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6|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車站行腳(9):汐止,除了好市多,還有古厝多

汐止,百年前這樣一座繁華市鎮,在以前的我眼中竟只有淹水、Costco,還有駕車高速行駛過程中匆匆一瞥的星光橋……實在是無知到了極點。這一趟走下來接近四個小時,卻仍有不少古厝和其他人文遺跡,我們來不及走訪;可以想見它的底蘊非常深厚,非做足功課、多跑個兩趟是無法透徹理解的。
汐止,在我小時候的印象中是--
汐止,在我長大後的印象中是--
總而言之,對我來說,汐止就是「沒事不會去,有事採買去」的地方。這次若不是「車站行腳」的旅行計畫,我鐵定一輩子不會把汐止當成旅行的目的地。然而,去了這一次之後,我決定有機會還要再去,而且不是為了Costco而去。
我們從汐止火車站出發,第一站造訪最熱鬧的「汐止老街」。說實在的,「老街」這兩個字,在我的字典裡其實是帶有貶義的,不是我喜新厭舊,而是台灣許多以「老街」為名的街道,徒有刻意裝飾的偽傳統元素,且一整條街盡是重複性高的觀光商品或是其他地方也有的街頭小吃,卻早已喪失老街的底蘊,
不過,當我走進汐止老街,我才發現它其實不是一條為滿足觀光客需求的老街,而是一個提供當地居民採買食材的市場,因此沒有過度觀光化的痕跡。街上熙來攘往的是提著大包小包的歐巴桑,以及毫不客氣地把機車騎進人群中矯捷穿梭的歐吉桑,沒有人像我們一樣背著背包來旅行。
上路之前,得先填飽肚子。我們無意間發現「金豐八寶冬粉香菇肉羹」這一間老 店,令我們驚艷不已,他們的肉羹不但湯頭醇郁、肉質紮實,那幾條切得細長的香菇更是這碗湯的靈魂,濃厚的菇香在口腔和腸胃間迴蕩,正是古早的味道。
帶著滿嘴的古早味,我們信步走上這條舊稱「水返腳街」的中正路。行走中,雖然不時要閃躲騎乘機車的菜籃族,但我並不覺得嫌惡,因為這就是台灣在地市場的日常。
也許是沒有發展觀光的企圖,汐止老街兩旁的建築物老得很有天然的格調。位於基隆河中游的汐止,自清咸豐年間台灣開港而茶業貿易日益興盛以後,由於地理位置得天獨厚,附近山區的茶農會先將茶葉運送至此精製;完成後,再送上船,沿著基隆河西下到社子島,接著左轉往南上溯淡水河,到大稻埕進行買賣。因此,汐止曾經是基隆河上的一大貨物轉運站,留下為數眾多的巴洛克建築風格的商號、自宅,以及老碼頭、公有市場、農倉……等遺址。
走到中正路128號和130號之間時,我們不經意發現一條連Google地圖都沒有顯示的132巷中,有一座隘門隱身在其中。小巷中堆滿了攤商使用的推車、塑膠籃、塑膠桶……等雜物,使得隘門顯得很不起眼,要不是我眼尖,不然就要錯過了這個可貴的歷史遺跡了。
細細端詳,門上的石磚,還依稀可見當年可能用來安裝門扇的榫孔。百年前,每到夜晚或是發生族群械鬥時,門扇便緊閉起來,保障居民安全。如今,時代不同了,治安沒有差到需要隘門來護衛,被拆掉門扇的隘門已然失去屏障功能,但還是希望地方政府能夠好好整頓、妥善規劃,至少為它保留訴說歷史的功能。
走進132巷,隘門後的民居依然保留紅磚牆的原貌,但有好幾棟的屋頂被鐵皮覆蓋,好像一位優雅且穩重的地方仕紳,頭上卻極不協調地戴著一頂粗製濫造的廉價棒球帽。不過,巷中有另一棟老宅,除了一樓的不銹鋼門、窗以外,二樓以上到屋頂則幾乎維持原樣,並且任由雜草、籐蔓恣意生長,就像戴著草帽的地方仕紳,散發出一種可愛的風情,令我忍不住在屋前逗留觀賞了一會兒。
既然有聚落,自然有廟宇。汐止的信仰中心當屬禮門里的「濟德宮」(又名「媽祖廟」),建廟歷史可上溯至清嘉慶年間,是汐止歷史最悠久的媽祖廟。我走到廟門口,看到電視劇《通靈少女》的劇照,才知道這裡是《通靈少女》的主要取景地點。
我想起第一集當中,宮裡的仙姑謝雅真正在收拾並準備關上宮門時,黑夜中一個頭戴黑色鴨舌帽的人影躲在一旁鬼鬼祟祟地張望卻又猶豫不前,原來是歌手Alice想來找她通靈,和過世的女友溝通。人鬼成功連線後,Alice自彈自唱了一曲〈不曾回來過〉--這一幕,拍出了一種詭譎神祕的氣氛,想來只有深藏在市場民居間,晚上人煙稀少的廟宇才拍得出這種感覺吧。
濟德宮原本還奉祀保儀大夫,傳說在戰後,有一回保儀大夫隨清水祖師巡境回來後,竟沒有回到濟德宮,而是轉進附近公園路上的「汐止神社」(原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移居所)。此時神社裡的日本神,早在國民政府來台後,也隨著日本人被遣返;自從保儀大夫進駐後,汐止神社便被改建成「忠順廟」。今天廟碑上的三大金字背後,還隱約可見「汐止神社」四字,整座廟很明顯看得出來是在日式建築素材上覆蓋了中國特色。
不過,我比較好奇的是:究竟真的是神明搬家在先,而後改神社為廟呢?還是因應政治勢力的更迭而為宣誓主權在先,才造出神明搬家的神話呢?也許要找謝雅真通靈才知道分曉了。
廟前兩側的石燈籠是昭和十四年七月(1939年)由松山陳復禮、徐春卿所獻
廟碑上的「忠順廟」三大金字背後,還隱約可見「汐止神社」四字
汐止老街上的古厝多不勝數,我們以中正路為主軸,在巷弄間穿梭來去,如尋寶般四處搜尋老房子,逛得不亦樂乎。
走著走著,來到禮門街上,不要以為汐止老街已經逛完了。右轉往河堤方向前去,順著橋梁旁的小道走,走二十公尺左右,如果你沒有心理準備,一定會被這棟古厝給驚艷到。它正是屹立基隆河畔近百年,曾見證千帆競發、商賈麇集之貿易盛況的--陳萬乞古厝
陳萬乞古厝
陳萬乞乃汐止當地富商。這棟自宅建於1926年,由泉州的師父設計,揉合巴洛克與後現代主義建築風格,想當年應該是鶴立雞群,稱之為百年前的汐止帝寶也不為過。即使到今天,新式高樓大廈緊貼一旁,它仍不減丰采,吸引旅人眼光。
我一時好奇,走進建築內,發現下面還有一層。但就結構來看,不像是地下室,而是原本的一樓;而目前與河堤平行的位置,可能是二樓露台,因此它的原貌應該更高聳氣派。至於它為什麼被截去膝蓋以下,硬生生矮了一層樓呢?也許是因應基隆河漲潮,有淹水之虞,不得不為之;也有可能是日後為了興建河堤,只好犧牲古厝的一樓。
從基隆河北岸河堤眺望陳萬乞古厝,它的規模一目瞭然。前方涼亭上的粉紅色人形剪影裝置,在我想像中,他是牽著腳踏車四處講古的當地耆老,正為我訴說他童年記憶中的古厝,以及他所見識到的水返腳興替歷史。
順著河堤往北走一公里便抵達「星光橋」。每次從台北走國道一號往基隆方向經過此地,總會見到的白色巨大斜塔,這次總算親臨其下。汐止舊名「水返腳」,指的是每逢漲潮時,水會漲到星光橋附近,退潮時再返回,因而得名。
過星光橋走回南岸,我們按照預訂的行程慢慢往車站方向前進。就在我們過大同路二段時,見到省道台五甲線的高架橋底下,有一處範圍不大且不甚起眼的市定古蹟--茄苳腳鐵路遺蹟公園
光緒十三年(1887年)六月,台灣巡撫劉銘傳興建台北到基隆的鐵路。兩年後,軌道修築至水返腳,並設立「水返腳火車站」。一百一十六年後,施工單位在挖高架鐵路地基時,挖出地底下許多長、寬、高各一公尺的鐵路橋礎基石,呈交叉排列狀。這可是鐵道歷史的珍貴遺跡,因此成立這座公園陳列基石。
不走這一趟,還真不知道自己實在太小看汐止了--過去,它不只水運發達,連陸運也開發得早,簡直是水陸共構嘛。
然而,附近茄苳路上的「建順茶行」的年紀比水返腳火車站還大。建順茶行由福建人黃建順創立於1885年,也就是茶業最鼎盛的年代。隨著產業變遷,傳統製茶產業逐漸沒落,汐止一帶的茶行一家一家歇業,至今只剩建順茶行仍在經營,目前是黃家第六代接手。
汐止,百年前這樣一座繁華市鎮,在以前的我眼中竟只有淹水、Costco,還有駕車高速行駛過程中匆匆一瞥的星光橋……簡直是無知到了極點。這一趟走下來接近四個小時,卻仍有不少古厝和其他人文遺跡,我們來不及走訪;可以想見它的底蘊非常深厚,非做足功課、多跑個兩趟是無法透徹理解的。
水返腳,我們會再次返腳來此的!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鴻雁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