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獨火塘|釋憲判決與原住民族集體權的穀堆悖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歡迎回到【原獨火塘】
今天我們繼續討論《原住民身分法》釋憲案。
Source: Advanced Science News
愚人節當天,憲法法院如期就《原住民身分法》釋憲案宣示判決,主要內容如這則新聞所摘要:
判決指出,《原住民身分法》第 4 條第 2 項及 110 年修正公布《原住民身分法》第 8 條準用第 4 條第 2 項部分定期於兩年後失效,相關機關應於兩年內盡速修法。逾期未完成修法時,原住民與非原住民結婚所生子女,取得原住民身分,並得辦理原住民身分及民族別登記。據估計,約有 9 萬 5,000 人符合資格。
判決一出,反對原母漢父者無須從母姓也能取得原住民身分者(不論本人是否為原住民)頓時展現一種「集體崩潰」的傾向,其言論取其最要不外乎以下三點:
  • 大法官無權決定誰是原住民、無權決定原住民認同的內涵
  • 原住民人口將因此暴增,影響包括原住民保留地在內的各種權利
  • 去除從姓規定,將導致原住民內部規範崩解
今天我們就來檢視這三點崩潰主張。
Source: Peter Broelman

誰有權決定誰是原住民?

若是單獨考慮,多數原運者都會同意「大法官無權決定誰是原住民」這句主張。不過在這次《原住民身分法》釋憲風波當中,綜觀各方言論,我們發覺這個主張其實是個特稱,專指「大法官・無權決定・原母漢父者・無須・從母姓・也能取得・原住民身分」這一點,換句話說,這個主張並未真的反對「國家決定誰是原住民」。《原住民身分法》的存在本身就體現了「國家決定誰是原住民」的法律與社會現實。當下每一個在法律上具有原住民身分的人,都是在國家允准的規範體系內取得身分。
認清這一點之後我們發現,這個主張因為邏輯紊亂,實在是個空洞的主張,就好比一個人同意「蛋糕要用刀切」的原則,也同意「刀可以把蛋糕切成三塊」,但反對「同一把刀可以再把蛋糕切成四塊」,可是他不直說他「反對蛋糕被刀切成四塊」,卻說他「反對蛋糕要用刀切」。

原住民人口將因此暴增?

上述新聞報導提到,據估計約有 9.5 萬人因這次釋憲結果可以取得原住民身分。可能很多人被這個數字嚇到,但新聞中並沒有交代「據估計」是誰以何種方式估計。我們儘量嚴謹的思考這個問題,找到一份 2018 年發表於中研究《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的一篇研究論文〈原漢通婚家庭中雙裔子女的族群從屬:子代性別與數量的影響〉,提出來供大家參考。
該論文摘要如下:
2001 年原住民族基本法通過後,原住民母親與漢人父親的子女從母姓可取得原住民身分。本文運用 2010 年人口普查資料,探討原母漢父子女的族群從屬現象。研究發現如下:(1)近半數原母漢父之子女從屬母親族群身分;(2)兒子較女兒不易從屬於母親的族群身分;(3)獨生子女較不易從屬母親族群身分;(4)手足數量越多,子女從屬原住民身分的機率越高。結言之,雖然父系原則仍影響 漢父原母的子女姓氏選擇,但族群身分的福利與權利保障確實有助於從母姓的選擇。
這項研究以 1980 年以後出生的原母漢父子女為分析對象,總數為 28,720 人。大家可以注意這個數字,這是 1980 年以後出生,不論目前是否已經取得原住民身分的原母漢父子女的總數。該研究也顯示,總體而言,原母漢父子女取得原住民身分(從母姓或使用傳統名字)的比例為 47.7%。也就是說,目前原母漢父的子女有近五成已經取得原住民身分,規定鬆綁後,因這個理由而增加的原住民人口,就 1980 年代以後世代而言,再怎麼說都不可能多於那另外的五成,也就是不到 1.5 萬人。
當然,以上僅限於 1980 年代以後出生的原母漢父子女,但他們也是相對而言最有可能追究認同與身分的世代。若追究比這更早的年代,我們可以在研究中找到相關數據:以 2012 年主計處資料為準,原漢混血的家戶總數為 25,219 戶(包括 1949 年以前),其中原母漢父佔總數 59.7%,約為 1.5 萬戶。假設從 1949 年至今,每個原母漢父家庭平均都生三個子女,子女總數為 4.5 萬人,假設這 4.5 萬人全都因為憲法法庭的判決而取得原住民身分,那也不過 4.5 萬人,而我們知道這個數字已經被極度誇大了。
總而言之,至少從通過中研院期刊審查的專業論文看來,我們看不出新聞報導中「據估計,約有 9 萬 5,000 人符合資格」的宣稱有何基礎。
關於原住民人口是否會因此暴增,而削弱原住民的權利這一點,我們想說:誰是原住民不是原住民,不是個利益問題,不是既得利益者思考「怎樣少人來分一杯羹」的領域。原住民族的存在是相對於墾殖殖民政權,這是一個政治問題,歷史正義問題,不是你家的保留地是否有人來分的問題。今天我們若可以把至少有一半血緣也想取得身分的人以利益為由推出門外,明天我們就可以以同樣的理由自相殘殺——又或者,這件事情已經正在上演?

原住民規範將因此崩解?

另一個被反對釋憲結果者掛在嘴上的理由,是去除了從漢姓規定,將導致原住民規範崩解。這主張匪夷所思的程度,跟蛋糕是否用刀切的例子相當,上次我們已經舉例說明過,請參見前期火塘討論,這裡不再贅述。

原住民族集體權利與穀堆悖論

許多原住民大聲疾呼要將某些人排除在原住民族之外,是這次釋憲案前後最令人痛心之處。而這當中存在一個極大的危險,不常被提出來討論,是今天我們要特別強調的觀念。
有一種東西叫作「穀堆」 ,形象是一堆穀子堆起的小丘,若從穀堆裏拿掉一粒榖子,它仍是穀堆。有一種社會組織叫作「部落」,我們排除一個人,它仍然是一個部落。假設一個部落由 N 人組成,排除一個人,N-1 仍然是一個部落。若這邏輯正確無誤,那麼我們可以一直從 N 減除,直到 N=1。於是我們獲得結論:要麼部落由一個人所組成,要麼沒有什麼東西叫作部落。
現在,把「穀堆」或「部落」以「原住民族」來代換,你是否得到一幅恐怖的風景?
部落就像穀堆,部落就是一種穀堆,它只能以整體的樣子存在。穀堆要成堆,所以不論用什麼樣的方式呈現決策,決策的意義必須包含著整體成員權利的條件。一旦我們在這當中用上成員權利排除方式,就可能走向看似符合邏輯,實際卻違反直覺的「穀堆悖論」。這件事情我們以前已經做過——排除平埔族群權利。但排除平埔族群權利,就是排除原住民族權利的正當性,因為這種權利僅能以整體來呈現。
Source: AgWeb

國家權力與原住民族

回到最開頭關於「誰有權決定誰是原住民」的話題。
這次反對《原住民身分法》釋憲的人當中,許多都曾支持上次的狩獵釋憲案,這也是一種自助餐精神。然而我們想要強調:原住民族是被迫承認國家權力,被迫在這個制度內運作,迫不得已而以國際法作為戰場,因為除此以外,恐怕只有武裝暴力革命一途。在沒有打算動武的情況下,我們只能在這個爛泥巴地走兩步退一步的前進。
原運是一個近乎精神分裂的運動,但走在這條路上的人別無選擇,必須時時刻刻記得原住民族和殖民國家對立存在的事實。為了抗衡殖民國家,為了矯正歷史不正義,我們必須熟習對手的一切理論和實踐,才能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可嘆太多人在學習對手的文化和制度時,也不自覺的被同化,甚至淪為打手而不自知。
「所謂一等一的才智,就是能夠同時抱持兩種相反的想法,而且還正常運作。例如認清事情無望,但又下定決心去改變。」這是《大亨小傳》作者費茲傑羅的名言。原運需要的就是這樣一等一的才智,外加堅忍與毅力。我們要抱著清明的心去奔赴爛泥的戰場,而不是在泥地裡也逐漸化為爛泥。
avatar-img
114會員
283內容數
多元不是言語,而是實踐,若你不得其門而入,且讓我們充作你的領路人,踏進原住民族的世界,遇見不同的世界觀與價值觀,學習不同的知識和邏輯。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原獨俱樂部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關於漢姓,我們更應該思考的是:除非漢姓已經構成原住民社會的骨幹,否則一切計較都屬無的放矢。而且,若漢姓真的已經構成原住民社會的骨幹,我們是要維持它,還是要矯正它?
這說明了舉凡牽涉到原住民族生存與土地管理的事項,光有一套帳面數字和似是而非的說詞,並不能夠取代事實,商議合作才可能找到一條可供大家並行的道路。
所謂的「碳匯」或者既有森林、林業固碳⋯⋯任何類似文字的指涉,都和原住民族傳統領域高度重疊,其上自然資源應當屬於原住民族,如果現在被國家所控制,那是殖民的惡果,不表示國家理所當然應該繼續控制這些空間。
原住民是普通人,不是非原住民一廂情願幻想的純潔天真無私的原始人。那些認為原住民不該抱有金錢觀念的人,或許應該想想,同樣的邏輯將導致原住民也不該抱有法治觀念的結論。原住民不是你的 buffet 餐盤,你只選自己喜歡的東西放進去。
這兩種身份彼此不見得互相干涉,而台灣原住民族政策協會的主張,是要將後者(原住民族的身分認定)以前者(族群身分的認定)方式來進行,一方面削弱國家控制原住民族的權力,一方面鞏固族群集體權的行使。
我們一直主張原住民的身分和自我認同之所以存在,是為了對抗國家與歷史不正義,而不是獲取資源的工具。從整體資源分配和保護既得利益的角度出發來考慮身分的原住民,他的認同內涵難道不可疑嗎?
關於漢姓,我們更應該思考的是:除非漢姓已經構成原住民社會的骨幹,否則一切計較都屬無的放矢。而且,若漢姓真的已經構成原住民社會的骨幹,我們是要維持它,還是要矯正它?
這說明了舉凡牽涉到原住民族生存與土地管理的事項,光有一套帳面數字和似是而非的說詞,並不能夠取代事實,商議合作才可能找到一條可供大家並行的道路。
所謂的「碳匯」或者既有森林、林業固碳⋯⋯任何類似文字的指涉,都和原住民族傳統領域高度重疊,其上自然資源應當屬於原住民族,如果現在被國家所控制,那是殖民的惡果,不表示國家理所當然應該繼續控制這些空間。
原住民是普通人,不是非原住民一廂情願幻想的純潔天真無私的原始人。那些認為原住民不該抱有金錢觀念的人,或許應該想想,同樣的邏輯將導致原住民也不該抱有法治觀念的結論。原住民不是你的 buffet 餐盤,你只選自己喜歡的東西放進去。
這兩種身份彼此不見得互相干涉,而台灣原住民族政策協會的主張,是要將後者(原住民族的身分認定)以前者(族群身分的認定)方式來進行,一方面削弱國家控制原住民族的權力,一方面鞏固族群集體權的行使。
我們一直主張原住民的身分和自我認同之所以存在,是為了對抗國家與歷史不正義,而不是獲取資源的工具。從整體資源分配和保護既得利益的角度出發來考慮身分的原住民,他的認同內涵難道不可疑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兩岸繼承法第一順位法定繼承人的差異(一):父母 |法律百科 Legispedia (legis-pedia.com)
Thumbnail
台灣原住民由數十個族群組成,屬於南島語系民族,過去四百年被外來政權稱為「番」、「高砂」、「山胞」,直到民國八十三年八月一日正式納入憲法獲得正名。台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為了紀念這一個特別日子,由台灣三大知名主廚將會聯手料理台灣原住民部落餐桌、以山河海的美食為食材帶來一場原住民美饌饗宴。 山
Thumbnail
根據內政部統計資料,截至2024年3月,該年度持有在台有效居留證(不含大陸港澳)的人數達到85.2萬人次,其中有5.4萬人是未歸化的外籍配偶,而自76年至112年的資料,外籍配偶(含大陸港澳及已歸化者)人數更達到59萬人。
Thumbnail
每個原住民都有族名。 高山原住民有族名,平地原住民也有族名。 這些族名是怎麼來的呢? 很多年前,我在台北聽人類學家陳奇祿演講。 演講內容,我幾乎都忘光了,只記住一件事。 當時,陳奇祿說,原住民的族名是來自“人”字。 在日據時代,替原住民取族名,就看原住民語“人”字怎麼唸。
Thumbnail
臺灣的外國人人數增加,相關法律問題也隨之出現。本文分享了外籍配偶繼承登記實務課程的心得體會,包括農地取得、繼承法律適用、國籍證明、外國人取得不動產的限制等現實問題。這些實務經驗值得他人參考。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祖籍的概念在不同地區的人們心目中的重要性。作者提出許多關於祖籍的疑問,探討了這個概念的多面相。文中沒有涉及到單一地點或環境,而是指出人們對祖籍的思考不應該過於狹隘。祖籍的重要性可能只是一種倫理說法。在文章的結尾,作者也對祖籍的重要性提出了質疑。
Thumbnail
文章探討身分法修法後,是否有讓更多人願意在身分證上恢復族名以及有關原住民恢復族名的議題。同時介紹了第一例身分證單列族文拼音勝訴案「Bawtu Payen」以及最近通過的第一起單列族名案例。
今天去上每年規定時數的專業課程,從股權移轉,談到親屬繼承,然後又閒談到了婚姻問題。原來以為只是幾等血親內,不能結婚,沒有想到,姻親那邊才是有無法想像的問題。 某甲跟妻子結婚,而後不管是離婚或者是死亡,某甲可以跟原配的姐妹,現在再加上兄弟吧!都可以結婚,但是跟他們的下一代,是不能結婚的。 因為怕有
Thumbnail
台灣人如要繼承在大陸的遺產,被繼承人若沒有事先立定遺囑,誰具有法定的繼承資格?遺產和繼承人範圍的確認,都是辦理繼承的第一要務。兩岸繼承法律最大的不同,毋庸置疑,即第一順位法定繼承人的範圍,父母更是最大差異所在。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兩岸繼承法第一順位法定繼承人的差異(一):父母 |法律百科 Legispedia (legis-pedia.com)
Thumbnail
台灣原住民由數十個族群組成,屬於南島語系民族,過去四百年被外來政權稱為「番」、「高砂」、「山胞」,直到民國八十三年八月一日正式納入憲法獲得正名。台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為了紀念這一個特別日子,由台灣三大知名主廚將會聯手料理台灣原住民部落餐桌、以山河海的美食為食材帶來一場原住民美饌饗宴。 山
Thumbnail
根據內政部統計資料,截至2024年3月,該年度持有在台有效居留證(不含大陸港澳)的人數達到85.2萬人次,其中有5.4萬人是未歸化的外籍配偶,而自76年至112年的資料,外籍配偶(含大陸港澳及已歸化者)人數更達到59萬人。
Thumbnail
每個原住民都有族名。 高山原住民有族名,平地原住民也有族名。 這些族名是怎麼來的呢? 很多年前,我在台北聽人類學家陳奇祿演講。 演講內容,我幾乎都忘光了,只記住一件事。 當時,陳奇祿說,原住民的族名是來自“人”字。 在日據時代,替原住民取族名,就看原住民語“人”字怎麼唸。
Thumbnail
臺灣的外國人人數增加,相關法律問題也隨之出現。本文分享了外籍配偶繼承登記實務課程的心得體會,包括農地取得、繼承法律適用、國籍證明、外國人取得不動產的限制等現實問題。這些實務經驗值得他人參考。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祖籍的概念在不同地區的人們心目中的重要性。作者提出許多關於祖籍的疑問,探討了這個概念的多面相。文中沒有涉及到單一地點或環境,而是指出人們對祖籍的思考不應該過於狹隘。祖籍的重要性可能只是一種倫理說法。在文章的結尾,作者也對祖籍的重要性提出了質疑。
Thumbnail
文章探討身分法修法後,是否有讓更多人願意在身分證上恢復族名以及有關原住民恢復族名的議題。同時介紹了第一例身分證單列族文拼音勝訴案「Bawtu Payen」以及最近通過的第一起單列族名案例。
今天去上每年規定時數的專業課程,從股權移轉,談到親屬繼承,然後又閒談到了婚姻問題。原來以為只是幾等血親內,不能結婚,沒有想到,姻親那邊才是有無法想像的問題。 某甲跟妻子結婚,而後不管是離婚或者是死亡,某甲可以跟原配的姐妹,現在再加上兄弟吧!都可以結婚,但是跟他們的下一代,是不能結婚的。 因為怕有
Thumbnail
台灣人如要繼承在大陸的遺產,被繼承人若沒有事先立定遺囑,誰具有法定的繼承資格?遺產和繼承人範圍的確認,都是辦理繼承的第一要務。兩岸繼承法律最大的不同,毋庸置疑,即第一順位法定繼承人的範圍,父母更是最大差異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