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查了【創造安娜】,這是一部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Netflix的影集,一個假冒德國富二代的女孩,騙了許多紐約的上流名人,更詐騙了超過4000萬美金的故事。
但我卻覺得這是一部探討「我是誰」的影集,故事不斷地由「安娜」這個角色的遭遇,反覆討論到底「我」是由什麼所定義的?
[觀後感總是很容易爆雷,以下請斟酌閱讀]
「我」是由我們的出身所決定的嗎?
主角故事當中身處的美國,相信大家不陌生有一種對美國的理想叫「美國夢」,有人是這麼定義「美國夢」的:
無論每個人的社會階層或出生環境如何,生活都應該變得更好,更豐富,更豐裕,每個人都有機會根據能力或成就而達成。
在美國夢裡,出身並不重要,因為每個人都「有機會」可以創造成就,並且過一個更好的生活。
所以,「我」似乎不該是由那個秉賦的出身所決定,在一個有機會的國度裡,做什麼反倒是更重要定義「我」的方式。
「我」應該是由我們所做的事及其成就而決定的嗎?
安娜在紐約努力地想去創造屬於自己的事業,不依靠世人假象中的她應該所擁有的財富,而是她大膽想像刻劃出的美好願景,加上她努力學習所規劃出來的事業計畫,以及她一點一點串起來的豪華人脈,她每每用極端自信的口吻宣揚這一切。
幾乎每個人都被說服了,即使是審查應該嚴格的律師、銀行家也如此,所有人都相信了。
銀行已經要核准這個事業的鉅額資金了,只剩下最後的基本查核,銀行要去找安娜的父親,要去確認安娜宣稱擁有的信託基金。
她所規劃的事業只差一步就要發生了,只差這一步,那接近於查核她的「出身」的一步。
那這不是在賞了所有相信美國夢的人一個巴掌,不論出身的「美國夢」,根本不存在啊。
安娜設立了眾人都想追隨的美好願景,還有說服眾人的詳盡的商業計劃,這麼多大牌的商業人士都認同了,表示這並不是空穴來風而已,但就只是那個底層的出身沒了,或者更現實一點,是錢沒了,就什麼都不是了,可是明明她所擬定的計畫中,要用的錢都是和銀行募來的,並沒有要用到她自己所擁有的錢啊。
「我」既不是我們的出身所決定的,也不是我們所做的事情所決定的,那麼,「我」到底是由什麼決定的呢?
安娜在德國看了許多像浮華世界的雜誌,裡頭呈現出來這種美國夢的世界,一切看起來是如此的美好,於是她相信了美國夢的美好。
「我」應該是由別人的信念所決定,所以,「我」是別人相信的我是誰嗎?
想想現代人的社群媒體吧,我們很容易想像個人在社群媒體上呈現出來的樣貌就是那個人,「我」就是在社群媒體上呈現出來的人,大家如此相信著,於是,我們努力的在社群媒體上展露我們最好的一面。
安娜也這麼做了,而且是加強版的這麼做,所以你在她的IG上會看到極盡奢華又極端有趣的生活,當然,還有她心心念念要創造的新事業,大家看著她的IG,相信了上面呈現出來的就是她。她在日常生活也努力地滿足這個她所創造出來的安娜形象,大家也都信了。
一個出身高貴、極具品味、聰明伶俐的富二代,還有一個想讓父親刮目相看的創業夢想,大家這麼相信了,這就是大家所認知的安娜,那這是安娜的「我」嗎?
隨著故事的進展,當只差一步的那個當下,安娜無法證明自己的出身,無法證明自己擁有鉅額的信託基金的時候,一切都崩垮了。
大家原本深信不疑,信以為真的安娜的「我」,一瞬之間,變成了一個詐騙富二代。
「我」是誰?
這個「我」似乎怎麼都逃不開我們的出身,逃不開我們的原本社經地位階層,無論我們如何努力地創造成就,無論我們如何努力地經營形象,「我」還是會被原本的那個我所綁著。不管我們離那個原本的我多遠,終究會被拉回到地面來,逼著我們認清我們還是那個原本的我們。
或許這才是【創造安娜】所說的故事,確實根據真實所改編,但這個真實可能不只是根據安娜的事件,而是你我的真實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