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會覺得,翻譯小說想必是個很好玩的工作。
其實不一定。
接到好小說是種運氣
在踏上翻譯之路的很久以前,我就是個非常挑食的小說讀者了。大家聽到「小說譯者」這個身分多半會很羨慕,然而譯者沒辦法三天兩頭挑工作,想要遇到投緣的小說,機率頗為渺茫。
舉例來說,我對於翻青少年小說算是拿手,可是我最怕內心戲很多的白蓮花女主角,比如男主角擺明今生只愛她一人,但她卻要數花瓣糾結人家到底喜不喜歡她。我可以把言情俗濫台詞翻得很好,但我會超想自戳雙眼。
總而言之,這就是為什麼我拿到書稿不見得會馬上讀完,畢竟碰到合口味的書實在不容易……(但我要重申我還是會翻好!)
所以我對《永無境》系列的印象非常深刻,因為在我接到的案子當中,這部小說是我最快看完的,堪稱光速。
當初拿到《永無境》第一集的時候,我只是想先打開來看看大概是什麼內容……然後就在一、兩天內把它啃完了。
交稿時我還厚臉皮地跟編輯「預約」,求編輯一定要讓我翻續集。原因純粹是出於私心:這樣我就可以搶先看到後續!沒人可以跟我搶!
魔法學院還能玩出新花樣?還真的行
國外書評常把這系列與《哈利波特》相提並論,不得不說《永無境》確實有那麼幾分《哈利波特》的影子:主角原本對魔法所知甚少(而且故事開篇同樣是十一歲),來到不為人知的魔法世界,進入超級有名的魔法學院就讀,人生從此翻轉。
然而,《永無境》又把這些套路玩出了新味道,更有黑色幽默,情節每每讓我心想:「也太地獄梗了吧,真的可以讓小孩看嗎!?」
例如,女主角莫莉安初登場時是個人見人嫌的詛咒之子,基本上跟衰神是同義詞,所有壞事都會被推到她身上,不管是橘子果醬壞掉或有人死掉,怪她就對了。不僅如此,由於詛咒之子注定在十一歲生日那天死掉,父親對她總是很冷淡,覺得反正這孩子活不久,幹嘛花錢給她繼續念書?到了莫莉安「預計」會死的那天晚上,繼母艾薇竟然硬要宣布自己懷孕,把全場搞得極度尷尬:
艾薇不肯罷休,「奧涅拉,妳就要有個新孫子或孫女了!柯維斯也會有新女兒,或是兒子!那不是很美好嗎?如果是小男孩,小柯,你說你一直想要兒子,我們可以買黑色小西裝給他穿,跟把拔湊一套父子裝。」
看她父親繃著一張臉,莫莉安都快笑出來了。
「是啊,很棒,」柯維斯毫無說服力地說:「不過晚點再慶祝好了。」
「可是……莫莉安不介意,對不對,莫莉安?」
「介意什麼?」莫莉安問,「介意我再過幾小時就會掛掉,結果妳已經在幫替代我的小孩準備新衣?我一點也不介意。」
小說中也安排許多情節刻意翻轉傳統英雄式主角的套路,像是莫莉安參加魔法學校的入學考驗,為了救另一個女孩(也是她的競爭對手),搞得自己被判出局。莫莉安試著向工作人員爭取,反而被對方嗆爆:
工作人員嗤了一聲。「妳以為這樣就可以進幻奇學會,是不是?」他搖搖頭,「為什麼大家都以為只要表現得英勇無私、有運動家風度,就會比較討喜?我們測驗的是韌性跟野心,又不是妳到底人好不好。」
讀到這裡,再對照《哈利波特》第一集結尾的情節:鄧不利多一邊稱讚哈利等人英勇無私的行為,一邊幫分數落後的葛來分多學院狂加分……嗯,我覺得這工作人員評點得合理。
文學彩蛋處處有驚喜
除了情節的巧思之外,這系列還有個特色:人名、地名處處暗藏文學彩蛋。永無境的原文 Nevermoor 與 Nevermore 同音,加上莫莉安的姓氏與烏鴉有關,馬上令人聯想到愛倫坡的名作〈烏鴉〉(The Raven)。莫莉安最要好的朋友叫霍桑(Hawthorne),影射代表作為《紅字》的小說家霍桑,恰恰是跟愛倫坡同期的美國文人。幽默的是霍桑有個哥哥叫荷馬,顯然取自古希臘的吟遊詩人,結果作者讓荷馬念了個必須立下沉默之誓的學校,整天只能用寫字板溝通,跟吟遊詩人完全反過來了吧!
在讀原文時找到這些彩蛋使人會心一笑,在翻譯時就成了個問題。碰到名字時,音譯再加譯註是最直覺的做法,但我個人並不喜歡譯註,原因是容易打斷閱讀體驗。
我偏好的做法是盡可能意譯,必要時在譯文中直接加字解釋。不過考量到不見得所有讀者都熟悉英美文學,最後依然加了幾個譯註,說明比較重要的典故。雖然不甘心,但已經是我當下能做到最好的處理方式了(咬手帕)
題外話
稍稍一提,我個人非常喜歡這系列的反派,是個非常有格調的人物,說起話來綿裡藏針,溫文儒雅的短短幾句話,卻能讓人不寒而慄。哈利波特的最終反派佛地魔在故事初期常以鬼怪般的形象出現,相較之下,《永無境》的反派相當有人味,好期待未來的篇章中他與莫莉安的對手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