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10|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魏晉風雲-乞伏鮮卑】

很久很久以前,有三支鮮卑部族,要從漠北通過大陰山往南遷徙。 普遍相信,大陰山就是今天說的陰山山脈,也是黃河河套北端的屏障。 更是分隔東亞草原民族與農耕民族的天然界線。 當時的陰山北部發生了什麼事?只怕不外乎戰亂,飢荒。 在三族翻山越嶺時,卻看到了路上有一隻巨大的「怪蟲」。 樣子有點像神龜,有小山丘那麼大……等等,北方草原民族認識烏龜? 老實說我大概查了一下,沒找到。 但蒙古確確實實流傳著烏龜文化。 而這裡的記錄也是「神龜」。 是的,三族鮮卑人認為這是「神」,就牽了馬來,殺之祭神,並祝禱。 「如果您是善神,就請給我們一條路走;如果您是惡神,就把路堵住吧。」 這個宗教態度也是漢人所沒有的:敬,但不畏。 突然間,大神龜消失不見了,善良的善良的啦。 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小娃娃。 三族中有一個小部,名為乞伏部。 乞伏有個老人,沒有孩子……不論對草原民族還是農耕民族,都是很嚴重的事情。 老人就跟大家說,我來扶養這孩子吧。 並為孩子取名「紇幹」,中文的意思是依倚。(夏言依倚也) 紇幹長得比平常孩子更快更高大,十歲的時候,就已經勇猛過人,擅長騎射,可開弓五百斤。 於是三族鮮卑跟乞伏部公推紇幹為共主,號為「乞伏可汗托鐸莫何」。 托鐸,則是非人非神者的意思。 這些都要帶點奇幻世界的感覺來體會。 幾個族,一個世襲共主(可汗),其實就跟中國的源起差不多了。 姑且稱為乞伏國吧。 乞伏國原居西域,在西晉初年的時候,又遷移到中國的附近。(這裡都是稱「夏」) 剛好這時候,西晉轄下的禿髮鮮卑鬧事,涼州河西失了管制。 乞伏國有武力有規矩,很快吸收了一些流散的百姓,逐漸壯大起來。 而本來居住在天水北方的鮮卑「鹿結」,就感受到了威脅。 爭地,爭生存,是一切戰爭的根源。 到這裡就要先了解一件事:禿髮部,鹿結部,對西晉來說都是境內居民。 乞伏部則不是,這是徹徹底底的外國人。 戰爭持續了一陣子,乞伏打跑了鹿結的共主,接收了他的部族與土地。 接下來,繼續攻打左近的鮮卑部族。 很明顯,乞伏的「國際觀念」裡面,是沒有中國的。 就像漢朝沒有把羅馬當成一回事,光西域諸國就夠搞的了啊。 但雙方總有接觸的一天。 時間,發生在劉曜迫降西涼後,為石勒所滅。 乞伏的位置大約就在黃河河套跟涼州之間。 如今,後趙看向了這個地方。 可能嗎? 乞伏大概是今天的阿拉善左旗地方,平均海拔800~1500米,可利用草場面積比例大約是50%。 另外近40%都是沙漠、荒漠。 所以中國向來不當這邊回事,涼州跟河西走廊是還有雪山綠洲農業,這邊? 農民不行。 不論如何,乞伏部可汗認為不該跟後趙起衝突,自行往山上退去。 過了一代,才又再次出山,想要偷襲河西走廊的部分……當時石虎已死,涼州正在鬧獨立,小土狼出來撿點肉也沒啥不對吧? 沒想到,乞伏躲過了後趙石虎期,卻碰上前秦平服四夷期。 苻堅的大軍,不把他們當不需管理的山中野人,而是視為聖天子的踏腳石。 聖天子就是這樣來的,估計從軒轅皇帝開始吧。 把文明帶給蠻荒,可不是紅毛人才有的驕傲。 總之,乞伏部被打得唏哩嘩啦,大喊投降投降。 平服四夷,在前秦有一個很重要的環節:為了教給蠻夷聖人的學問,蠻夷族長必須前往長安「留學」。 乞伏可汗被封為「南單于」,前往長安。 運氣還算不錯的是,乞伏一走,又有一支鮮卑來襲。 聖天子苻堅給了乞伏可汗一個機會,回返隴右擊退蠻夷。 真,「秦」化成功。 乞伏可汗拿回了軍權與行政權,不以屬國,而是以大秦軍事行政官的身分,重新駐紮回領地。 首府勇士……勇士是地名。 而且苻堅還讓他們能繼續世襲統領,這也算是前秦民族政策上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 終於,乞伏部的新首領,有了漢人的名字。 「國仁」。 之前都是音譯名來著。 原本天高皇帝遠,乞伏國仁雖為鎮西將軍,但前秦朝廷也沒他什麼事。 一直到苻堅發起百萬大軍,南征東晉。 就是淝水之戰啦。 百萬大軍那是要徵召全國各地的可用兵馬才生得出來的,乞伏國仁改領前將軍,也就遵命上路。 被分配了先鋒騎的乞伏國仁,那肯定不是一個看戲的位置。 不過苻堅載記有說:「堅至項城,涼州之兵始達咸陽,蜀漢之軍順流而下,幽、冀之眾至於彭城,東西萬里,水陸齊進。」 我們很明顯看得出來,涼州兵最慢,出發點最遠嘛。 當大家都開始作戰,甚至苻堅要被謝玄坑的時候,乞伏國仁的先鋒騎大概都還在長安整頓。 等收到苻堅已死(詐)的消息,由於前秦後方沒有優秀的指揮系統,導致前線全面崩潰,想必乞伏國仁軍是一動也不動吧。 只能等待,只能觀望。 終於,苻堅回來了。 但也就在這時候,各地的叛亂開始炸鍋。 其中,竟也包含了乞伏部。 按照過去的經驗,苻堅相信,乞伏國仁必能回返平亂。 所料不差。 只不過,乞伏先鋒軍跟乞伏本地軍沒有打起來。 這就跟當年劉淵被派回去平定匈奴是一樣的。 乞伏部族人,只要國仁決定:是前秦?還是乞伏? 國仁非常的精明,舉起了酒杯:「我們是乞伏,但我們應該要等待。等到前秦倒下!」 反正朝廷也沒人知道,乞伏平亂戰的內容,使者來就殺掉裝不知道就好了。 不接電話這招很難嗎? 乞伏國仁在遙遠的河西走廊,關注著慕容之亂的變化。 一直忍到慕容沖破長安的消息傳來,乞伏國仁才宣布自己為大都督、大將軍、大單于、領秦、河二州牧。 秦河就是西涼啦,說西涼比較好懂。 這是五胡亂華的標準路數……正所謂先匡扶漢室,接下來才能匡漢室。 尊劉抑曹的年代走了一百年,政治上就是這樣詮釋劉備的行為。 附近的鮮卑小族大喊,好耶好耶,立刻表示接受乞伏州牧領導。 為啥?因為涼州第一羌,第二漢。 鮮卑屬於被打壓的民族。 是啦,所以羌漢聯合軍就找上門了:想稱霸涼州?先問過我們手上的刀! 乞伏國仁是受過漢學教育的,兵法馬上拿出來:「嗚哇,救命啊,我們打不贏啊,快逃啊。」 趁著羌人哈哈哈哈的時候,乞伏國仁發起了突襲。 聯軍統帥奔逃,回家跟族人商量一下之後,決定接受乞伏國仁的統治。 然而,苻堅雖死,姚萇自立為秦帝,但苻家仍有人在。 苻登登上了帝位,堅決抵抗後秦姚萇,並派人來拉攏乞伏。 國仁表示:支持,不過現在涼州大亂,我沒辦法過去支援。 又是套路。 乞伏國仁領了大秦之名,堂而皇之的開始進行掃蕩。 第一個目標,是吐谷渾。 吐谷渾跟乞伏部其實很像,是比較晚一點從大草原過來的鮮卑支部,與慕容部同源。 乞伏待在河西走廊北側高原,吐谷渾則是蹲在南側高原,差不多就是青海省了。 那雙方也在差不多的時間,被前秦「收服」。 過去中國看涼州,就是狹狹長長。 透過前秦跟這兩支鮮卑,廣義的涼州,已經不一樣了。 好不容易有了一席之地,平定內亂,乞伏國仁卻過世了。 他的弟弟乾歸接棒,就此建國當王嗎? 也沒那麼容易。 乾歸要面對的,除了前秦與後秦的爭鬥,還有苻堅派往西域的呂光。 呂光收到苻堅已死的消息,悲傷震怒,決定返還。 但整個河西涼州的混亂,讓這支西域軍的進度十分緩慢。 更別說乞伏別有用心,豈能容呂光進出自如? 雙方僵持之間,前秦苻登敗給了後秦。 呂光決定稱王,是為後涼,而乞伏則開始往益州發展,並與禿髮部結盟。 乞伏與呂光,再次進行激烈的碰撞。 這次,乞伏大敗,稱藩。 但呂光也已經沒了進入中原之心,還不如當竇融,獨霸一方觀天下之變。 卻又聞乞伏乾歸有異心。 再次派兵征討,卻大敗而歸。 乞伏部夾在後秦與呂光之間,互相征伐,內亂不休。 今日降呂,明日降姚。 像極了孫權。 何時才是了局? 一直到乾歸的孫子,被赫連匈奴所滅。 自國仁自立,共四十六年。 這種半世紀小國,始終是魏晉南北朝不可忽視的勢力。 更重要的是,匈奴,又回來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接續《新漢演義》,從三國曹魏到東晉滅亡的時代。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