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愛情有關的事
最近聽到好幾個用愛情來比擬的事:
做事情有時候就好像談戀愛,即便你深愛著對方,有可能最後你發現分手是對大家都好的事。 提報題目後有效的破題常常是會顛覆自己原本的報題,這不是表示不好,比較是接近一對男女朋友有一天發現可以變成夫妻。 投入一件事,像是陷入一陣纏綿悱惻的熱戀,然後有一天突然驚覺,自己好像沒有這麼愛了。 攝影是多數交往的感情中,少數可以白頭偕老的對象。
最近跟攝影這個對象真的很有緣,有一些心得可以拿出來分享:
推薦由紐約大學攝影與成像系教授,《紐約時報雜志》前圖片編輯,雜志《相機藝術》執行編輯,國際攝影中心攝影報道與紀實攝影項目的創始主任弗里德.里奇(Fred Ritchin)所寫的《攝影之後》這本書。書寫了數位時代之後及面向未來的影像與媒體觀察,裡面有好多精彩論點,部份有圖例,可以幫助回答當代影像與媒體之間的疑問。
2. 《攝影之聲》第26期:末日棲居後半段的幾個篇幅,立論簡潔、文字口語易讀,提出坊間少有的研究及書寫。「謝佩君/所有能感知的都早已毀滅:即成影片以及克利斯迪安・馬克雷《四十八部戰爭電影》與亞瑟・賈法《白色專輯》的戰爭徵兆」、「陳儒修/災難、電影與災難電影」、「張世倫/戰後天皇是如何煉成的(及其可能的解構)」、「高重黎/不可能的時基藝術機器指南:回到觸/視與物本身」。
3. 傅爾得寫的《肌理之下:一個人探尋臺灣攝影》,梳理了台灣當代攝影生態,實地訪談30位台灣攝影創作者、評論者、攝影藝廊主事者、攝影策展者、攝影博物館推動者和兩岸交流推動者,是一本快速、深刻吸收台灣攝影脈絡的書籍。
4. 台北當代館的展覽《少年當代─未終結的過去進行式》,是一個從台灣本土出發,系統化整理了藝術與文化在歷史中的角色和轉變,簡單易瞭,有不少亮點,如張乾琦去(2018)年在立方計畫空間和其玟藝廊展出的新作《非戰之戰》也有展出。展出至2019.10.13。
5. 由國立臺灣文學館與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共同舉辦,龔卓軍、羅傳樵、王嘉玲共同策展的《妖氣都市》,同樣以台灣傳說、民俗、信仰做為基底,以文學、藝術、動漫插畫、VR/AR、裝置、表演、遊戲、遊行串接,進行跨越三千年的當代展演,非常精彩。展出至2019.09.15。
6. 提供幾個攝影資源的實體空間。 a. Lightbox攝影圖書室,以非營利方式運作,對所有人免費開放,提供攝影書籍及諮詢。 b. moom線上實體攝影書店,現場可以自由翻閱各式攝影書籍、雜誌。 c. 朋丁空間,一個透過編輯概念、與各路人馬合作,出產各式形體與物件的計畫空間,販售攝影書籍、設計師商品、咖啡餐飲、展覽和活動。 d. 田園城市風格書店,一樣以攝影書為主,亦有咖啡、展覽空間和活動。 e. 亞典藝術書店,以藝術書籍為主,店內規劃展場、咖啡餐飲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