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的三句義與禪門料簡 (1)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一、即非邏輯

金剛經有很多三句的格式,有人稱之為「即非邏輯」,對於以下的格式,我們要怎麼理解呢?
「佛說A,即非A,是名A」
在金剛經的經文中,三句格式出現的次數十分頻繁,A 可以置換入許多不同的名詞、或內容,諸如:
01.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梁昭明太子金剛經科判第三分)
02. 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五)
03.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五)
04. 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八)
05. 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八)
06. 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九)
07. 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九)
08. 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九)
09. 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九)
10. 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九)
11. 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十)
12. 佛說非身,是名大身。(十)
13. 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十三)
14. 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十三)
15. 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十三)
16. 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十三)
17. 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十四)
18. 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十四)
19. 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十四)
20. 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十四)
21.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十四)
22. 一切眾生,即非眾生。(十四)
23. 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十七)
24. 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十七)
25. 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十七)
26. 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十七)
27. 如來說人身長大,即為非大身,是名大身。(十七)
28. 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十七)
29. 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十八)
30. 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二十)
31. 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諸相具足,是名諸相具足。(二十)
32. 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二十一)
33. 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二十一)
34. 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二十二)
35. 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二十三)
36. 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二十五)
37. 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二十五)
38. 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二十五)
39. 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三十)
40. 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三十)
41. 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三十)
42. 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三十一)
43. 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三十一)
對於上述的三句格式,初步的理解可能是這樣的:佛說的A,「不是」A,「而是」命名為A。的確是如此嗎?不論如何,可以肯定的是,A 的實質意涵為何,要靠個人實際地去參悟、領解才能夠得到。
比方我說開心,不是在描述我有多「開心」這件事,而是我對於某個對象、某件事情感覺到開心,實際上的覺得開心與否,要自行體會,才能夠知道;因為對於「開心」,每個人的定義內容不同,我覺得吃這個東西會開心,但你不覺得,要知道我之所以開心的理由為何,還必須要有和我一樣的經驗、體驗才可以。
所以說開心,不是「開心」,而是一種個人的感受與體會。
那麼,對於客觀的東西,比方說桌子,不是「桌子」,而是個人的理解、感受、或體會,這又要怎麼解釋呢?桌子有很多,一個柱體上面放板子,也可以稱為桌子;而一個設計師看桌子,不單單是「桌子」,還有更多的他的專業判斷和觀點。
若非抽象的概念,對於具體的事物,例如,這一朵花,不是「一朵花」,而是一個大自然孕育的生命,這可以說是有知識的人對於這一朵花的看法;又或者,就一個學生物學的人來說,一朵花,其實是一個生殖器。
但金剛經所要闡明的,則是佛的看法和凡夫的看法的不同。凡夫的理解、領悟,可以有深淺層次、與一般專業的不同,但在佛 (覺) 和凡夫 (不覺) 之間,卻有著一條明確的界線,這條界線,區隔了「悟」和「迷」在不同的兩邊。
所以佛看是花,凡夫看到的是生物學專業;佛看是桌子,凡夫看到的是設計師專業。
有一則故事:
一日,佛於靈山會上,拈出一枝金色缽羅花示眾。時大眾默然,惟尊者破顏微笑。佛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迦葉究竟體會到了什麼,而開心地微笑呢?他體會到了的,是和佛體會到的一樣的東西。而這個開心,不在別的地方,正是在這一枝金色的缽羅花上,所以「是名金色缽羅花」。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1會員
174內容數
禪宗法式,由信心銘開始,始有具體之文字描述。其後石頭參同契、洞山五位、臨濟四料簡等,雖以道家語言外貌,或援引「取坎填離」之理論,然本文指出,其文字背後所欲闡示之內容,實是金剛經三句之變體,與「拈花微笑」之意旨無別。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森愛耦諧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即非邏輯;「即」或「則」之辯;「實無」與「即非」。「非A」要非掉什麼?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與阿含經的比較;二階層分析 (兼論「非」和「是名」)。「無住」而「生心」;「假名」;三句的梵文與笈多翻譯;「是名」。「非相」就是「佛性」;漏譯的後半偈;漏譯的真如。
禪宗法式,由信心銘開始,始有具體之文字描述。其後石頭參同契、洞山五位、臨濟四料簡等,雖以道家語言外貌,或援引「取坎填離」之理論,然本文指出,其文字背後所欲闡示之內容,實是金剛經三句之變體,與「拈花微笑」之意旨無別。
即非邏輯;「即」或「則」之辯;「實無」與「即非」。「非A」要非掉什麼?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與阿含經的比較;二階層分析 (兼論「非」和「是名」)。「無住」而「生心」;「假名」;三句的梵文與笈多翻譯;「是名」。「非相」就是「佛性」;漏譯的後半偈;漏譯的真如。
禪宗法式,由信心銘開始,始有具體之文字描述。其後石頭參同契、洞山五位、臨濟四料簡等,雖以道家語言外貌,或援引「取坎填離」之理論,然本文指出,其文字背後所欲闡示之內容,實是金剛經三句之變體,與「拈花微笑」之意旨無別。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