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5/26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南北之世-北朝崔浩】

崔浩,出身清河崔氏,祖上為曹魏明帝司空崔林。 這個崔林,就是被曹操逼死的美髯公崔琰的堂弟。 (可參考:【魏晉風雲-三國鬍子哥之崔琰】) 崔林跟司馬懿沒什麼交情,當曹爽打壓司馬懿的時候,崔林仍然身居高位。 於是毫不意外的,隨著司馬家掌權,清河崔氏就從政治舞台上退了下來。 不過世族即使不在歷史表面活躍,底下的動作也是不會少的。 八王之亂期間,崔氏透過聯姻,逐漸又回到衰敗的西晉朝廷。 跟崔家關係最好的,則是鎮守北方的西晉大將劉琨。 於是崔家先與鮮卑段氏合作(劉琨與段氏初為聯合),後降於匈奴前趙。 來得早不如來得巧,崔家一口氣又回到三公之位,自此於五胡政權中壯大。 即使在前秦、後燕、北魏的紛爭中,崔氏仍能不墜。 北魏太祖拓跋珪在入侵中原的過程中,深知借重世族力量,因此重用了崔浩的父親。 拓跋珪死後的叛亂,崔父又選對了邊站,進爵為公,與北魏宰相長孫嵩、大將軍奚斤等人平起平坐,號為八公。 雖然我們不知道八公的詳細名單,但崔氏的地位,或許告訴了我們一件事:北魏太宗拓跋嗣,借重了漢人的力量。 就像過去匈奴漢趙一樣,北魏的內部顯然也有著鮮卑派與漢人派。 而從太宗開始,漢人派的力量,就足以與鮮卑本土派抗衡了。 崔浩在太祖時代,也不過就是個文書官。 但到了太宗,榮耀跟地位就大大看漲了。 崔浩從小博學,特別對陰陽儒有擅長。 五胡政權,石虎以降,這些怪力亂神的東西,漢儒被胡沙門算是壓在地上摩擦。 此時為北魏太宗復起,相當具有歷史意義。 民族問題,民俗問題,要不猜猜崔浩何時失勢? 就在劉裕北伐後秦的時候。 胡派的意思是,劉裕根本不可能打穿函谷關,應該是想要聲東擊西,其實準備偷襲我們北魏。 但崔浩的計策卻十分大膽:不如我們借劉裕水道,讓他從黃河繞過函谷關去滅秦。 等他的大軍入關中,我們就從後面堵死他的補給線! 如果姚泓贏了,我們有幫忙,秦國不能跟我們翻臉。 萬一劉裕還是贏,我們也有幫忙,他不能跟我們翻臉。 而且他勢必不能久守關中,到時候我們漁翁得利,豈不甚好? 是不錯,不過我們用膝蓋也猜得到「鮮卑價值」會怎麼說。 啊崔浩一定跟劉裕勾結啦,要我們敞開國門放晉軍進來,絕對不行啊。 所以,最後北魏還是採取了緊守防線,派兵支援後秦。 結果弄得自己勞民傷財,關中最後也被胡夏所奪。 先抑後揚,太宗拓跋嗣當然是決定,一定要找機會讓崔浩再上大位,讓北魏再次偉大。 問題是,鮮卑派的領袖都是部族長,手上握有兵權。 不管崔浩的戰爭計謀如何高超,是不可能有他噴屁的資格的。 最後,拓跋嗣還是決定從政務面下手。 由太子拓跋燾組建行政團隊,左輔三公仍是鮮卑三大老。 右弼三公,則分別以太尉穆觀、散騎常侍丘堆跟崔浩並立。 穆家是北魏開國功臣,正鮮卑。 但就拓跋珪開始算,穆觀是第二代,受漢儒教育的第二代,跟大老們不同。 丘堆也是正鮮卑,但你看職務就會發現了。 這個是特助,是皇帝放在執政團隊中的心腹。 當時詔令更說:「丘堆雖無大用,然在公專謹。」 那個態勢是很明白的。 更重要的是,拓跋嗣今天組建這個團隊。 對右弼是提拔,提拔就能跟大老嗆聲? 不能。 拓跋嗣接下來的詔令才是重點:「七人團隊主政,其他的,全部由我親自指揮,征伐四方!」 軍閥兵權,是每個亂世皇帝都得面對的難題。 「杯酒釋兵權」,也不過是政治遊戲的其中一種玩法而已。 對,大家當然會覺得不妥啊,吵鬧啊。 但拓跋嗣就統一回答:「不要跟我說,去跟你們的老闆說啊。」 這些不平之聲,當然就是鮮卑大老叫小的出來吵。 那事情返回大老身上,最後就是執政七人團表決啦。 四比三,閉嘴啦。 整個套路,就是崔浩所提供。 也許是過於聰明,崔浩很喜歡這種卞莊刺虎,將軍抽車的計謀。 這一招除了奪兵權,更重要是穩固拓跋燾的繼承統治地位。 事實上,拓跋嗣也怕自己活不了太久。 眼看一切平順,老天爺又開了這對君臣一個玩笑。 南朝劉裕死了。 拓跋嗣認為應南征,崔浩認為不可。 崔浩說:「應該要以仁義服人。」 拓跋嗣說:「姚興死了,劉裕打他,我也沒看到誰不服。」 崔浩又說:「那是因為姚興的兩個兒子不合啊。」 難道劉裕的兒子就沒異心? 拓跋嗣說:「少囉嗦,跟我走。」 崔浩覺得根本不可能打贏,除了把心思放在治理地方考核制度外,如何說服君王,也成了他的另一個重要課題。 沒多久,拓跋嗣死了。大家還不用力在新皇拓跋燾面前臭崔浩? 一度被鬥掉的崔浩,拜了天師寇謙之學道,因而再次復起。 如何說服君王? 儒教仁義不行,那就靠老天吧。 當拓跋燾要對胡夏匈奴開戰,大家都反對時,崔浩不再出計謀,想方法,談心理學。 「今年五星併出東方,利以西伐。天應人和,時會並集,不可失也。」 老天說可以打,你就打吧。 神棍不可怕,但當神棍有文化,諸葛孔明也不過如此。 崔浩本就是一流學者兼軍師,再加上道術思維,輔以儒學陰陽,整個就成了北魏辯論王。 拓跋燾更在鮮卑大臣面前說:「你們看這個人啊,他是這麼柔弱,甚至不能彎弓持矛,上陣殺敵。可是他的肚子裡,藏著比千軍萬馬更厲害的東西!」 「以後不管軍事國事,只要是你們不能決定,討論不出結果的,一律都要先問過崔浩!」 崔浩也曾自稱「禀性弱劣,力不及健婦人」。 在我們沒有注意到的魏晉期間,文與武,已經悄悄分了家。 三軍之帥也要師之,是為軍師。 崔浩,則是軍國大計之師。 是真正的「國師」。 崔浩什麼都會,什麼都厲害。 但他或許並不擅長,真正的「道」。 當他能辯贏一個人,皇帝聽他的。 但就會有十個人出來反對他。 當他再辯贏十個人,皇帝聽他的。 接著會有一百個人出來反對他。 所謂的魔王,就是這麼練成的。 而當反對的聲音過於巨大,皇帝也不敢聽他的了。 這是政治場上的角力。 但拓跋燾仍是帶著崔浩,最終臨敵不決,採崔浩計退敵。 拓跋燾說,這是踏踏實實的戰功。 你們不只說不贏崔浩,真要打要贏不了崔浩。 崔浩終於得封三公,又監秘書事,修史,並按照當年拓跋燾繼位模式,開始為太子造勢。 更定曆法。 北魏這個來自外國的政權,在崔浩「一手遮天」下,正式轉變成一個中國的王朝。 然後,崔浩就被拓跋燾殺掉了。 崔浩的姻親:范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也都遭到夷族。 如果以中國傳統來說,崔浩所犯的罪,至少是謀反等級以上。 《崔浩傳》說,他修史修得很仔細,還刻在石碑上,讓大家都能看到。 這是相當標準的漢儒作法,不能理解的話,大概想成《呂氏春秋》在那邊公開徵求能改一字者賞千金差不多的意思。 不過北魏朝廷就因此逮捕崔浩,並發大獄。 這是最標準的原因,又稱「國史之獄」。 也有人認為,是因為崔浩跟寇謙之揚道廢佛,而引起的災禍。 又或者,崔浩究竟是漢人,有意謀反。 《宋書‧柳元景傳》:「虜主拓跋燾南寇汝、潁,浩密有異圖,光世要河北義士為浩應。浩謀泄被誅,河東大姓坐連謀夷滅者甚眾。」 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則認為,這些都只是藉口。 崔浩「齊整人倫,分明姓族」,才是他招忌的最重要原因。 就像我們前面提到的,崔浩跟鮮卑貴族的矛盾,是一直一直在累積的。 這邊更重要是提到,崔浩試圖恢復漢儒的體制,回到晉朝所提倡的五等爵制。 九品官人法的取士要件,也為崔浩所重。 不過我是覺得這些事情都是一體的。 從最基本的利益與權力衝突,本身就可以衍生出很多問題。 像你是愛台灣還是親中共啦,照顧勞方還是照顧資方啦。 崔浩親漢親儒,也不表示北方漢人士族就都全面服從支持他。 作曆修史,他就大喇喇的嗆說現在大家都是錯的,所以我們應該來做一個對的。 他雖拜寇謙之為師,但本身其實也不禮敬道教神祇。 說到底,崔浩之死,只說一個原因就是權位過高。 然而,往前一百年,權位過高的大臣,往往都是引發兵變戰亂的反對。 用法來治權臣,已經是很久遠以前的事情了。 那是西漢才有的故事。 東漢跟東晉差不多,靠名聲、民心的成分更大。 所以,重要的不是崔浩因何得罪魏世祖拓跋燾,從天堂跌落地獄。 而是他成功了。 崔浩成功幫助北魏,集中了兵權,集中了帝權。 天下尚未統一,可儒皮法骨的帝制時代,回來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