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2年,我發布了第一篇消失的鐵路-台鐵淡水線,那麼在以前台北還有哪些其他台鐵的支線呢?
在1999年11月11日,台北捷運新店線通車,而現在的捷運新店線其實有很多路廊大多都重疊以前的台鐵新店線。
這篇文章就要和大家介紹,被許多人遺忘的「台鐵新店線」。
新店線的歷史可追溯到1896年,由當時的台灣總督府發起的「台北鐵道株式會社」成立,預計興建分別從台北往淡水、台北往新店的兩條鐵路,不過後來因為募集資金失敗而告終。
當時的淡水線因為路線都以測量完畢,所以於1901年完工。
當時的台北消防第一組長「澤景市造」,處理新店溪中游的小粗坑發電所(現為桂山發電廠粗坑機組),憑藉著自己的土木專業,並成立承包商「澤景組」。因為位置偏遠的關係,澤景組在台北專賣局和小粗坑發電所中間興建了一條輕便鐵路,以運送工程所需的材料,大大降低了運送時間的成本。
這條輕便的台車路線從台北專賣局開始,沿途經過公館、景尾、大坪林、新店,最後抵達小粗坑發電所。於1907年通車,隔年1908年開放載客。
當時的輕便鐵路漸漸轉為運煤鐵路,1919年台北輕鐵炭株式會社改為「台北鐵道株式會社」,並且重起了台北至新店的鐵路企劃。於是這條輕便路線演變為「正規路線」,也把台北端改為萬華站,使煤炭的運輸更加有效率。
1921年1月萬華至公館的路線開通營運,而公館到新店直到同年3月才開放營運。
這條鐵路全長約10.4公里,最初社友萬華、螢橋、水源地、公館、十五分、景尾、大坪林和新店一共8站,並同時辦理客運以及貨運的服務。
接下來的幾十年內,新店線又新增了許多車站:古亭町(1928)、郡役所前(1931)、馬場町(1936)、仙公廟(1936)、製曇會社前(1936)、公學校前1936)、七張犁(1936)、崛江貨運站(1938)、二十張(1938),全盛時期一共有16座車站和一座貨運站。
二戰後,改由台北鐵路公司繼續經營萬新鐵路,但也有些車站遭到廢除,如仙公廟、製曇會社前、公學校前、二十張和郡役所前車站以及馬場町(以在1942年廢除)。
在台灣鐵路管理局成立之後,1949年台鐵收購萬新鐵路,成為轄下支線-新店線。
1950年代,陸續有車站被改名,例如古亭町改為古亭、十五分改名為萬隆、景尾被改名為景美、七張犁被改名為七張,而原先被廢除的馬場町站也以和平站的身分復站。
雖然戰後新店線還是依然服務著文山地區的居民,但隨著1950年代台北地區公路的發展,新店線的旅客和貨運量都逐迅速下滑,最後在1965年3月24日,不堪虧損的台鐵決定停止營運這條44年的鐵路。
在新店線停駛後城市的風光不再,但山區裡依然還是有著煤炭的運輸需求,所以台鐵在新店線停駛前就另闢了一條路線就是「中和線」,並在1965年3月5日開通,以承接新店線的運輸。
這條中和線起自板橋車站,終點設在南勢角,全長共6.2公里,而且僅設置頭尾兩站。
路線開通之後,全部僅運送貨物,尤其以煤炭和水泥為大宗。
到了1980年代末期,礦產業沒落,加上人群不斷湧上中和市區,大家都覺得鐵路只會阻礙交通,成為市區裡的一顆毒瘤,這條中和線終究難逃廢線的命運,而且為配合捷運工程的興建,最後在1990年9月19日停駛。
捷運新店線和中和新蘆線通車之後,還是有許多相似的路廊和地方。
例如環狀線路廊有許多地方都與台鐵中和線重疊、中和新蘆線的景安到南勢角台鐵中和線的路廊是重疊的。
捷運新店線的話主要集中在汀洲路、羅斯福路.....等等
昔日的風光不再,綠油油的稻田和現在的高樓大廈形成對比,現今有許多路廊都是重疊的,能想像在昔日的路上,不是路而是鐵道。
以後搭乘這些路線時,是否也可以想像昔日台鐵行駛的景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