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3/10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個體主動探索熟悉旋律與琴鍵的相對關係中蘊含著正向回饋

上周當我注意到C是有目地性的低頭試著彈出記憶中的《兒歌小蜜蜂》旋律時,讓我對C探索鍵盤的行為感到訝異。
許多特殊需求者因不同原因由家長安排接受或轉介到音樂治療,被動進入到音樂療育空間,有的本身喜歡,喜歡樂器。因此,當他們會有高動機融入,也在音樂療育情境中有很多主動的反應與回饋。
但並不是每位來到音樂治療空間的個體都是一定喜歡音樂或樂器,有的對周圍人事物無反應,有的則是音樂聲音的存在本就對他們的聽覺上,即是個一大刺激,需要比一般人更多時間的習慣與適應各種聲響,避免聲音上的驚嚇。
然而,如果個體在音樂治療情境從不喜歡/拒絕/討厭/許多的不要開啟一切的音樂療育活動,到自己因本身的內在動機驅動下,而產生對音樂的喜愛,樂於探索音樂或樂器。這是不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呢!!!
個體低頭試著彈出記憶中的《小蜜蜂》旋律時,需要
1. 大腦存放小蜜蜂旋律記憶
2. 每個音高差異的記憶
3. 能區辨音高差異的能力
4. 能知道樂器音高與腦內旋律音高的相對性,進行音高配對
5. 能從記憶中進行音符時值與節奏配對
當C聽著記憶中的旋律與每個琴鍵的相對關係。當他配對成功時,感受到成功經驗的成就感時,也促使他有動機的想要繼續探索其中。
我也從這過程看到個體對於鍵盤能用聲音給予他回饋而感到開心。於此同時,我瞭解個體可從鍵盤樂器中獲得2個正向回饋:
#第一個正向回饋
從鍵盤樂器中學習手指認知-手指功能的同時,個體慢慢意識到手指按下→聲音出現→每個鍵聲音不同。就這樣,上課過程中的知識累積,個體逐漸打開對鍵盤的意識感,慢慢地願意主動展開探究該樂器的動機,從停留鍵盤上的音效到黑白鍵盤。
如果鍵盤樂器讓個體發現自己的每隻手指頭都可以動,每隻手指頭都有屬於自己的名字,每隻手指頭有自己的功能,而自己原來能用不同手指頭把琴鍵按出聲音。原來的一指神功變成多指,原本打架的手指頭逐漸各司其職。
原來的原來,很多的原來自己以前不知道,每次都很仔細看著手指頭動作變化。
#第二個正向回饋
在活動過程中,我正想著眼前這位C男孩『怎麼看著譜也彈錯音』,與過去差異甚大。結果我一看,原來 ~ 他不想看,正低著頭找音,只想自己來。既使前方擺著小蜜蜂譜例,也想自己試著找出小蜜蜂的旋律。
當他發現原來好像自己是可以試試看的時候,他開啟了內在動機。當他發現好像這個音是那個音,按下這個音是熟悉旋律的聲音,似乎不賴。
樂器學習給個體並不只是學一項樂器
當他發現自己原來是能做些不一樣的事情時,對自己的認識與認同會不會也有所轉變呢!! 當C男孩開啟二個正向回饋時,是否有機會在未來為自己開啟第三第四~的正向回饋,讓對自己的了解打開更多的可能性呢!?
這是不是也是一件很讚的事情呢!!!
這不需要靠個體的音樂天分,但需要個體的內在動機與想要,且同時能從正向回饋經驗中獲得自我認同與自信心,而這些才能促使個體願意踏出一步步得前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