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瑞玲音樂治療隨想-avatar-img

蕭瑞玲音樂治療隨想

20 位追蹤者
一位工作多年的小小音樂治療師,走過醫療,教育與社福不同系統。因為走過與觀察到不同層面的狀況下,一直想要把音樂與樂器活動更多元的融入不同理論構思目標性音樂活動,在互動過程中能有不同角度觀察、評估與蒐集資料,協助動作、認知、社會互動、情緒與行為、感官與感覺處理及溝通等領域目標。
音樂治療師把音樂運用在目標活動中,協助服務對象,但並不代表音樂治療是聽音樂,抑或是能和聆聽音樂畫上等號。音樂治療對特殊需求兒童的主要功能在於非音樂能力的改善、提升、維持與成長,而非音樂能力是指日常生活所需要的能力。因此,音樂治療是由音樂治療師用音樂與樂器活動評估服務對象,蒐集資料,範圍包含動作、認知
全部內容
由新到舊
一項針對音樂和歌唱對成人主觀幸福感(SWB)影響的系統性文獻回顧,共分析了37篇量化研究。研究顯示,音樂聆聽是最常見的介入方式,但團體歌唱也獲得了廣泛關注。相比之下,關於樂器演奏影響的研究較少,需要更多研究補充相關資料。由於介入方式多樣且時長不一,各研究之間存在異質性,因此難以得出普遍性的結論。此外
Thumbnail
音樂(活動)有情感抒發與交流的功能,也能有效促進身心健康。作為一種非語言的情緒表達途徑,音樂使長者能自然地抒發內心情感,減輕焦慮和抑鬱情緒,同時提升正向情感,避免負面情緒壓力的積累。音樂治療師在此過程中可發揮關鍵作
Thumbnail
馬丁·馬蒂的著作《兒童的奧祕》重新塑造了我們對兒童的看法,這本書探討了關懷者對兒童的看法以及這種看法如何影響育兒方式和親子關係。馬蒂強調以更開放和積極的心態面對育兒挑戰,從而增進與孩子之間的理解與聯繫。本文分析了書中的核心觀點,幫助讀者領悟關懷孩子的真正意義。
Thumbnail
當我們面對與他人的互動時,界限的靈活性與堅守的必要性成為一個掙扎的議題,在什麼情況下應該堅守界限,和何時可以進行調整,以協調個人信仰與專業選擇之間的平衡。
Thumbnail
日常對話情境中,講者與聽者的身份不斷交替,良好的聆聽能力對學生而言至關重要。尤其是在嘈雜的環境中,注意力和專注力的運用能幫助學生有效聆聽。本文探討聽覺注意力的定義及其在學習過程中的應用,包括如何透過目標音與幹擾音的對比來強化選擇性聽覺注意力,為學生提供實用的技巧,以提升其在複雜環境中的聽覺理解能力。
最近閱讀幾篇都是以有音樂相關經驗,以神經影像探究他們的大腦變化。有些研究者認為音樂訓練牽涉到多感官的運用,很適合做為觀察神經可塑性的模式。 我一直覺得如果〔能力〕是可以因為練習而獲得,是一件好事。 前提是要考慮個體本身的生心狀態與喜愛外,也要注意個體喜歡音樂卻不代表一定要立刻學習特定樂器。
大腦神經可塑性是常被討論的議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也是常被推廣的議題。 然而,大腦可塑性有年齡限制嗎? 這幾年很多像〔刻意練習〕一書的行為改變相關練習,這本也是以大人為對象。 但,從文章中看到的這段文字讓我想到特殊需求的孩子們。 正確行為的形塑應從當下第一秒就開始,但形塑過程需要環境提供正向
Thumbnail
旁人總要求這樣玩才對,但卻鮮少看看那樣玩也可以。 有時小孩只顧著的往前衝,忙著玩,只說自己想說,不回應問題,只用自己的方式進行,不依指令操作。 除了聽理解之外,他們可能有更感興趣的話題,心中有事想要跟旁人說,想要旁人知道他學會了____。 但是,語言表達尚在發展中,又或口語表達發
Thumbnail
這位孩子的摯愛是動物,偶而會帶動物來上課, 而且,他很會模仿動物叫聲,上次還用左手演蛇!!
Thumbnail
最近K讀文獻,開心已經有越來越多文獻支持音樂相關活動提升特殊需求者非音樂能力的可行性,其中一篇近期研究是關於音樂訓練可協助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傷兒童改善在噪聲環境中的言語感知能力。 這篇主要想分享的部分是作者LO等人在文中一段表示,「樂器音色識別力」可協助聽損者面對吵雜環境時的聆聽。LO等人表示「樂器音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