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14|閱讀時間 ‧ 約 9 分鐘

【南北之世-共主的幻滅與再生】

西元376年,前秦苻堅踏上了統一北方的最後一哩路。 目標,是代地的拓跋鮮卑。 當時,前秦認為拓跋部仍是大草原鮮卑的共主。 這場代地之戰,一共出動了三十萬兵馬。 拓跋部卻僅僅召來了白部與獨孤部應戰。 很顯然,事實不如前秦所想。 拓跋部的領袖什翼犍,當時因為重病,無法領兵作戰。 不久,為長子所弒。 前秦趁勝追擊,終於消滅代地鮮卑。 以上,是拓跋鮮卑本位記錄。 然而,在前秦的史料中,卻記載苻堅接受了什翼犍的投降,並且要求什翼犍前往長安太學為質。 甚至有一段苻堅探訪記錄。 誰在說謊?肯定是拓跋氏。 但說謊的地方,可能不在這邊。 而是某個繼承了拓跋部領袖地位的人,假冒什翼犍的名號,讓前秦以為拓跋部仍有一戰之力。 兩邊的歷史,都沒有提及這個計謀的真相。 但我們幾乎可以肯定,謀主是誰。 燕鳳,字子章,是代國當地人。 博通經史,明習陰陽讖緯,是漢代最主流的陰陽儒,也是被後趙石虎所打壓的學派。 當拓跋什翼犍的父親接受晉朝的封賞,入主代地時,什翼犍就聽聞了這個人的名號,有意召募。 但燕鳳不從。 於是什翼犍下令圍城,逼迫當地居民把燕鳳交出來,奉為上賓。 拓跋部對代地而言,是一個全新的外來政權。 有當地人出謀劃策,絕對是有幫助的。 而隨著什翼犍繼位,燕鳳也負擔起了代國大事。 有一次,苻堅派使者來到代地交流,什翼犍也很是看重。 畢竟前秦在當時的北方,是第一強大的勢力。 什翼犍就派了燕鳳回訪。 苻堅問燕鳳:「你覺得代王如何?」 這個就跟蜀漢常常在寫出使東吳一樣。 燕鳳當然是說我王很好很棒,可能會統一天下。 苻堅就笑了:「你們這些邊疆人,向來都是敵人弱了你們就推進,敵人強了就退後的牆頭草,也敢出來說爭霸天下?」 燕鳳回答:「普天之下,還有比我們更強悍,擅長在馬上作戰的嗎?我們缺少的,就是一個能夠號令各部的共主,現在已經有了……憑藉我們的機動力,想輸給你們還很難啦。」 苻堅也是臉色一寒,又道:「很會,那你們有多少兵馬?」 燕鳳答:「擅長射箭的應該有幾十萬人,馬匹以百萬計。」 苻堅一哼:「你說有這麼多人能射箭我還相信,但馬匹的數量不會吹太大嗎?」 燕鳳道:「雲中川方圓兩百里,每到初秋時總是有滿滿的馬匹。以此推算,我國的馬匹說百萬,恐怕還太少呢。」 這是把野馬也算進去的意思。 不過是不是唬爛?當然是啦。 燕鳳作為拓跋鮮卑大臣,對本部的鮮卑共主地位,那是一清二楚。 但他若不在苻堅面前吹牛,只怕前秦第一個要消滅的就是代國。 有了兩人這一番對談記錄,就更好證明為什麼前秦滅代要大舉出動了。 是的,匡得了一時匡不了一世。 燕鳳誇飾的兵力,只能讓前秦在國家不夠富強時止步。 但苻堅的目標,始終是天下共主。 謊言總有被揭穿的一天。 根據《燕鳳傳》說,苻堅滅代後,燕鳳又去請見了苻堅。 當時由於拓跋部內亂,接任領袖的拓跋珪,年僅六歲。 「代主初崩,臣子亡叛,遺孫沖幼,莫相輔立。其別部大人劉庫仁勇而有智,鐵弗衞辰狡猾多變,皆不可獨任。宜分諸部為二,令此兩人統之。」 「兩人素有深讎,其勢莫敢先發。此禦邊之良策。待其孫長,乃存而立之,是陛下施大惠於亡國也。」 這邊在討論的問題,其實是由誰接管拓跋鮮卑共主的地位。 燕鳳說,劉庫仁跟劉衛辰這兩個人,最好讓他們一人一半,互相牽制。 等到拓跋珪長大,再立為第三國,這就是「禦邊之良策」。 曹魏發明的,當初是派人刺殺有意一統鮮卑的軻比能,並且讓親曹魏的鮮卑領袖回去攪水。 此處記載,苻堅同意這個策略,以庫仁跟衛辰為左右攝政,並且沒有帶走拓跋珪。 而六歲的拓跋珪,被送往了獨孤部。 這跟《晉書》的說法差異很大。 我的意思是,主要「代主初崩,臣子亡叛,遺孫沖幼,莫相輔立」這一句是假的。 燕鳳可能沒有讓苻堅知道,什翼犍已死,而是弄了一個傀儡去給苻堅帶回長安,並且將拓跋珪送走。 拓跋部的族民,則交給了庫仁:看他對庫仁跟衛辰的評價就猜得到了吧。 嚴格說起來,劉庫仁跟劉衛辰其實都是「鐵弗匈奴」。 北方有一個說法是:父親是匈奴,母親是鮮卑的,稱為鐵弗。 甚至我們從劉庫仁傳可以看到:拓跋珪就是劉庫仁養大的。 意思是,劉庫仁同時也是獨孤部的管理者。 獨孤部的來龍去脈,以後有機會再聊。 但如果苻堅沒有敗戰淝水,這個假什翼犍就非常可能回來「復興拓跋部」了。 你猜到我在想什麼了嗎? 燕鳳不是為了拓跋珪在打算,而是為了自己打算。 要是前秦不敗亡,燕鳳將會成為萬人之上的拓跋鮮卑宰相。 差點忘了說,假什翼犍是誰? 《魏書》中,有一個人非常符合記錄:什翼犍的其中一個兒子,拓跋窟咄。 可拓跋珪只會知道,燕鳳是讓他能夠留在北方的重要功臣。 後來拓跋珪對燕鳳十分敬重,但也沒有讓他擔任多核心的職務。 而拓跋窟咄,也真的成為拓跋珪想要重振部族地位時的一個巨大阻礙。 這都是後事。 卻說當苻堅敗於淝水時,拓跋珪已經十三歲了。 北方的亂局,由鄴城被困的苻丕開始。 苻堅派出了慕容垂準備救援,而主管東鮮卑的劉庫仁,也要採取行動。 可我們知道,慕容垂是以救援之名,行叛亂之實。 更聯合東鮮卑所掌控的丁零與烏丸諸部。 當劉庫仁塑膠的? 沒錯,劉庫仁在有所動作之前,內部慕容家的人就起兵造反殺害了庫仁。 按照草原民族的規矩,兄終弟及是比較靠譜的繼承方式。 但劉庫仁的兒子會不爽啊,大家都在中土那麼多年,嫡長子制不懂嗎? 甚至他們養著的拓跋部,也是父死子繼制啊。 隨著北方叛亂延燒,劉庫仁的兒子,劉顯決定殺掉叔叔,順便把拓跋部也收拾掉。 他不想當攝政了,要當東鮮卑的真共主。 這年,拓跋珪十五歲。 他的姑姑想辦法通知了他的母親賀氏。 劉顯的謀主也派人來警告拓跋珪母子。 還有個商人王霸,也來參了一腳。 大家商議之下,由王霸假扮拓跋珪,讓拓跋珪先行逃走。 賀氏則邀請劉顯夜飲,來拖延劉顯的追殺舉動。 當然不會是喝酒純聊天啦,最好有那麼純。 先期也說過了,妻子是草原民族的財寶。 而共主的妻子,那是像中國的玉璽那樣珍貴的財寶。 在母親與王霸的努力下,拓跋珪順利的逃出生天,跟父親的舊臣一起抵達賀蘭部。 你大概可以猜得出來,這個部族跟賀女士、賀蘭山有關係吧。 地理一下,賀蘭山在西鮮卑的管區。 西鮮卑的老大仍是「狡猾多變」的衛辰,不過他什麼也沒幹。 綜合來說,賀蘭部當時應該不在賀蘭山了。 也就在幾個月後,苻堅為姚萇所殺的消息,傳了出去…… 拓跋珪身邊的人們決定,應該恢復拓跋部的鮮卑共主地位。 隔年,拓跋珪自稱代王,祭天,召集各部前來大會。 立了南部大人跟北部大人,好不威風? 南部大人的勢力,大概是七百戶,差不多三千人的部族。 北部大人則是一直護著拓跋珪逃跑的老臣,有多少勢力?不知道 拓跋珪的這個代王招牌,難道有姿勢無實際嗎? 那可不行。 拓跋珪很快的返回過去部族仍為霸主時的都城:盛樂。 結果劉顯也怕了,往南遷徙入馬邑。 甚至他下轄的部族,都跑來投靠拓跋了。 太神奇了,是吧? 這已經超越漢人所能認知的天子傳奇。 事實上,拓跋珪稱王之後的一年間,有部落叛變,有部落歸順。 劉顯更聯合了阿珪的叔叔拓跋窟咄來戰,讓拓跋珪逃跑。 拓跋珪的北部大人,也因此投奔西鮮卑去了。 但拓跋珪派出使者,求助於慕容垂,終於反攻得勝。 這時,慕容垂表示,你拓跋部就當我的草原馬前卒吧。 拓跋珪又拒絕了。 與其說,拓跋部確實具有某種莫名的號召力,或許我們更應該從利益方向下手。 劉顯的東鮮卑統治,跟衛辰的西鮮卑管理,對於大家來說都是有好也有壞。 而相對原始的草原民族稱共主跟選擇共主,成本都比中國本土要來得低。 史學上也有一個推論是,像三皇五帝可能有並列,即同時存在多個共主。 有點像是現代可以加入歐盟也可以加入其他的經濟聯合組織。 在這層認知底下,即是鮮卑各部可以同時承認拓跋部的領導地位,也能服從劉顯,暫且寫成獨孤部的領導。 同時也不會排斥劉衛辰的存在。 但這些同時存在的共主,有時候就會發生必須的衝突(像炎黃大戰那樣)。 這時各部才需要選擇支持誰作戰,但即使兩不相幫也沒差。 現實如此複雜,歷史也是同樣複雜。 絕對不是簡單的我插旗我無敵。 特別在這種群雄共爭時代。 有趣的是,拓跋珪在稱代王三個月後,就改號魏王。 這顯示出他們所爭奪的區域,不是更北方的大草原,而是近中土地區。 不論是拓跋珪,劉顯,還是劉衛辰,其實都已經失去了更北方的大鮮卑聯盟。 也就是後續的柔然,丁零,以及突厥。 這樣的移動式發展,某方面也提供給我們:軒轅黃帝可能是非中土部族的推論基礎。 總之,拓跋鮮卑從塞外共主,演變成了邊塞共主爭奪戰的一員。 而他們最大的優勢,目前看起來就是與慕容垂後燕聯盟所產生的。 已有雛形的北魏,又是如何成為真正的邊塞共主,並且統一中國北方呢?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