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11|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前山報第十期】攤開綠色文化藏寶圖,尋回你的記憶碎片

2020/010
◎芝山文化生態綠園 專案行銷企劃 葉啟貞
在你的記憶中,有沒有哪一處,閃爍著綠樹與藍天相互輝映的畫面呢?是陽光透過葉隙灑下黃金錢幣的午後、是村子裡和死黨爬上爬下的老榕樹、還是結實纍纍的土芒果掉落的聲音與酸甜的滋味?
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沒有哪一段,令你懷念不已的自然日子?是上學途中珠頸斑鳩「都都霧」叫聲的陪伴、是大水溝中撈魚玩水摸蜆仔的清涼、還是夏天裡和朋友調皮地去捉鼓譟的蟬?
自然與生態,渲染出一片我們回憶拼圖中的背景色調,承載了色、香、味,連結了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然而,安靜無聲的它們,卻常常被我們遺忘在腦海的角落裡。

失落的綠色文化寶藏
文化是什麼、文化館又該是什麼定位呢?在我們看來,文化即是「從古至今,眾人生活細節與記憶的總合」;而文化館,正應當作為一種記錄、提醒,甚至是文化的實行者。
那麼自然生態呢?在過去對於文化的定義中,它們確實是經常被忽略的一環,然而腦海中被喚起的種種告訴我們,大自然之於我們是如此不可或缺,也正因為擁有對自然的記憶,才能構築出完整的「文化」。
其實,在臺北市各形各色的文化館中,許多都留有人與自然互動的回憶──
芝山生態綠園
芝山文化生態綠園,而芝山岩這片蓊鬱的小山林,在民國六、七○年代曾是民眾休閒的聖地,也曾有一位彈藥庫庫長種下的樹苗,現在成為園區中代表性的大榕樹。林語堂故居,中庭的植物、魚池造景,背倚與故鄉相似的陽明山景觀,是林語堂先生的最愛。孫運璿科技.人文紀念館,日治時期即留下的宿舍空間,更有老黑板樹、孫運璿喜愛的魚池、與其夫人喜愛而栽種的桂花。寶藏家園,有眷村居民與花草樹木互動的日常故事,更與小山上、河堤邊的環境息息相關。紀州庵文學森林,日式風格的庭院中夾雜國民政府時期留下的榕樹、芒果樹,曾是居民孩子們最愛的遊樂場。
然而,這些埋藏已久的「綠色文化寶藏」,該如何開始挖掘呢?

探索臺北綠色文化藏寶圖
我們將一種文化、一段歷史、一個故事,形容成一座座的寶藏。地方文化館,就像收藏了這些寶藏的據點一般。然而,究竟要使用哪一個圖層,才能將所有寶藏放在同一平面上,串聯起來,發揮最大的效用,進而影響得最廣闊呢?
細細觀察,找回與自然的連結
我們發現,綠色、生態,是承載文化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因此,我們像尋寶一樣,撥開生態的密林,挖掘文化的寶藏,提筆記錄,完成了一張張的藏寶圖。彷彿拼圖一般,若將所有地方文化館拼接起來,整個臺北便能夠成為同一張「綠色文化藏寶圖」。
芝山文化生態綠園,近十年來經營生態、考古、歷史等各面向文化的推廣、教育、行銷,致力於拉近人與文化之間的距離;而其中,生態方面更是我們擅長的領域,無論是人力培育、環境資源盤點、行銷、展覽呈現等,皆有階段性的成果。107年,我們首次與紀州庵文學森林搭起合作的橋樑,以生態與文學為連結;108-109年,我們更擴大此合作模式,希望「生態」結合「文化」的觀點與運作方式,能夠傳遞給全臺北的文化館,進而重塑臺北市民的文化認同與故事。

按圖索驥,期待寶藏出土
在你的記憶中,是否有一棵熟悉的榕樹呢?
109年度秉持上述觀點,首次由芝山文化生態綠園主持,聯合林語堂故居、孫運璿科技.人文紀念館、寶藏家園、以及延續108年度合作的紀州庵文學森林等文化館舍,規劃出全新的合作計畫《探索臺北綠色文化藏寶圖》,將於今年展開下列行動──
挖掘生態寶藏:透過「基地生態調查盤點」、「生態在地分享會」,發現屬於該文化館在地的自然現況;並規劃「生態人才培育」,傳承自然生態觀點與技能。
譜寫文化寶藏:「綠色文化講堂」,以講座、工作坊等形式,為生態與在地文化的初次融合準備一個舞台;「在地居民交流」與「綠色文化工作坊」,將以人為基本單位,交換自己生命中獨一無二的綠色文化故事。
繪製在地藏寶圖:以「公民科學行動博物館」及「綠色文化寶藏成果展」作為成果呈現,透過教育專案設計、校園行動博物館特展、靜態成果展等,向民眾展現生態文化寶藏的新觀點,以及年度合作中所創造出的新連結。
希冀在今年度的首度計畫嘗試中,與夥伴們聯手進行積極而有趣的實驗,探尋人們在生態綠林中寫下的生活故事,進一步使得臺北文化地圖更加完整。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