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石頭、沙子和水的故事到整數、有理數和實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石頭、沙子和水的故事大家都聽過吧?不過這次我們小(爆)改一下這個故事。
有位教授為一所理工學院的新生上一堂課。他手中沒有拿課本,而是在講桌上放了一個大大的透明玻璃瓶。教授說:「同學們,我們今天來做一個小實驗。」學生們都好奇地看著教授。只見他從書桌里拿出一堆拳頭大的石塊,然後一塊塊放進那個大大的玻璃瓶里,瓶子很快裝滿了。然後,教授問學生:「大家看一看,瓶子滿了沒有?是不是瓶子再也裝不下了?」「滿了。」所有的學生異口同聲。
「真的嗎?」教授從書桌里拿出了一桶碎石,一點一點地放進了那個大玻璃瓶,晃一晃,碎石落在了大石頭的縫隙里,不一會兒,碎石被全部放進了玻璃瓶。「現在,玻璃瓶里是不是真的滿了?還能不能裝下東西了?」有了第一次的教訓,學生們有些謹慎,沒有人回答。只有一個學生小聲說:「我想應該沒有滿。」
教授用讚許的眼光看了看那個學生,再次從書桌里拿出一杯細沙,緩緩地倒進玻璃瓶,細沙很快填上了碎石之間的空隙,半分鐘後,玻璃瓶的表面已經看不到石頭了。「同學們,這次你們說瓶子滿了嗎?」「還沒有吧。」學生們回答,但是心裡卻沒有把握。
「沒錯。」教授拿出了一杯水,從玻璃瓶敞開的口裡倒進瓶子,水滲下去了,並沒有溢出來。這時,教授抬起頭來,微笑著問:「這個小實驗說明了什麼?」台下一片沉默教授開始了他的第一堂課,從實數軸說起。
教授拿起粉筆在黑板上畫了一條直線,並規定越往右邊數字越大,說我們假設這是數軸,然後標了幾個點,並寫上1、2、3···,並說這些數是正整數,而且是自然萬物的基本單位,所以我們稱這些數字為自然數,而收集所有自然數的集合稱為自然數集,記做 N={1, 2, 3, ...}。
然後往右標上了-1、-2···,說道這就是負整數,然後底下就有同學問了:「為什麼1跟-1之間的間隔特別寬?」教授就說因為有個非常特別的數,搭起正整數及負整數之間的橋樑,也就是0,加入0之後,我們就構造出了整數集,記做Z={..., -2, -1, 0, 1, 2, ...},而這就開始跟前面的玻璃瓶有關係了,我們就假設這個玻璃瓶為數軸,而這個石頭就是剛剛提到的整數,他看似可以裝滿整個數軸,但我們會發現有些空隙。
比如說,0跟1之間,可能存在一些分數,例如:1/2、1/3、0.01等,而這些數不只在0跟1之間有,任意兩個整數之間都有無限多的分數,並且注意到,我們說的分數都可以表示成兩個「整數」相除,比如0.5可表示成1/2、0.01可以表示成1/100或10/1000等,並沒有規定說分子分母一定要化成最簡,也就是說,分子分母不一定是要互質的,而且我們知道分數代表的是一種「比例」的關係,古希臘人認為這種數字才是「合理」的,故稱其為「有理數」,我們將這些數收集起來,形成有理數集,記做Q={p/q | p, q為整數, q≠0},而在裡面可以約分成整數的,比如4/2=2,就是水瓶裡的石頭;而那些無法約分成整數的,比如1/3=0.33333...,則是水瓶裡的沙子,他們遍佈在石頭之間,甚至我們也可以說,幾乎每兩粒沙子之間,都可以找到第三粒沙子,比較數學的敘述是說有理數是稠密的。
假設我們這裡有個等腰直角三角形,兩腰長都為1,則第三邊長度為多少?透過畢達哥拉斯定理,我們可以輕易求出來其長度為根號2,最早發現這個數的人是古希臘時期畢達哥拉斯學派的西帕索斯,他發現這個數字小數點後有無限多位且不循環,也就是無法寫成兩整數之比的形式,不過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宇宙萬物皆由整數或兩整數之比來表達,因此引發了「第一次數學危機」,後來達文西將這種數字稱為「無理數」,還有其他許多常見的無理數,比如:圓周率π、歐拉數e、黃金比例φ等,而這些數字即水瓶裡的水,他們無處不在。
如果我們把前面的有理數集加入這些無理數,為了區別虛數(因不在討論範圍內,故不繼續延伸),而將它們通稱為「實數」,而收集這些實數的集合稱為實數集,記做\R,而實數就有許多複雜的性質了,比如:實數在加法及乘法下都是封閉的(兩實數相加或相乘後還是實數,也就是逃不出實數集)、實數是完備的(實數數線上充滿實數,不會有任何空隙)、實數是稠密的、實數有可比性(任兩實數滿足三一律)、實數集不可數(無法把所有實數照順序排列,但有理數可以)。
有了這個稠密的實數,我們才能在微積分裡面定義何謂連續、何謂極限、何謂微分、何謂積分,還有使得中間值定理、微積分基本定理等敘述是正確的,如果說微、演積分是近代科技發展的基石,則實數的完備性是微積分的核心。
本人數學還不夠深入,但我會盡量講求正確、嚴謹,以上內容若哪裡有疏忽歡迎告訴我!
avatar-img
3會員
5內容數
一些數學的科普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如果是來自比較數學與理論的學科, 尤其研究對象是人群的學科, 幾乎不可能自己重做一次實驗, 看看這些數學理論「是不是實際上好用」。 我那時候就體會到, 數學只是一種空中樓閣, 我們還需要有具體的實驗數據, 來把數學與世界接地。 而什麼領域既能有數學理論,
數學證明於是就像是理學院的A片, 可以透過手淫寫證明來自嗨, 但那並不是追求真理的健康方式。 什麼是追求真理的健康方式呢? 如果你去觀察,大部分偉大的數學家, 人家並不自稱自己是數學家, 都是自稱自己是物理學家,經濟學家,發明家。
你學習任何數學, 都要問這哪個部分是微積分長出來的, 哪個部分是線性代數長出來的。 當然,你需要先把微積分與線性代數學一次, 知道裡面有哪些內容, 接下來學任何新的東西,其實都是微積分跟線性代數。
1) 高濃縮知識的力量: - 「天然成分被濃縮起來,就變成了藥。」這句話道出了數學的本質。數學就像藥一樣,將人類文明的精華濃縮在公式與定理中,讓人一旦接受,就能得到深刻的啟發與思考刺激。 2) 過度沉迷於數學的影響: - 年輕時熱愛數學的我,因為數學的確定性和精準性,逐漸過度依賴,數學成了
小學一年級數學,通常是由數一數開始,也就是數數。 數數有很多種不同的方式,還未學習任何數數的小朋友,只會根據自已理解的方式來數數,因此一開始必須讓小朋友瞭解各種數數的方式。
  譬如說,人們在以帕德嫩神廟為典範的人造物與鸚鵡螺為典範的生物構造上,都找到了1.618的黃金分割率。而科學家也在部分植物的枝條數目與花瓣數目上找到費波那契數列。對於相信與熱愛數學的一些人來說,這無疑是「大自然以數學構造」之鐵證。但對另外一些人而言,這只不過是某種「幸運數字」。
Thumbnail
以前上數學課時常有一個解題的公式,比如,「因為…所以」,然後得出結果。現代科學、醫學、哲學、數學,任何學問,都脫離不了因與果的公式,沒有因,就沒有過程,最後實驗不出結論。有人說,哲學家和宗教家是最偉大的科學家,因為他們能夠超越肉體思維極限,跳脫空間限制,印證千年之前與當代不可切割之關係。 有一
Thumbnail
面對數學的困難,許多學生總是會質疑為何要學這門學科。 本文以個人教學經驗,分享了數學在日常生活和未來規劃中的重要性, 並透過真實故事強調數學訓練思考邏輯的價值。 「為甚麼要學數學?以後又用不到。」 這篇文章是一個數學老師的回答。
Thumbnail
數學至理與淨土莊嚴(象山慶24.3.17)     有人說:       數學裡有個美好的詞,叫「求和」;有個遺憾的詞,叫「無解」;有個霸氣的詞,叫「有且僅有」;有個悲傷的詞,叫「無限接近卻永不相交」。還有個模糊的詞叫「約等於」,遙遠的詞叫「未知數」,單調的詞叫「無限循環」,堅定的詞叫「絕對值」
Thumbnail
有一個老師,抓一顆石頭放進一個空的玻璃罐中,大約放三顆就滿了,老師問學生,還能再放嗎?學生說可以。於是老師又拿比較小顆的石頭放進玻璃罐,再問學生,還能再放嗎?學生又回答,可以。於是老師又抓起幾把沙放到玻璃灌,再問學生,還能再放嗎?學生說,不行了。老師笑了笑,拿起一瓶水倒進玻璃罐中,水慢慢將沙土完全浸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如果是來自比較數學與理論的學科, 尤其研究對象是人群的學科, 幾乎不可能自己重做一次實驗, 看看這些數學理論「是不是實際上好用」。 我那時候就體會到, 數學只是一種空中樓閣, 我們還需要有具體的實驗數據, 來把數學與世界接地。 而什麼領域既能有數學理論,
數學證明於是就像是理學院的A片, 可以透過手淫寫證明來自嗨, 但那並不是追求真理的健康方式。 什麼是追求真理的健康方式呢? 如果你去觀察,大部分偉大的數學家, 人家並不自稱自己是數學家, 都是自稱自己是物理學家,經濟學家,發明家。
你學習任何數學, 都要問這哪個部分是微積分長出來的, 哪個部分是線性代數長出來的。 當然,你需要先把微積分與線性代數學一次, 知道裡面有哪些內容, 接下來學任何新的東西,其實都是微積分跟線性代數。
1) 高濃縮知識的力量: - 「天然成分被濃縮起來,就變成了藥。」這句話道出了數學的本質。數學就像藥一樣,將人類文明的精華濃縮在公式與定理中,讓人一旦接受,就能得到深刻的啟發與思考刺激。 2) 過度沉迷於數學的影響: - 年輕時熱愛數學的我,因為數學的確定性和精準性,逐漸過度依賴,數學成了
小學一年級數學,通常是由數一數開始,也就是數數。 數數有很多種不同的方式,還未學習任何數數的小朋友,只會根據自已理解的方式來數數,因此一開始必須讓小朋友瞭解各種數數的方式。
  譬如說,人們在以帕德嫩神廟為典範的人造物與鸚鵡螺為典範的生物構造上,都找到了1.618的黃金分割率。而科學家也在部分植物的枝條數目與花瓣數目上找到費波那契數列。對於相信與熱愛數學的一些人來說,這無疑是「大自然以數學構造」之鐵證。但對另外一些人而言,這只不過是某種「幸運數字」。
Thumbnail
以前上數學課時常有一個解題的公式,比如,「因為…所以」,然後得出結果。現代科學、醫學、哲學、數學,任何學問,都脫離不了因與果的公式,沒有因,就沒有過程,最後實驗不出結論。有人說,哲學家和宗教家是最偉大的科學家,因為他們能夠超越肉體思維極限,跳脫空間限制,印證千年之前與當代不可切割之關係。 有一
Thumbnail
面對數學的困難,許多學生總是會質疑為何要學這門學科。 本文以個人教學經驗,分享了數學在日常生活和未來規劃中的重要性, 並透過真實故事強調數學訓練思考邏輯的價值。 「為甚麼要學數學?以後又用不到。」 這篇文章是一個數學老師的回答。
Thumbnail
數學至理與淨土莊嚴(象山慶24.3.17)     有人說:       數學裡有個美好的詞,叫「求和」;有個遺憾的詞,叫「無解」;有個霸氣的詞,叫「有且僅有」;有個悲傷的詞,叫「無限接近卻永不相交」。還有個模糊的詞叫「約等於」,遙遠的詞叫「未知數」,單調的詞叫「無限循環」,堅定的詞叫「絕對值」
Thumbnail
有一個老師,抓一顆石頭放進一個空的玻璃罐中,大約放三顆就滿了,老師問學生,還能再放嗎?學生說可以。於是老師又拿比較小顆的石頭放進玻璃罐,再問學生,還能再放嗎?學生又回答,可以。於是老師又抓起幾把沙放到玻璃灌,再問學生,還能再放嗎?學生說,不行了。老師笑了笑,拿起一瓶水倒進玻璃罐中,水慢慢將沙土完全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