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石頭、沙子和水的故事到整數、有理數和實數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石頭、沙子和水的故事大家都聽過吧?不過這次我們小(爆)改一下這個故事。
有位教授為一所理工學院的新生上一堂課。他手中沒有拿課本,而是在講桌上放了一個大大的透明玻璃瓶。教授說:「同學們,我們今天來做一個小實驗。」學生們都好奇地看著教授。只見他從書桌里拿出一堆拳頭大的石塊,然後一塊塊放進那個大大的玻璃瓶里,瓶子很快裝滿了。然後,教授問學生:「大家看一看,瓶子滿了沒有?是不是瓶子再也裝不下了?」「滿了。」所有的學生異口同聲。
「真的嗎?」教授從書桌里拿出了一桶碎石,一點一點地放進了那個大玻璃瓶,晃一晃,碎石落在了大石頭的縫隙里,不一會兒,碎石被全部放進了玻璃瓶。「現在,玻璃瓶里是不是真的滿了?還能不能裝下東西了?」有了第一次的教訓,學生們有些謹慎,沒有人回答。只有一個學生小聲說:「我想應該沒有滿。」
教授用讚許的眼光看了看那個學生,再次從書桌里拿出一杯細沙,緩緩地倒進玻璃瓶,細沙很快填上了碎石之間的空隙,半分鐘後,玻璃瓶的表面已經看不到石頭了。「同學們,這次你們說瓶子滿了嗎?」「還沒有吧。」學生們回答,但是心裡卻沒有把握。
「沒錯。」教授拿出了一杯水,從玻璃瓶敞開的口裡倒進瓶子,水滲下去了,並沒有溢出來。這時,教授抬起頭來,微笑著問:「這個小實驗說明了什麼?」台下一片沉默教授開始了他的第一堂課,從實數軸說起。
教授拿起粉筆在黑板上畫了一條直線,並規定越往右邊數字越大,說我們假設這是數軸,然後標了幾個點,並寫上1、2、3···,並說這些數是正整數,而且是自然萬物的基本單位,所以我們稱這些數字為自然數,而收集所有自然數的集合稱為自然數集,記做 N={1, 2, 3, ...}。
然後往右標上了-1、-2···,說道這就是負整數,然後底下就有同學問了:「為什麼1跟-1之間的間隔特別寬?」教授就說因為有個非常特別的數,搭起正整數及負整數之間的橋樑,也就是0,加入0之後,我們就構造出了整數集,記做Z={..., -2, -1, 0, 1, 2, ...},而這就開始跟前面的玻璃瓶有關係了,我們就假設這個玻璃瓶為數軸,而這個石頭就是剛剛提到的整數,他看似可以裝滿整個數軸,但我們會發現有些空隙。
比如說,0跟1之間,可能存在一些分數,例如:1/2、1/3、0.01等,而這些數不只在0跟1之間有,任意兩個整數之間都有無限多的分數,並且注意到,我們說的分數都可以表示成兩個「整數」相除,比如0.5可表示成1/2、0.01可以表示成1/100或10/1000等,並沒有規定說分子分母一定要化成最簡,也就是說,分子分母不一定是要互質的,而且我們知道分數代表的是一種「比例」的關係,古希臘人認為這種數字才是「合理」的,故稱其為「有理數」,我們將這些數收集起來,形成有理數集,記做Q={p/q | p, q為整數, q≠0},而在裡面可以約分成整數的,比如4/2=2,就是水瓶裡的石頭;而那些無法約分成整數的,比如1/3=0.33333...,則是水瓶裡的沙子,他們遍佈在石頭之間,甚至我們也可以說,幾乎每兩粒沙子之間,都可以找到第三粒沙子,比較數學的敘述是說有理數是稠密的。
假設我們這裡有個等腰直角三角形,兩腰長都為1,則第三邊長度為多少?透過畢達哥拉斯定理,我們可以輕易求出來其長度為根號2,最早發現這個數的人是古希臘時期畢達哥拉斯學派的西帕索斯,他發現這個數字小數點後有無限多位且不循環,也就是無法寫成兩整數之比的形式,不過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宇宙萬物皆由整數或兩整數之比來表達,因此引發了「第一次數學危機」,後來達文西將這種數字稱為「無理數」,還有其他許多常見的無理數,比如:圓周率π、歐拉數e、黃金比例φ等,而這些數字即水瓶裡的水,他們無處不在。
如果我們把前面的有理數集加入這些無理數,為了區別虛數(因不在討論範圍內,故不繼續延伸),而將它們通稱為「實數」,而收集這些實數的集合稱為實數集,記做\R,而實數就有許多複雜的性質了,比如:實數在加法及乘法下都是封閉的(兩實數相加或相乘後還是實數,也就是逃不出實數集)、實數是完備的(實數數線上充滿實數,不會有任何空隙)、實數是稠密的、實數有可比性(任兩實數滿足三一律)、實數集不可數(無法把所有實數照順序排列,但有理數可以)。
有了這個稠密的實數,我們才能在微積分裡面定義何謂連續、何謂極限、何謂微分、何謂積分,還有使得中間值定理、微積分基本定理等敘述是正確的,如果說微、演積分是近代科技發展的基石,則實數的完備性是微積分的核心。
本人數學還不夠深入,但我會盡量講求正確、嚴謹,以上內容若哪裡有疏忽歡迎告訴我!
avatar-img
3會員
5內容數
一些數學的科普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如果是來自比較數學與理論的學科, 尤其研究對象是人群的學科, 幾乎不可能自己重做一次實驗, 看看這些數學理論「是不是實際上好用」。 我那時候就體會到, 數學只是一種空中樓閣, 我們還需要有具體的實驗數據, 來把數學與世界接地。 而什麼領域既能有數學理論,
數學證明於是就像是理學院的A片, 可以透過手淫寫證明來自嗨, 但那並不是追求真理的健康方式。 什麼是追求真理的健康方式呢? 如果你去觀察,大部分偉大的數學家, 人家並不自稱自己是數學家, 都是自稱自己是物理學家,經濟學家,發明家。
你學習任何數學, 都要問這哪個部分是微積分長出來的, 哪個部分是線性代數長出來的。 當然,你需要先把微積分與線性代數學一次, 知道裡面有哪些內容, 接下來學任何新的東西,其實都是微積分跟線性代數。
1) 高濃縮知識的力量: - 「天然成分被濃縮起來,就變成了藥。」這句話道出了數學的本質。數學就像藥一樣,將人類文明的精華濃縮在公式與定理中,讓人一旦接受,就能得到深刻的啟發與思考刺激。 2) 過度沉迷於數學的影響: - 年輕時熱愛數學的我,因為數學的確定性和精準性,逐漸過度依賴,數學成了
小學一年級數學,通常是由數一數開始,也就是數數。 數數有很多種不同的方式,還未學習任何數數的小朋友,只會根據自已理解的方式來數數,因此一開始必須讓小朋友瞭解各種數數的方式。
  譬如說,人們在以帕德嫩神廟為典範的人造物與鸚鵡螺為典範的生物構造上,都找到了1.618的黃金分割率。而科學家也在部分植物的枝條數目與花瓣數目上找到費波那契數列。對於相信與熱愛數學的一些人來說,這無疑是「大自然以數學構造」之鐵證。但對另外一些人而言,這只不過是某種「幸運數字」。
Thumbnail
以前上數學課時常有一個解題的公式,比如,「因為…所以」,然後得出結果。現代科學、醫學、哲學、數學,任何學問,都脫離不了因與果的公式,沒有因,就沒有過程,最後實驗不出結論。有人說,哲學家和宗教家是最偉大的科學家,因為他們能夠超越肉體思維極限,跳脫空間限制,印證千年之前與當代不可切割之關係。 有一
Thumbnail
面對數學的困難,許多學生總是會質疑為何要學這門學科。 本文以個人教學經驗,分享了數學在日常生活和未來規劃中的重要性, 並透過真實故事強調數學訓練思考邏輯的價值。 「為甚麼要學數學?以後又用不到。」 這篇文章是一個數學老師的回答。
Thumbnail
數學至理與淨土莊嚴(象山慶24.3.17)     有人說:       數學裡有個美好的詞,叫「求和」;有個遺憾的詞,叫「無解」;有個霸氣的詞,叫「有且僅有」;有個悲傷的詞,叫「無限接近卻永不相交」。還有個模糊的詞叫「約等於」,遙遠的詞叫「未知數」,單調的詞叫「無限循環」,堅定的詞叫「絕對值」
Thumbnail
有一個老師,抓一顆石頭放進一個空的玻璃罐中,大約放三顆就滿了,老師問學生,還能再放嗎?學生說可以。於是老師又拿比較小顆的石頭放進玻璃罐,再問學生,還能再放嗎?學生又回答,可以。於是老師又抓起幾把沙放到玻璃灌,再問學生,還能再放嗎?學生說,不行了。老師笑了笑,拿起一瓶水倒進玻璃罐中,水慢慢將沙土完全浸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如果是來自比較數學與理論的學科, 尤其研究對象是人群的學科, 幾乎不可能自己重做一次實驗, 看看這些數學理論「是不是實際上好用」。 我那時候就體會到, 數學只是一種空中樓閣, 我們還需要有具體的實驗數據, 來把數學與世界接地。 而什麼領域既能有數學理論,
數學證明於是就像是理學院的A片, 可以透過手淫寫證明來自嗨, 但那並不是追求真理的健康方式。 什麼是追求真理的健康方式呢? 如果你去觀察,大部分偉大的數學家, 人家並不自稱自己是數學家, 都是自稱自己是物理學家,經濟學家,發明家。
你學習任何數學, 都要問這哪個部分是微積分長出來的, 哪個部分是線性代數長出來的。 當然,你需要先把微積分與線性代數學一次, 知道裡面有哪些內容, 接下來學任何新的東西,其實都是微積分跟線性代數。
1) 高濃縮知識的力量: - 「天然成分被濃縮起來,就變成了藥。」這句話道出了數學的本質。數學就像藥一樣,將人類文明的精華濃縮在公式與定理中,讓人一旦接受,就能得到深刻的啟發與思考刺激。 2) 過度沉迷於數學的影響: - 年輕時熱愛數學的我,因為數學的確定性和精準性,逐漸過度依賴,數學成了
小學一年級數學,通常是由數一數開始,也就是數數。 數數有很多種不同的方式,還未學習任何數數的小朋友,只會根據自已理解的方式來數數,因此一開始必須讓小朋友瞭解各種數數的方式。
  譬如說,人們在以帕德嫩神廟為典範的人造物與鸚鵡螺為典範的生物構造上,都找到了1.618的黃金分割率。而科學家也在部分植物的枝條數目與花瓣數目上找到費波那契數列。對於相信與熱愛數學的一些人來說,這無疑是「大自然以數學構造」之鐵證。但對另外一些人而言,這只不過是某種「幸運數字」。
Thumbnail
以前上數學課時常有一個解題的公式,比如,「因為…所以」,然後得出結果。現代科學、醫學、哲學、數學,任何學問,都脫離不了因與果的公式,沒有因,就沒有過程,最後實驗不出結論。有人說,哲學家和宗教家是最偉大的科學家,因為他們能夠超越肉體思維極限,跳脫空間限制,印證千年之前與當代不可切割之關係。 有一
Thumbnail
面對數學的困難,許多學生總是會質疑為何要學這門學科。 本文以個人教學經驗,分享了數學在日常生活和未來規劃中的重要性, 並透過真實故事強調數學訓練思考邏輯的價值。 「為甚麼要學數學?以後又用不到。」 這篇文章是一個數學老師的回答。
Thumbnail
數學至理與淨土莊嚴(象山慶24.3.17)     有人說:       數學裡有個美好的詞,叫「求和」;有個遺憾的詞,叫「無解」;有個霸氣的詞,叫「有且僅有」;有個悲傷的詞,叫「無限接近卻永不相交」。還有個模糊的詞叫「約等於」,遙遠的詞叫「未知數」,單調的詞叫「無限循環」,堅定的詞叫「絕對值」
Thumbnail
有一個老師,抓一顆石頭放進一個空的玻璃罐中,大約放三顆就滿了,老師問學生,還能再放嗎?學生說可以。於是老師又拿比較小顆的石頭放進玻璃罐,再問學生,還能再放嗎?學生又回答,可以。於是老師又抓起幾把沙放到玻璃灌,再問學生,還能再放嗎?學生說,不行了。老師笑了笑,拿起一瓶水倒進玻璃罐中,水慢慢將沙土完全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