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15|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金剛經的三句義與禪門料簡 (11-2)

十一之二、將心用心,豈非大錯
心有二種:一是佛心,一是意識心。佛心,即遍滿宇宙虛空的佛性;意識心,即我人靈魂的思想與感情之作用。
金剛經都用「心」而不區分,蓋因明心見性之後,意識心亦籠罩在佛性中,舉措施為、起心動念,無非都是佛性的作用。自此以下,歷代祖師皆沿用之,須由前後的文義來解讀,文中指的,是佛心,抑或是意識心。
如神會禪師云:
「般若經云:『菩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者,今推知識無住心是;而生其心者,知心無住是。
本體空寂,從空寂體上起知,善分別世間青黃赤白,是慧;不隨分別起,是定。
即如凝心入定,墮無記空;出定已後,起心分別一切世間有為,喚此為慧!經中名為妄心。此則慧時則無定,定時則無慧。如是解者,皆不離煩惱。
『凝心入定,住心看淨,起心外照,攝心內證』,非解脫心,亦是法縛心,不中用。
湼槃經云:『佛告瑠璃光菩薩,善男子,汝莫入甚深空定。何以故?令大眾鈍故。若入定,一切諸般若波羅蜜不知故。』
但自知本體寂靜,空無所有,亦無住著,等同虛空,無處不遍,即是諸佛真如身。
真如是無念之體,以是義故,立無念為宗。若見無念者,雖具見聞覺知,而常空寂,即戒定慧學一時齊等,萬行俱備,即同如來知見,廣大深遠。云何深遠?以不見性,故言深遠。若了見性,即無深遠。」
— 南陽和上頓教解脫禪門直了性壇語
佛心,即如來知見,廣大深遠、遍滿虛空,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眼耳鼻舌身意六識,乃至末那識、阿賴耶識,都在佛心中;意識心,即見聞覺知,一旦虛妄的根源 (無始無明) 打破,則意識心轉為真實;以真實的意識心觀一切萬法,山是山、水是水,諸法皆在佛性上存在而安立,稱之為「如」。
回到信心銘,銘云:
「大道體寬,無易無難,小見狐疑,轉急轉遲。
執之失度,必入邪路,放之自然,體無去住。
任性合道,逍遙絕惱,繫念乖真,昏沉不好,不好勞神,何用疏親。
欲取一乘,勿惡六塵,六塵不惡,還同正覺;智者無為,愚人自縛。
法無異法,妄自愛著,將心用心,豈非大錯?」
此段的重點在「將心用心,豈非大錯」。
「將心用心」,「將」就是「拿」,「用」就是「造作扭捏」;前者的「心」,指的是「佛心」,後者的「心」,指的是「意識心」。意謂:本來就是佛心,一切現成、不假修持,萬行具備、功德莊嚴,修行人不能看破虛妄的根源,直下承當佛心,卻還要「拿著」佛心去「造作扭捏」意識心,以意識心的禁伏不起、堅凝不動,甚或潛伏到潛意識的深處,入於「甚深空定」,以為這樣的修行,就是佛心了,不知,佛心是本來現成的,無始時來,未曾虧欠,不是造作而得來的,所以這樣的修行,難道不是正如「騎牛覓牛」般的大錯嗎?
「六塵不惡,還同正覺」,若能如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行於布施」(四),則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當體籠罩在佛性的虛空當中,無非是佛性的作用。
如章敬懷暉禪師云:
至理亡言;時人不悉,強習他事,以為功能。不知自性,元非塵境,是箇微妙大解脫門,所有鑒覺,不染不礙。如是光明,未曾休廢,曩劫至今,固無變易,猶如日輪,遠近斯照,雖及眾色,不與一切和合,靈燭妙明,非假鍛鍊。為不了故,取於物象,但如揑目,妄起空華,徒自疲勞,枉經劫數。若能返照,無第二人,舉措施為,不虧實相。
— 五燈會元卷第三,京兆府章敬寺懷暉禪師
又如大慧普覺禪師云:
如今學道人,多不信自心、不悟自心,不得自心明妙受用、不得自心安樂解脫,心外妄有禪道、妄立奇特、妄生取捨,縱修行,落外道二乘禪寂斷見境界,所謂「修行恐落斷常坑」。其斷見者,斷滅自心本妙明性,一向心外著空、滯禪寂;常見者,不悟一切法空,執著世間諸有為法,以為究竟也。邪師輩,教士大夫攝心靜坐、事事莫管、休去歇去,豈不是將心休心、將心歇心、「將心用心」?若如此修行,如何不落外道二乘禪寂斷見境界?如何顯得自心明妙受用、究竟安樂、如實清淨、解脫變化之妙?須是當人自見得、自悟得,自然不被古人言句轉,而能轉得古人言句。
— 大慧普覺禪師書卷第二十六,答陳少卿 (季任)
前者的「不信自心」、「不悟自心」、「不得自心明妙受用、安樂解脫」、「心外妄有禪道」、「斷滅自心本妙明性」、「心外著空、滯禪寂」,等等之「心」,指的是「佛心」。
後者的「攝心」、「休心」、「歇心」、「用心」,等等之「心」,指的是「意識心」。
可見,「將心用心」,前者指的是「佛心」,後者指的是「意識心」。
這裡的意思是:佛心不是造作修持得來的,而是本來如此的,所以後面的「用」心,是想要「造作」意識心,妄想修得佛心,猶如蒸砂煮飯。
其實,我們靈魂所有的思想與感情之作用,都不違背於佛心,不是「靜」是對、「鬧」是錯,「止」是對、「動」是錯,「定」是對、「念」是錯。要相信自己的意識心與佛心相同,不要掃除妄念,而要看破虛妄的根源。
這也是小乘和大乘的差別之所在。
金剛經云:「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七)
「無有定法」,不是「非法」對、「法」不對,「空」對、「有」不對,而是法法都對,所以《信心銘》說:「法無異法」。
《信心銘》和金剛經的意旨是不是完全一樣呢?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森愛耦諧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