚藝、附帶愛的抱抱無止盡供應」。
人們結婚,多半帶著對婚姻的錯誤認知;人們離婚,多半是想像破滅後耗盡了愛情。至於留下來的人,要嘛是假裝沒有看見衝突,要嘛就是在無數次的磨合中看透了婚姻的本質。
婚姻就像一片深不見底的大海,海下的波濤洶湧,我們心知肚明;內心的驚天駭浪,我們也心知肚明。
踏入婚姻這個舞池,運氣好一點的即使找到了適配的舞伴,也還是少不了你前我後的妥協;運氣差一點的,遇到總是互相絆腳的,那麼繼續折磨彼此將是最不明智的選擇。離開一段婚姻或是一段關係,既不丟臉也不失敗,成長本就是一個必須打破現狀才有可能推進的過程,就算再煎熬也終究會海闊天空。無論如何,都好過兩個人玉石俱焚,
婚後偶爾會覺得自己像「被騙進」某部「養成遊戲」一般,指令是「溫柔體貼、培養耐性、增進廚藝、附帶愛的抱抱無止盡供應」。
人們結婚,多半帶著對婚姻的錯誤認知;人們離婚,多半是想像破滅後耗盡了愛情。至於留下來的人,要嘛是假裝沒有看見衝突,要嘛就是在無數次的磨合中看透了婚姻的本質。
婚姻就像一片深不見底的大海,海下的波濤洶湧,我們心知肚明;內心的驚天駭浪,我們也心知肚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結婚是一種長久以來的社會制度,無論是在東方或西方文化中,都是人生中重要的決定。結婚不僅僅是兩個人感情的升華,更是兩個家族的磨合,是一個需要慎重考慮和準備的決定。然而現代對於結婚的意義已經悄悄的演化。
Thumbnail
結婚生小孩這個議題似乎頗火,簡略分析一下,婚後組成小家庭在現代社會似乎並不特別具備競爭優勢,單身或者男女朋友甚至同居交往反而少了很多麻煩。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傳統家庭價值觀日薄西山,婚姻也不再是性行為的前提,同居更逐漸取代婚姻,不但受法律保護並為社會所接受。 在台灣,婚姻不僅僅是兩個人的結
(禁止轉發、轉貼,有任何需求須經過本人同意) 4婚姻關係和交往的差別在哪裡? 結婚之後生活也是要過,一天一樣有24個小時,也要吃飯、上廁所、睡覺,那結婚有什麼比較實際的差別或是好處嗎? 主要差異在於法律上的承諾和社會上的期望。結婚意味著法律上的承諾,包括財產分配、共同資產和責任
Thumbnail
關於婚姻是從兩個人走到一家人 不知不覺也到了30歲,好像也是大家口中「適婚的年紀」了,雖然晚婚的人很多,但看到朋友、同學一個一個都結起了婚、生起了小孩,還是逃不過關心與期待。 在我的朋友圈裡面比較特別的是,大家對於婚姻好像都抱持著比較悲觀的想法,尤其是女孩子。 我想是可能一個女孩子轉變成女人,
Thumbnail
隨著年歲增長,對於性別傳統思維,我的想法已經不再那樣單一、那樣絕對,不再遇到和自己思想有差異的人就有形無形的封鎖他。我不再認為結婚就是對女性的綑綁、生小孩就是女性生命的犧牲。現在的我覺得,有結婚很好、沒有結婚很好,有小孩很好、沒有小孩很好。
Thumbnail
最近身邊幾個好朋友都不約而同的要步入人生的另一個階段裡,照理說,基於朋友的我應該是要給予祝福,但跟朋友們聊過『結婚』這個話題之後,我不禁開始思考:要不要結婚?到底是出自於自己內心所想要做的,還是要滿足及成全家人朋友們的期待所做的決定。 現在離婚率高居不下,有一部份原因應該也是來自這些父母及親朋好友
當我廿七八歲,該是適婚年齡時,社會上突然流行一個觀念:找個你愛的做朋友、找個愛你的結婚。頓時間我在愛與被愛的角色中被嚇到了,所以願意嫁我的,可能心裡根本沒有我?總覺得這樣的想法一定會有後續,果然,十年後,又有升級版了,找個妳愛的做朋友、生孩子;找個愛妳的結婚,幫妳養孩子! 結婚很多年以後,才發覺愛
Thumbnail
原生家庭對婚姻關係的影響深遠,許多人不自覺地被父母婚姻的模式所吸引,並在成年後重複了相似的關係模式。然而,即便如此,每個人仍有選擇的權利,能夠改寫命運,找尋不同結局的劇情。
Thumbnail
結婚是一種長久以來的社會制度,無論是在東方或西方文化中,都是人生中重要的決定。結婚不僅僅是兩個人感情的升華,更是兩個家族的磨合,是一個需要慎重考慮和準備的決定。然而現代對於結婚的意義已經悄悄的演化。
Thumbnail
結婚生小孩這個議題似乎頗火,簡略分析一下,婚後組成小家庭在現代社會似乎並不特別具備競爭優勢,單身或者男女朋友甚至同居交往反而少了很多麻煩。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傳統家庭價值觀日薄西山,婚姻也不再是性行為的前提,同居更逐漸取代婚姻,不但受法律保護並為社會所接受。 在台灣,婚姻不僅僅是兩個人的結
(禁止轉發、轉貼,有任何需求須經過本人同意) 4婚姻關係和交往的差別在哪裡? 結婚之後生活也是要過,一天一樣有24個小時,也要吃飯、上廁所、睡覺,那結婚有什麼比較實際的差別或是好處嗎? 主要差異在於法律上的承諾和社會上的期望。結婚意味著法律上的承諾,包括財產分配、共同資產和責任
Thumbnail
關於婚姻是從兩個人走到一家人 不知不覺也到了30歲,好像也是大家口中「適婚的年紀」了,雖然晚婚的人很多,但看到朋友、同學一個一個都結起了婚、生起了小孩,還是逃不過關心與期待。 在我的朋友圈裡面比較特別的是,大家對於婚姻好像都抱持著比較悲觀的想法,尤其是女孩子。 我想是可能一個女孩子轉變成女人,
Thumbnail
隨著年歲增長,對於性別傳統思維,我的想法已經不再那樣單一、那樣絕對,不再遇到和自己思想有差異的人就有形無形的封鎖他。我不再認為結婚就是對女性的綑綁、生小孩就是女性生命的犧牲。現在的我覺得,有結婚很好、沒有結婚很好,有小孩很好、沒有小孩很好。
Thumbnail
最近身邊幾個好朋友都不約而同的要步入人生的另一個階段裡,照理說,基於朋友的我應該是要給予祝福,但跟朋友們聊過『結婚』這個話題之後,我不禁開始思考:要不要結婚?到底是出自於自己內心所想要做的,還是要滿足及成全家人朋友們的期待所做的決定。 現在離婚率高居不下,有一部份原因應該也是來自這些父母及親朋好友
當我廿七八歲,該是適婚年齡時,社會上突然流行一個觀念:找個你愛的做朋友、找個愛你的結婚。頓時間我在愛與被愛的角色中被嚇到了,所以願意嫁我的,可能心裡根本沒有我?總覺得這樣的想法一定會有後續,果然,十年後,又有升級版了,找個妳愛的做朋友、生孩子;找個愛妳的結婚,幫妳養孩子! 結婚很多年以後,才發覺愛
Thumbnail
原生家庭對婚姻關係的影響深遠,許多人不自覺地被父母婚姻的模式所吸引,並在成年後重複了相似的關係模式。然而,即便如此,每個人仍有選擇的權利,能夠改寫命運,找尋不同結局的劇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