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26|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受傷的醫者

給一般人:
了解身為醫生背後可能的心理情結,今天你可能感受不到的同理,很可能是這個環境壓力,或是醫師本身對該科別沒有熱忱或是喜愛,而讓醫師防衛了自己,對自己的遭遇不滿,或許相當程度影響到病患的照護品質。
推薦章節:後記

給醫學生:
了解自身科別偏好,可能是受到 1. 家人或自身疾病所牽引而想要彌補什麼。 2. run各科的老師所牽引,好的老師(熱情、友善、)與不好的老師(壓力大、不適合等),相當程度影響到你對於該科的喜好。而忽略了自己的適合與該科的其他可能性。
也或許能在這本故事當中,找到與自己相同經驗的人,進而得到慰藉,原來不是只有自己有這樣的感受。
推薦章節:哪一個醫師、沒有出口、後記

給醫學教育者:
在臨床銜接與適應的這段,不曉得當前教育體系是否有做足,小至個人遇到困難的生涯諮詢協助,中至組織團體協助,大致整體醫學文化,是否能讓有需要的醫學生做出合適的求援機制。而不是被一味的要求與訴諸,撐起白袍的重量、以病人為中心,而忽略每個個體適合什麼且能承擔起情緒壓力之不同。
推薦章節:週三到到職的孩子、中庸之道、全部XD

實習前閱讀

在白袍後,進院前,很幸運地我能遇見這本由國外心理師曾輔導上百位醫生所集結而成的故事集並輔以國外實證數據。而我從上百位醫師當中的心理困境中,找到值得學習和注意的地方,以下節錄我認為重要的兩大重點分享。

1.醫生是人,也會受傷
大多醫學人文的課程或是前輩們的書,大多都是在講述以病人為中心。然而我比較認同本書提出:這句話只說了一半。在我們重視外在白袍所賦予的責任同時也不可忽略了白袍之內。醫師也是人,這件事,也含有諸多心裡的情節與感受,甚至一些防衛機制的產生:逃避、壓抑、理智化等等。而這點其實在最近修正的醫生誓詞也有提及:
我將要致力於自身的健康、福祉與能力,以提供最高標準的照護。
我相信著一個人所能提供的照護資本,是以他過去自己和目前所累積的照護資本為基礎。當要提供給病人良好的照護時,或許這樣的由內而外或許才會長久。

2.學習在病人身上找線索的同時,也練習在自己身上找線索。
看了本書描述諸多國外醫師遇到職涯困境的故事,如果說我們講究病人注重預防,那自己在面對各種臨床經驗時所做出的反應還有感受時,或許也該對自己做出必要預防的思索。
當我們練習在病人身上的思索時,或許也該花些時間思考與感受在臨床實務工作當中的感覺,將那些喜歡的、不喜歡的甚至痛苦的都要注意。
在此推薦一位學長的容器說文章
當足夠了解自己,或許才是對身上這件白袍、白袍內的自己、病患,最好的負責。

總結:

當自己或他人(家屬、社會、影集)所賦予白袍的責任時,也莫忘白袍裡面的人,其實和一般人一樣也會感受到壓力、害怕不確定性、焦慮、甚至受傷。很可能面前的醫師和你的孩子或是父母一樣都是人。
因此從個人層面,把自己當成人,不忽略自己在臨床感受上面的細節。慢慢地或許支持組織和整體文化也能慢慢改善。
或許吧,我是這樣期許著。

補充:
另外台灣越來越多醫療劇很不錯,尤其是最近的,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醫師,非常值得大家以有趣的方式品味。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