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特殊需求兒安排樂器學習的前奏曲

2022/01/16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每當聽到家長安排音樂治療的期待是讓孩子學樂器的時候,我都會直接跟對方解釋音樂治療與音樂教育的差異。如果家長仍堅持學習且指定樂器為主,便改建議找教導該種樂器老師的上課。
遇到家長安排音樂治療的期待是樂器教學,期待的目標是甚麼呢?
而優先順序又甚麼呢?
雖然協助特殊需求者學習樂器是我能做的事情,但對於音樂治療師的我而言,還是希望家長首要目標是以個體在日常生活需要的技能(涵蓋生活適應、學業學習、工作技能、團體生活等等)為主。接著,我再從協助個體邁向日常生活技能目標前進的同時,在過程中觀察適合音樂學習模式,讓個體能在符合本身能力範圍下開展音樂學習的歷程。
之前遇過家長安排樂器學習的想法有:
  1. 小朋友看起來喜歡音樂,
  2. 聽說學樂器有助於動作協調,
  3. 聽說學樂器能改善孩子專心度,
  4. 想要讓孩子有情緒抒發的管道。
然而,樂器很多種類,音樂活動也有很多種模式,任何一種樂器在針對個體需求設計的樂器學習活動都能協助個體的持續專心度。所以,鋼琴並不是唯一選擇,且接觸音樂也不僅有彈奏樂器。
樂器種類很多元
如果家長堅持要學習樂器,會建議最好以個體發展能力為出發點,循序漸進與選擇適當的樂器,讓個體達到樂器學習的目標。選擇樂器可以試著從以下角度思考:
  1. 如果個體精細動作較弱,可以先從旋律鐘、音磚或鐵琴開始,同時設計精細動作活動讓個體未來能轉換較需要精細動作的樂器(EX: 鋼琴、弦樂等等)。
  2. 如果手握能力較弱,可以先從手拍式的旋律鐘開始,同時設計其他相關音樂活動協助未來轉換樂器的機會。
  3. 與學業相關的直笛也是一種方案。除了直笛在學校學習上佔有一定份量外,目的也是讓個體在班上能跟著一起吹奏,能融入學校團體活動。
簡言之,樂器很多種,從簡單易學的樂器開始,再視能力調整樂器的難度。這過程能讓個體在不同的音樂活動中感受音樂,對音樂產生喜歡,對樂器學習有動機。當個體對某物有興趣、有想要、有動機、有渴望的時候,也能讓家長降低親子間因為樂器學習所產生的關係危機。
學習樂器會有以下幾件事情:
  1. 有回家功課,
  2. 曲目的完成度與量,
  3. 要不斷的反覆練習,
  4. 要修正彈奏的內容,
  5. 需要多感官與動作能力,
  6. 成果展現似乎也是需要的。
以上六點相對也讓許多特殊需求兒面臨以下狀況,也是他們學習歷程常出現的問題,像是:
  1. 細節處理與修正的煩躁感,
  2. 反覆重複練習的無聊枯燥感,
  3. 不斷在錯誤中修正的無助感,
  4. 不知道何時才能彈好的挫折感,
  5. 要練多久才能結束的無止盡感,
  6. 自己獨自與樂器作朋友的孤獨感。
現實面而言,學習樂器不僅耗時和費心力。另外一個問題是,學樂器就會需要買樂器,這是一筆錢,也可能佔用房子空間。此時,大人看著事事具備,只欠願意練習的孩子,家長心裡有甚麼想法呢?通常,當家長看不到期待中的成果時,或看到孩子上課和回家練習的狀態時,也常脫口而出的數落孩子『你上課不認真,很浪費錢』、『你都不認真,很花錢』。
所以,家長若想安排樂器學習,許多的問題都會在正式上課後開始浮出,建議家長先試著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1. 能陪伴孩子一起練習?
  2. 能接受孩子回家拒絕練習?
  3. 能接受孩子花多久時間練一首曲子?
  4. 能接受反覆重複的練習同一首曲子?
  5. 能忍受孩子在樂器前的哭鬧時間有多久?
  6. 能比孩子更有耐力的面對孩子的挫折感嗎?
  7. 能給孩子學習過程中的『彈性空間』有多寬?
  8. 能陪著孩子一起面對樂器學習過程中的困難嗎?
總結,個體能學樂器是一件好事,喜歡音樂是一件開心的事情。然而,以鷹架觀點來看,為個體選擇樂器需要從個體本身可掌握的開始,逐漸往上推疊與擴展能力。同時,讓個體有動機學習與練習樂器的時候,也能減少家庭為在家練習問題產生的親子衝突。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蕭瑞玲音樂治療隨想
蕭瑞玲音樂治療隨想
一位工作多年的小小音樂治療師,走過醫療,教育與社福不同系統。因為走過與觀察到不同層面的狀況下,一直想要把音樂與樂器活動更多元的融入不同理論構思目標性音樂活動,在互動過程中能有不同角度觀察、評估與蒐集資料,協助動作、認知、社會互動、情緒與行為、感官與感覺處理及溝通等領域目標。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