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當編輯的時候,有個我覺得很麻煩卻又不能輕忽的環節,
那就是找譯者。
書簽到了,又到了找譯者的時候了
在繁瑣的編務之中,與譯者接洽或許只算得上一小部分,卻能決定編輯在某個月是痛苦還是快樂(或是痛並快樂著?)。收到上等譯稿是編輯之幸,萬一譯文問題多多,那真的會要了編輯的命。
其實不論是在出版社當編輯或是在翻譯公司當Project Lead,每次我必須扮演發案人的角色時,往往都覺得譯者超級難找。明明知道好譯者確實存在,但為什麼每當我需要的時候,偏偏就是找不著敲不到呢?
敲到好譯者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無論編輯的口袋名單再豐富,也總會有找不到人的時候,這時通常就會解鎖試譯關卡。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這就是編輯找不到譯者時的心情。
說是關卡,原因是我雖然是翻譯所出身,但同一篇文章的不同翻譯版本看多了真心頭痛,除了會開始懷疑自己的中英文理解能力,試譯品質參差不齊才是最可怕的問題。偶爾得到佳譯那是如獲珍寶,更多的時候會變成不停揪錯,揪到開始火大,只想拿鍵盤砸死自己了事。
從應徵試譯的人數多寡也可以明顯看出哪種文類比較受歡迎,比如大眾小說收到的稿可能會是一般實用書的兩倍。之前徵求過《三人要守密,兩人得死去》的譯者,當時第一次感受到什麼叫做被試譯海淹沒的感覺。然而收到的試譯多,不代表好譯者出現的機率會大增。
後來我學會不要太信任簡歷,有人簡歷寫得漂亮,卻交出荒謬的稿子(曾經見人把pull your shit together直譯為「收好你的狗屎」),但也有人儘管端不出作品,文字轉換功力卻十分到位。簡歷上不管寫了什麼都是幻象,一試定生死才測得出七分真。
一百個編輯發試譯有一百種方法(大概吧)
大概幾乎每個編輯都有必須發試譯的時候,不過每個編輯發試譯、審試譯都有不同的方式,比如說原文的長度就落差挺大,少則幾百字,多則一兩千。(這裡說的是英文字數)
聽過最長的案例是有編輯指定要譯原文書的七、八頁,雖然不是大開本,每頁的字卻也密密麻麻。當時我一看內頁就咋舌,除了譯者會翻得很累之外,我想編輯自己應該也會審得很頭大吧?要是參與試譯的譯者不只一位,審試譯豈不是審到天荒地老。
從朋友身上聽過另一個滿有趣的案例是,據說有編輯只看試譯稿中的一個句子,單憑那一句的優劣來決定合作譯者。試譯稿太多的時候,這或許不失為一種有效率的做法,只要選的那句夠有鑑別度就好。微妙的是據譯者朋友說,他請編輯提供了獲選譯者的翻譯來參考,結果發現那位譯者翻錯了。XD
記得聽到這個故事的時候,我手上也有試譯正在進行中,頓時覺得非常警世……
通過試譯的人都是最厲害的人?
如果是在翻譯公司,試譯可能會制定評分標準,層層把關,不過就出版社而言,我猜想大部分的試譯都是編輯獨力處理。換句話說,在很多情況下,試譯未必是要測試譯者有多優秀,而是測試編輯與譯者的契合度。
說到底,編輯也是人,而且各有各的個性、語感。有重視文字風格勝於正確度的編輯,也有願意為了正確而犧牲通順度的編輯;有重視翻譯的編輯,大概也有其實根本搞不清楚狀況的編輯,或是只求書能賣卻不在乎文字品質的編輯吧。
有這麼多不同風格的編輯,找譯者的標準當然也有百百種了,所以試譯落選未必真的代表什麼。如果是位好譯者,在茫茫的試譯之海中浮沉久了,總有一天會和投緣的編輯透過文字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