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方格精選

釀影評|《大輪迴》:電影在戲裡戲外的輪迴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新電影之前
70 年代末,此時的臺灣影壇逐漸衰微,瓊瑤愛情電影和商業武俠電影爆紅,背後商機可觀。電影產業開始出現一連串的複製,影壇充斥粗糙濫造的作品,電影形式僵化,嘗試與突破一去不返⋯⋯直到 80 年代初臺灣新電影的出現,才逐漸轉變臺灣影壇僵化封閉的頹勢。
提及臺灣新電影的開展,多以《光陰的故事》和《兒子的大玩偶》為濫觴,認為自此開始了臺灣電影一波又一波的新浪潮。但本文想提出:和《兒子的大玩偶》同年上映的《大輪迴》表現出的創作企圖,也絕不可忽視,特別是白景瑞展現的新寫實風格,反思城鄉對比、叩問人神衝突,電影探尋主題的創新,可視為臺灣新電影創作的初試啼聲。
80 年代初出品的《大輪迴》,其故事改編自鍾玲的小說集《輪迴》中的同名作品,由胡金銓、李行、白景瑞合作執導,以明朝末年、民國初年、1970 至 1980 年的當代作為時空背景,主要角色在三生三世中關係重組,持續以扭曲的人性探索輪迴因果後的癡絕愛戀。
《大輪迴》關注的時代由過往來到現世,社會背景從中國轉移至臺灣,在白景瑞的執導篇章中,更是徹底擺脫過往臺灣電影常出現的中國框架,反以臺灣為主軸,觀注底層社會的人性陰鬱層面。即使忠孝仁愛的儒門觀念仍然存在,相較於他和李行曾參與拍攝的健康寫實派電影, 在題材及人文意義層面已有不小的突破。而胡金銓和李行縱然無法完全擺脫過往類型片形塑的框架,但也從舊的主題開展出新的理念及美學定位。
三位導演的勇於嘗試,使《大輪迴》成為臺灣電影史中最為叛逆的類型片。三人各以擅長的電影風格詮釋人倫社會,使《大輪迴》各篇章宛如臺灣電影史的濃縮,胡金銓的武俠、李行的通俗讓人得以一窺類型片的成熟精巧,白景瑞的新寫實也能看見新電影正從舊框架中萌芽,即將煥發新生。《大輪迴》讓臺灣新舊電影透過影像展開交流,其創作能量築起舊時代和新電影接軌的橋樑,以類型片的再嘗試,重新喚回臺灣影壇失去的血肉精魄。
第一世
身為武俠電影的先驅,胡金銓的作品放在特效氾濫的今日,仍然毫不遜色,其容納戲曲音樂和表演形式的特色,至今更已極為少見。
從《龍門客棧》的鮮明標籤《小刀會》序曲開始,胡金銓的武俠配樂都是以戲曲音樂為主,戲曲音樂的運用承襲傳統文化,使電影成為戲台江湖的載體,國樂底蘊配合旁白拉開時代帷幕,嗩吶霸道、胡琴哀怨、笛簫悠遠綿長,譜出國破仇怨、快意豪情、天地山水,人物過場時出現的京劇鼓點,緊湊的節奏堆疊刀光劍影迸發的瞬間,營造一觸即發的戰鬥氛圍。戲曲音樂透過電影語言的昇華,將聲音塑造的畫面想像加以強化,深刻武俠意象的營造,有時甚至人物未出而只有遠景山水,但透過音樂襯托,其畫面意象也被強化,饒富詩意禪韻,在武鬥恩仇中透出一線文人雅致,刻劃出武俠電影的文學性。戲曲音樂維繫胡氏電影的藝文骨幹,與畫面相輔相成,共築鑲嵌時代的電影美學。
除了音樂融入傳統,胡金銓的電影表演方式也與戲曲文化息息相關。京劇以扮相區別角色,喜怒哀樂躍然於臉譜,形象重於內在,戲曲舞台上稱之為臉譜化表演。胡氏電影的表演也融入此技法,演員情緒反應明顯,表演相對單純,角色目的單一,此類表演法雖有其侷限性,無法展現複雜的內心紋理,但同時也直接反應江湖的愛恨分明、恩仇快意,使觀者更容易明瞭人物動機和劇情進展。在傳統的戲曲舞臺逐漸要被電視、電影淘汰時,胡金銓成功在電影中保留戲曲的表演特色,讓傳統的戲曲文化以另一種活躍姿態存在。
戲曲、話本的劇本特色被胡金銓沿用於電影,傳遞中國傳統俠義的精神,採納的時空背景以明代為大宗。朝廷腐亡之時,總有俠客或人民起義,反抗專制的特務機構,胡金銓與明朝末年相關的電影,大抵都是如此走向,是胡氏武俠的典型劇本。利用紛亂的明朝及專制的東廠,反襯江湖兒女的忠義及瀟灑不羈,在快節奏的劇情中甚至兼容儒釋道的哲學思想,結合鏡頭語言揉雜出恩仇之外的心路歷程,武俠不再只是浮現表層的殺生愛恨,更存有細膩禪機的哲思內裡,商業中蘊含電影的藝術性,是胡金銓使武俠的呈現有了另一層的思考。
《大輪迴》第一世兼容上述胡氏電影的典型特色,並以胡金銓長期取材的明朝末年作為背景,擴大小說原有的結構改編而成。小說的人物原本只有三位:飛鷹、玉兒、金公子,人稱則是以飛鷹為第一視角的敘述,聚焦飛鷹對玉兒扭曲的愛戀關係,連結傳統忠義女子為愛復仇的情節。電影在此基礎下將劇情結構擴充,演變成腐敗朝廷和人民起義的衝突,並以東廠錦衣衛和江湖兒女作為彼此代表,深化對立的細節,多視角詮釋明代紛亂的江湖。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4811 字、1 則留言,僅發佈於釀電影:專為影癡而生的媒體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若一部 220 分鐘的紀錄片,能說完胡金銓的一生,是小看了這位武俠之王。但觀眾除了能從無數武俠電影裡看見胡金銓的存在,而《大俠胡金銓》就是將胡金銓這位俠者曾經踏過的道路,細心拍出。雖然人事已非,景物也不一定依舊,但胡金銓的存在,卻是永垂不朽。
整體而言,在動員「賽博格」、「角色扮演」、「扮裝」渴望與酷兒結盟,卻終究只能無限上綱愛來遮盲的情況下,說《鈦》只成就了一部宣導「不要變鈦/態,乖乖變人」的護家盟式論述都不為過。而「變人」作為家庭安全網對「叛逆份子」矯正、再教育功能的宣示在《肉獄》也似曾相識,差別僅僅是「人/獸」與「人/機」⋯⋯
《漂浪人生》霎時成為冷戰時期鬥爭下的產物,致使阿富汗國內分裂的一大主因,即是美蘇於背後暗地操盤。阿敏作為「真聲」口述,以及動畫「虛影」呈現,讓此段浮於檯面底下的歷史重現,令人看清致使阿敏一家四散分離、家破人亡的原因,即是國際政治角力的共業。
在原創劇本極度匱乏的現今好萊塢,翻拍、重製在在彰顯創意已然不足,本片的出現堪稱石破天驚,幾乎是我近年來看過最令人耳目一新的原創故事,甚至可以想像當演員初次看到劇本時,該有多麼驚艷──主演楊紫瓊在訪談中就曾說,她光讀本時便知道「這是我期待好久的劇本……終於有人相信我能搞笑,能真誠,能悲傷。」
索科洛夫從一開始就表明了這不會是一部溫馨的家庭電影:瑪莎用雙腳踩動鐵桶,發出金屬摩擦的刺耳噪音,同時還不斷咒罵著各種髒話,彷彿在宣洩與祖母同住的不滿,這些噪音穢語充斥全片,加劇了三代女性的衝突與不和諧感。除此之外,本片不論是室內設計或戶外景色,幾乎都被調色至異常鮮豔,製造出大面積且高色濃度的景象
沒有人能教懂誰什麼是愛,我們只能在人生裡不斷摸索、做出每一個不知道是好是壞的選擇,才能從中慢慢體會到自己想要的愛情或感情。而做出選擇的每個猶豫當下,總是令人不安,但是,能為自己人生做出選擇的人,永遠都只有自己,也只能是自己。
若一部 220 分鐘的紀錄片,能說完胡金銓的一生,是小看了這位武俠之王。但觀眾除了能從無數武俠電影裡看見胡金銓的存在,而《大俠胡金銓》就是將胡金銓這位俠者曾經踏過的道路,細心拍出。雖然人事已非,景物也不一定依舊,但胡金銓的存在,卻是永垂不朽。
整體而言,在動員「賽博格」、「角色扮演」、「扮裝」渴望與酷兒結盟,卻終究只能無限上綱愛來遮盲的情況下,說《鈦》只成就了一部宣導「不要變鈦/態,乖乖變人」的護家盟式論述都不為過。而「變人」作為家庭安全網對「叛逆份子」矯正、再教育功能的宣示在《肉獄》也似曾相識,差別僅僅是「人/獸」與「人/機」⋯⋯
《漂浪人生》霎時成為冷戰時期鬥爭下的產物,致使阿富汗國內分裂的一大主因,即是美蘇於背後暗地操盤。阿敏作為「真聲」口述,以及動畫「虛影」呈現,讓此段浮於檯面底下的歷史重現,令人看清致使阿敏一家四散分離、家破人亡的原因,即是國際政治角力的共業。
在原創劇本極度匱乏的現今好萊塢,翻拍、重製在在彰顯創意已然不足,本片的出現堪稱石破天驚,幾乎是我近年來看過最令人耳目一新的原創故事,甚至可以想像當演員初次看到劇本時,該有多麼驚艷──主演楊紫瓊在訪談中就曾說,她光讀本時便知道「這是我期待好久的劇本……終於有人相信我能搞笑,能真誠,能悲傷。」
索科洛夫從一開始就表明了這不會是一部溫馨的家庭電影:瑪莎用雙腳踩動鐵桶,發出金屬摩擦的刺耳噪音,同時還不斷咒罵著各種髒話,彷彿在宣洩與祖母同住的不滿,這些噪音穢語充斥全片,加劇了三代女性的衝突與不和諧感。除此之外,本片不論是室內設計或戶外景色,幾乎都被調色至異常鮮豔,製造出大面積且高色濃度的景象
沒有人能教懂誰什麼是愛,我們只能在人生裡不斷摸索、做出每一個不知道是好是壞的選擇,才能從中慢慢體會到自己想要的愛情或感情。而做出選擇的每個猶豫當下,總是令人不安,但是,能為自己人生做出選擇的人,永遠都只有自己,也只能是自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這是一部台灣動畫,獲得金馬獎最佳長片動畫的殊榮。以國語、台語及客語三種台灣人較常見的語言配音。電影名稱與角色選用華人熟悉的《西遊記》角色,讓我們更容易抓到角色的特質。 劇中以前往「新世界」作為題材,劇中呈現人們對於新世界的嚮往及迷惘。帶給觀眾與新深刻的連結與思考: 1.菁英主義造成的社會現象:
Thumbnail
「以文學為本,教育為路徑,影像為媒介」的核心概念,將文學融入教育現場,並且打開更多學子對於臺灣文學的視野與想像,這個行動也促使我們逐年開拍以洪醒夫文學為改編題材的劇情短片作品,名為《歸鄉三部曲》。
Thumbnail
台灣大哥和紐約大哥 前一陣子無意間看到一部電影介紹「周處除三害」。 查了一下,因為對電影中的主角原型人物產生興趣所以就看了這部電影。香港導演導的戲果然在武打動作部分很精湛,另外這是我第一次看阮經天的戲(好落伍我😅),才發現他的演技真好。 電影中的原型人物曾是台灣十大通緝要犯之一。看了他
Thumbnail
本片在九龍城寨這片混亂、擁擠的鋼筋水泥中打造了一個如同現代武俠的故事。人與人之間的情義、各種利益間的爭奪與計算,套一句老話,有人在的地方就是江湖,千百年來彷彿都是如此。但總能在這片江湖之中找到能讓自己留下的理由。
Thumbnail
今天來聊一部在台灣上映時沒什麼熱度,但在中國卻莫名竄紅的台灣犯罪劇情片,《周處除三害》。 「周處除三害」這個耳熟能詳的故事源自《晉書周處傳》和《世說新語》,情節大致在敘述原本自身也是一害的周處,在他人慫恿下滅除了其他二害(猛虎、蛟龍),隨後幡然自新,改惡從善的故事。
Thumbnail
1950年代布袋戲園大量演出劍俠戲,按照劇目來看,有些是改編自現有著作,例如:《說唐演義》、《蜀山劍俠》、《十八路反王》、《新封神榜》⋯⋯
Thumbnail
「逆向時空穿越」是《古相思曲》最大的看點,也是最考驗編劇邏輯架構能力的一環。它是指兩個人的「時間走向」互相相反,以劇中案例來看,陸鳶等古人經歷的時間和沈不言的穿越時間互相相反,所以最年輕的陸鳶見到的會是經歷最多次穿越的沈不言,暮年見到的則是最陌生的他。
Thumbnail
去年入場觀賞臺灣電影《周處除三害》,雖然當時票房和口碑平平,但近期在Netflix上架後卻意外贏得點擊率與好評。串流平臺的崛起是否意味著戲院文化的不合時宜?現今觀眾更趨向家庭影院。此外,劇情中對新興宗教的描述也引發了深思,如何判斷善惡有別?這些議題都值得探討。
Thumbnail
(原文於2016年在《映畫手民》及《關鍵評論網》刊登) 上兩回分析了胡金銓早晚期電影中,女性形象之異同。胡金銓電影之所以出現如此獨特的女性形象,必有當時環境以至他個人的因素;所以,今回將談討胡金銓電影出現獨特女性形象之原因。 一、電檢 胡金銓電影出現這女性形象,電檢或許是一個誘因。六、七十年代
Thumbnail
(原文於2016年在《映畫手民》及《關鍵評論網》刊登) 胡金銓在武俠片之地位,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其中以《俠女》獲得國際肯定和後人爭相模仿。不過,胡的武俠片水準高且具個人風格,非一般導演能達到,特別是其影片女性角色形象,與一般武俠片男性英雄主義的大為不同。 無論是與胡金銓同期的張徹電影,或是現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這是一部台灣動畫,獲得金馬獎最佳長片動畫的殊榮。以國語、台語及客語三種台灣人較常見的語言配音。電影名稱與角色選用華人熟悉的《西遊記》角色,讓我們更容易抓到角色的特質。 劇中以前往「新世界」作為題材,劇中呈現人們對於新世界的嚮往及迷惘。帶給觀眾與新深刻的連結與思考: 1.菁英主義造成的社會現象:
Thumbnail
「以文學為本,教育為路徑,影像為媒介」的核心概念,將文學融入教育現場,並且打開更多學子對於臺灣文學的視野與想像,這個行動也促使我們逐年開拍以洪醒夫文學為改編題材的劇情短片作品,名為《歸鄉三部曲》。
Thumbnail
台灣大哥和紐約大哥 前一陣子無意間看到一部電影介紹「周處除三害」。 查了一下,因為對電影中的主角原型人物產生興趣所以就看了這部電影。香港導演導的戲果然在武打動作部分很精湛,另外這是我第一次看阮經天的戲(好落伍我😅),才發現他的演技真好。 電影中的原型人物曾是台灣十大通緝要犯之一。看了他
Thumbnail
本片在九龍城寨這片混亂、擁擠的鋼筋水泥中打造了一個如同現代武俠的故事。人與人之間的情義、各種利益間的爭奪與計算,套一句老話,有人在的地方就是江湖,千百年來彷彿都是如此。但總能在這片江湖之中找到能讓自己留下的理由。
Thumbnail
今天來聊一部在台灣上映時沒什麼熱度,但在中國卻莫名竄紅的台灣犯罪劇情片,《周處除三害》。 「周處除三害」這個耳熟能詳的故事源自《晉書周處傳》和《世說新語》,情節大致在敘述原本自身也是一害的周處,在他人慫恿下滅除了其他二害(猛虎、蛟龍),隨後幡然自新,改惡從善的故事。
Thumbnail
1950年代布袋戲園大量演出劍俠戲,按照劇目來看,有些是改編自現有著作,例如:《說唐演義》、《蜀山劍俠》、《十八路反王》、《新封神榜》⋯⋯
Thumbnail
「逆向時空穿越」是《古相思曲》最大的看點,也是最考驗編劇邏輯架構能力的一環。它是指兩個人的「時間走向」互相相反,以劇中案例來看,陸鳶等古人經歷的時間和沈不言的穿越時間互相相反,所以最年輕的陸鳶見到的會是經歷最多次穿越的沈不言,暮年見到的則是最陌生的他。
Thumbnail
去年入場觀賞臺灣電影《周處除三害》,雖然當時票房和口碑平平,但近期在Netflix上架後卻意外贏得點擊率與好評。串流平臺的崛起是否意味著戲院文化的不合時宜?現今觀眾更趨向家庭影院。此外,劇情中對新興宗教的描述也引發了深思,如何判斷善惡有別?這些議題都值得探討。
Thumbnail
(原文於2016年在《映畫手民》及《關鍵評論網》刊登) 上兩回分析了胡金銓早晚期電影中,女性形象之異同。胡金銓電影之所以出現如此獨特的女性形象,必有當時環境以至他個人的因素;所以,今回將談討胡金銓電影出現獨特女性形象之原因。 一、電檢 胡金銓電影出現這女性形象,電檢或許是一個誘因。六、七十年代
Thumbnail
(原文於2016年在《映畫手民》及《關鍵評論網》刊登) 胡金銓在武俠片之地位,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其中以《俠女》獲得國際肯定和後人爭相模仿。不過,胡的武俠片水準高且具個人風格,非一般導演能達到,特別是其影片女性角色形象,與一般武俠片男性英雄主義的大為不同。 無論是與胡金銓同期的張徹電影,或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