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3/23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消失的鐵路EP.1|老一輩人們的回憶-台鐵淡水線

台北人在上班時,不時會坐到捷運淡水線,現在的台北捷運較為普及了,成為上班族的家常便飯。但在老人家的眼裡,不時還是會想到以前那條台鐵淡水線,現在,帶你來認識-台鐵淡水線。

淡水線
淡水線是一條由台鐵經營的一條傳統鐵路支線,又稱北淡線,是早期台北通往淡水的一條鐵路,路線自台北車站分歧後逐漸北轉,跨過基隆河又逐漸轉到西北,最後到達終點淡水站,另又一條支線是從北投車站分歧,抵達新北投車站(新北投支線)。於1901年8月25日全線開通全線(含新北投線)於1988年停止營運,大部分路基改建為台北捷運淡水線。
日治時期1935年,淡水線列車通過芝山岩道(今雙溪街)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日治時期1935年,淡水線列車通過芝山岩道(今雙溪街)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歷史簡介
日本於1895年逐步進佔台灣後,主要港口仍是淡水港,了能夠在沿淡水河經水路運達的方式外,更快速、大量地輸送經海路運至淡水港的物資,又適逢當局準備全面整建清領時期的鐵路,是整建後拆下來的舊鐵軌,就移作鋪設淡水線鐵軌之用,而淡水線之工程費比原本計畫之經費少了許多,僅花費72萬圓。淡水線亦能用來運輸從淡水港進口的鐵道建設材料及士林附近出產的石材。1901年8月25日,淡水線通車,當時包括新落成的第二代台北站(當時稱為「台北停車場」)在內。全線共設置五個車站:台北、圓山、士林、北投、淡水等五站,接著淡水線貨運所改稱[大稻埕承降場],以辦理客運,承為了淡水線的起站,1903年又新設置了江頭(關渡)車站,全線增加至七站。基隆港竣工後,淡水港的地位不如從前,由貨運轉乘客運。此時又新增了北門、大正街、宮之下、唭里岸等五站,同時大稻埕停止辦理客運,起點改為北門站。北門乘降場只是「名義上」起訖站,於1923年3月16日廢除,正式確立以台北為起訖站。大稻埕車站也於1937年廢除。隨著淡水河口泥沙淤積日益嚴重,已經不適合較大船隻航行,水港因此加速沒落。所幸此時,客運已經成為淡水線的運輸主力,自淡水線分歧,方便民眾前往溫泉休閒區的新北投線於1916年通車。
昔日士林車站

戰後
有著日式風格站名的「大正街」與「宮ノ下」分別更名「長安」與「劍潭」,而後這兩個招呼站均予廢除;同時期又另外新設「王家廟」與「忠義」2站。1954年,台灣省運動會在台北復興崗舉辦,台鐵因新設省運會站,方便民眾抵達現場,而站在運動會完後廢止。自此以後,包括戰前新設的竹圍站在內,淡水線維持全線11個車站。依舊繼續營運。不過,隨著道路運輸的逐漸拓展,淡水線的客運上重要性與優勢也跟著削弱—尤其是1966年,雙向六線車道的北投~關渡直線快速公路(今大度路)擴建完工之後,伴隨1970年代私人車輛的快速成長,加速了淡水線客運的衰落。1970年代末提出的「台北捷運興建計劃」,將淡水線改建為捷運路線,1986年,行政院經濟委員會正式通過改建捷運計畫,淡水線確定走向結束營業的命運。

最後一班
1989年7月15日,淡水線最終日營運,大批民眾前往搭乘,作最後的紀念。當晚23:20,最後一班往淡水的列車自台北車站第六月台發車後,87年的營運宣告結束;7月16日配合「淡水最後一班列車」活動再加開一班列車後,淡水線正式停駛,走入歷史。1997年,已經改建完成的台北捷運淡水線通車,成為台灣第一條由傳統鐵路改建為捷運的路線,但此線不是每個車站都有加入並復站(如:王家廟站)。
昔日淡水車站 圖片來源:三立新聞網
這條淡水線,不僅可以載客或是貨運,帶來了方便,也承載著許多台北人對淡水線的回憶。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