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回到環境:我覺得是一種「集體意識」的東西。
在哲學,越是人多去肯定的準則,就越需要提出質疑;因為人習慣從眾心理的關係,不適合自己的事情做著做著也變的理所當然,自然就沒有辦法回應「為什麼做不出改變」的問題,進而對未知的東西產生排斥。
換言之,有的人身上真實存在「運不好」的問題。
你要是說他錯了嗎?倒不如說他處在一個不利於他發展的環境、時間,他沒有找到一個適合定位自己的地方。
所以像先前我就拿志祺的臉書貼文出來鞭,如果認識一個人都得透過他做什麼而定,又如果我們只是做做朋友的話,困頓的時候你也沒誠意去拉對方一把,憑哪點覺得這樣的朋友就該被淘汰?
而忽略每一個困頓人的背後,都有東山再起的契機。
在我的角度,合理的怪罪環境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前提是我們仍處在修練自己的階段,不論是身心靈的調養,還是各方面技巧再磨練,絕對比空口抱怨政府體制要來的好。
一旦抱怨體制成性,就離我們討厭的大人也不遠了。
規避?
討好群眾的說詞,做做場面得了,就不要內化到生活裡一併做完了。
有時候我會看看占卜的影片,最近也在了解怎麼樣療癒自己。
但你知道,做流量的就是這樣,有時候當創作者覺得自己已經是走出來,可以面對大眾做些分享的時候,他身上會有股氣是我感覺到,他其實沒有消化完全,只是行為、言談、舉止,已經捏合成自己也能接受的樣子。
以前聽過一個講法很有趣:你覺得自己 (的身體) 健康嗎?
我在課堂上小愣了一下,很直覺的想說「當然是健康的」;後來老師說:不過,誰身上沒有一點毛病,還是每天都要蹦蹦跳跳的,只是你沒有倒下而已。
欸?所以其實每個人都有病
這不禁讓我想到我們平常就是這種態度在對待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
不管是學業、自己的心情、浴室要不要清、家庭問題等,很多事都有以前大人講過「灰色地帶」的痕跡在,像我這種容易講求是非分明的人,規避問題這種行為要嘛是不屑一顧,要嘛就得心應手。
就一種,看不到就看不到,不然眼裡就是揉不得沙子的個性。
像我在大學期間學業成績常常是後段墊底,細究起來它肯定是個問題,如果我今天要追求的是學業精進,我不會到大四了還沒有半個熟稔的老師可以求助,上課的提問次數也不會少到手指頭都能算的出來。
我不是喜歡逃避問題的人,卻這樣被我輕輕揭過了。
以前是上課的時候至少還問的出第 9 題要請老師解答,現在連走到台前問問題我都一併省起來,只覺得過了就好;看身邊的同學好像也一副怕高調的樣子,反正下課去問也不會打擾人,似乎是不錯的做法。
如果哪天我又大了一點,發覺自己的生活出不了問題的時候,我真的有本事可以告訴自己已經都很好了嗎?
好比寫作
你已經讀到文末了。
我其實腦子裡曾經想過這個版面的問題很多,但大部分我都是想到了就放著,覺得好像就維持這個調調把整個系列寫完也不錯,因為如果是就「改寫」的角度來看,就真的已經是很完整的整理。
但於我而言,這樣的進步幅度其實還是有限。
如果當我今天想要的更多更遠,拘泥在一種格式裡一整年,最多就是成功累積了作品集,卻似乎也說不太出這樣的安排用意為何。
可是因為我周遭,幾乎沒有人和我有相同的寫作週期和習慣,除了偶爾看看寫作相關的書籍之外,就沒有什麼樣本能參考。
但其實更重要的,是我目前覺得自己已經完成心裡某些階段性的任務,在並不清楚接下來我應該追求什麼東西的時候,當然無從看起自己應該要接著從哪裡開始著手改善。
然而,有意會到問題本身,就會是新行動的契機,並不是給空間譴責自己說怎麼好像有點沒用。
如果從前的沒問題文化只是給出人要能起身行動的理由,那麼當不再有人像考試般拋問題給自己的同時,感知生活裡方方面面的問題,我想就是成年人必須做足的功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