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後的日子(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上篇說到上課方式的改變,這次來說日常作息的不同,老實說就算把時間拉到去年,其實生活的日常已經沒太多的改變,畢竟疫情也是起伏波動,我們家很早就開始準備,至多是口罩多屯幾盒,酒精多買幾瓶;唯一幾個差別感受就是回家洗手的頻率頻繁了,出門運動不戴口罩也會突然不習慣。
疫情在低潮時的確有放寬管制,例如運動不須口罩;出入各商家也不一定需要登記,但要說真的感覺到不同以往的變化,還是應該說說口罩這件事。口罩戴在臉上,五官和表情通通被隱藏起來,視覺上來看,其實已經破壞了臉部的輪廓與記憶,再加上髮型的雷同,就算遇到熟識的人,也往往認不出來、擦身而過,這其實增加了蠻多生活上的困擾,後續可以在家上班上課反而減少了這種困擾,至少不必猜測同坐或同班的人是誰。但隨著在家的時間延長,其實對社會的疏離影響又更大了,從開始只是口罩而無法辨別他人,漸漸因隔離或居家習慣獨自的生活,開始影響往常的社交日常,再加上出門即戴上口罩,對他人的接觸或互動會感到困難與不適,這在兒童的身上是最為明顯的。
研究指出,成長於疫情年的幼童至青少年,已經開始習慣帶著口罩的生活,如果沒有口罩戴著,和他人的互動會感到不適和警戒;這是我們這些成長在疫情前的人感到不可思議的事情;口罩不是束縛和拘束了,他們這些孩子習慣了口罩戴著的呼吸,漸漸變成他們的保護,如果沒有這層保護就有如衣不蔽體的不安全感一般。社交的意義也不再是去公園玩耍,而是在隔著螢幕的互動,沒有接觸,可以調整畫面和音量的互動,成長的過程與以前相異極大,如果疫情持續延燒,往後的生活會給這一代的孩童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可見疫情的發展不僅關乎正在學習或工作的人,我們僅僅是生活的不便還有日常習慣的改變,但對正在經歷外在影響最大的幼童與青少年,他們會因為這樣的童年,而發展出怎麼樣的未來和社會呢?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會員
31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康映謙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上課只是日常的一環,就算在疫情中也是如此。
古早時期,人們採集狩獵,每一餐都不確定能吃到什麼、何時能吃到,農耕時期則進步到一天兩餐,吃飽趕緊下田,收工趕緊吃飯;至今百年前,一天三餐也步入一般百姓家中,豐富的正餐成了疲倦工作前後的愉悅和犒賞;現今,三頓正餐以外,睡前的宵夜也不能錯過了,如果趕工熬夜,需要吃宵夜,如果隔天休假,更該吃消夜。
佛陀碗,據傳是盛裝食物的碗像僧侶的化緣砵而得名,將世界乾坤存於一碗之中,一餐就能體悟到人生百態(據說吃這碗也很性感)。
上課只是日常的一環,就算在疫情中也是如此。
古早時期,人們採集狩獵,每一餐都不確定能吃到什麼、何時能吃到,農耕時期則進步到一天兩餐,吃飽趕緊下田,收工趕緊吃飯;至今百年前,一天三餐也步入一般百姓家中,豐富的正餐成了疲倦工作前後的愉悅和犒賞;現今,三頓正餐以外,睡前的宵夜也不能錯過了,如果趕工熬夜,需要吃宵夜,如果隔天休假,更該吃消夜。
佛陀碗,據傳是盛裝食物的碗像僧侶的化緣砵而得名,將世界乾坤存於一碗之中,一餐就能體悟到人生百態(據說吃這碗也很性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發生了疫情這種需要全部人一起配合的事情,就好像在現代生活放下一道閘門,平常 隱藏在多樣性外表下每個人繽紛的日常,突然要被一致的標準檢驗,我也因此發現自 己的非典型。  首先是三級警戒全天要待在家裡,雖然沒有小孩在家要照顧的困擾,也沒有和父母同 住全天相處的問題,也不是一人家庭要儲備糧食,但我突然愣
Thumbnail
回想起三級警戒的那年,你會想起什麼?似乎經歷過那段歲月的人們心照不宣地,當說起「因為疫情」,不需要解釋,人們便懂那是哪一種疾病,是怎樣的情況與無奈了。 我相信那場疫情改變了很多人的人生。常常會想,出生在疫情時代,或者在那時開始有記憶的孩子,會不會有一種新的世界觀?對他們來說,或許出門需要戴口罩就像出
對於部分星星兒在戴口罩的熱氣,是星星兒的感官過敏,令照顧者感到傷腦筋的不爭事實。 目前,新冠肺炎再度重新復出,自閉症的延宕式反應,出現在新冠肺炎的突然出現大混亂之中。 在主兒女,有線上聚會。 在學校,有線上授課。 對星星兒,包括我,必然有出現類似〝杞人憂天〞的擔憂。 就算有記住〝馬太福音第
Thumbnail
「我只敢在我比較信任的人面前拿掉口罩,像是比較熟的朋友或家人,平常在學校除了上體育課和喝水、吃東西會拿掉口罩,大部分時間我都會戴著。會怕別人覺得我拿掉口罩之後差很多,他們會不會喜歡的是戴著口罩的我,而不是拿下口罩的我。」這是來自一位有容貌焦慮的青少年的自述。 2020年疫情爆發,我們開始戴上了口罩
回想17年前,SARS來臨時,還是個懞董無知的孩子,依稀記得那陣子許多課程停止了;而17年後,到了2020年,我已經是護理師,遇到了COVID-19 從跨年後,每天晨會不段複習感染控制相關事務、加強防疫訓練,每天一而在再而三的改變防疫策略,為的是加強防疫,避免防疫漏洞的發生。新聞媒體、大街小巷,人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二〇二〇,世界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細菌攻擊。思高儀隊寒訓結束,台湾疫情升溫,高中以下學校延後兩週開學。変動讓人心不安,口罩成了生活必需品。全國依身分證字號尾數,分流購買口罩配給。因應延後開學的行事曆調整,思本高中教官室每位都繃緊神經,畢竟全校住宿,很容易群聚感染,「防疫視同作戰」,總教官下達命令。而疫情
Thumbnail
幾年前差點就失去我的聲音了,跑了兩間診所才知道我根本不是一般感冒,而是「聲帶水腫」!習慣在群體中戴起口罩保護自己,但當老師不免俗地大聲說話,還是容易讓聲帶受損。😷😷 來看看我的聲音發生了甚麼事,好嗎?
Thumbnail
近日和「語言治療師」朋友談到,這幾年疫情下出生的寶寶,因為社交活動變少,面對多數人都是戴著口罩,所以在語言學習上顯得延緩的比例也相對變多了,這也是「口罩寶寶」年代的現象之一。這個話題引起我的好奇心,也深感「環境」及「教育」帶給人的微妙影響性。 每個嬰兒都是天生的語言家,而「環境」(及
Thumbnail
直到兩年前,我決定不再臉上塗抹化學物品,口罩成了我外出的標配。在他人眼裡,可能覺得是我是個防疫做好做滿的怕死隊,但骨子裡我只是想利用口罩來掩飾我完全素顏的模樣。 2024大年初二, 這個被我視為極度安全的防護罩,受到了極大的挑戰...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發生了疫情這種需要全部人一起配合的事情,就好像在現代生活放下一道閘門,平常 隱藏在多樣性外表下每個人繽紛的日常,突然要被一致的標準檢驗,我也因此發現自 己的非典型。  首先是三級警戒全天要待在家裡,雖然沒有小孩在家要照顧的困擾,也沒有和父母同 住全天相處的問題,也不是一人家庭要儲備糧食,但我突然愣
Thumbnail
回想起三級警戒的那年,你會想起什麼?似乎經歷過那段歲月的人們心照不宣地,當說起「因為疫情」,不需要解釋,人們便懂那是哪一種疾病,是怎樣的情況與無奈了。 我相信那場疫情改變了很多人的人生。常常會想,出生在疫情時代,或者在那時開始有記憶的孩子,會不會有一種新的世界觀?對他們來說,或許出門需要戴口罩就像出
對於部分星星兒在戴口罩的熱氣,是星星兒的感官過敏,令照顧者感到傷腦筋的不爭事實。 目前,新冠肺炎再度重新復出,自閉症的延宕式反應,出現在新冠肺炎的突然出現大混亂之中。 在主兒女,有線上聚會。 在學校,有線上授課。 對星星兒,包括我,必然有出現類似〝杞人憂天〞的擔憂。 就算有記住〝馬太福音第
Thumbnail
「我只敢在我比較信任的人面前拿掉口罩,像是比較熟的朋友或家人,平常在學校除了上體育課和喝水、吃東西會拿掉口罩,大部分時間我都會戴著。會怕別人覺得我拿掉口罩之後差很多,他們會不會喜歡的是戴著口罩的我,而不是拿下口罩的我。」這是來自一位有容貌焦慮的青少年的自述。 2020年疫情爆發,我們開始戴上了口罩
回想17年前,SARS來臨時,還是個懞董無知的孩子,依稀記得那陣子許多課程停止了;而17年後,到了2020年,我已經是護理師,遇到了COVID-19 從跨年後,每天晨會不段複習感染控制相關事務、加強防疫訓練,每天一而在再而三的改變防疫策略,為的是加強防疫,避免防疫漏洞的發生。新聞媒體、大街小巷,人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二〇二〇,世界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細菌攻擊。思高儀隊寒訓結束,台湾疫情升溫,高中以下學校延後兩週開學。変動讓人心不安,口罩成了生活必需品。全國依身分證字號尾數,分流購買口罩配給。因應延後開學的行事曆調整,思本高中教官室每位都繃緊神經,畢竟全校住宿,很容易群聚感染,「防疫視同作戰」,總教官下達命令。而疫情
Thumbnail
幾年前差點就失去我的聲音了,跑了兩間診所才知道我根本不是一般感冒,而是「聲帶水腫」!習慣在群體中戴起口罩保護自己,但當老師不免俗地大聲說話,還是容易讓聲帶受損。😷😷 來看看我的聲音發生了甚麼事,好嗎?
Thumbnail
近日和「語言治療師」朋友談到,這幾年疫情下出生的寶寶,因為社交活動變少,面對多數人都是戴著口罩,所以在語言學習上顯得延緩的比例也相對變多了,這也是「口罩寶寶」年代的現象之一。這個話題引起我的好奇心,也深感「環境」及「教育」帶給人的微妙影響性。 每個嬰兒都是天生的語言家,而「環境」(及
Thumbnail
直到兩年前,我決定不再臉上塗抹化學物品,口罩成了我外出的標配。在他人眼裡,可能覺得是我是個防疫做好做滿的怕死隊,但骨子裡我只是想利用口罩來掩飾我完全素顏的模樣。 2024大年初二, 這個被我視為極度安全的防護罩,受到了極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