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2022年5月的確診數與死亡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新冠疫情確診數與死亡率
新冠疫情這兩三年來,陸續、反覆出現在全球各國的確診病例數,突然在今年四月就來到了台灣。從過去的每天個位、十位數,幾天之內爆增到百位、千位數,然後就上萬了。

Omicron亞種發威,五月的單日確診數最高達到9萬人,但下旬看起來已經是高原期了,日均7、8萬人;希望六月可以開始緩步下降。

台灣的疫情擴散曲線,比較接近紐西蘭的平緩丘陵,而不是香港的大起大落,所以我們的醫療資源還能有效維持運作、有效控制中重症,不至於崩潰。而且,因為主力勞動人口仍持續在工作崗位,所以整體社會經濟民生並沒有受到太大的衝擊。

流行病學專家普遍認為,台灣的疫情可以有效控制,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民的防疫素質。官方早就宣布要與病毒共存,但並沒有解釋(或預估)共存的代價將會是面對怎樣的快篩、PCR、居隔、住院、或死亡;大部分的人其實並不知道「共存」是需要物質和心理準備的。

但可能是去年疫情衝擊的經驗,人民在這時就主動防疫升級了,減少人際往來、避免出遊或餐廳內用、減少搭乘公共運輸、加強個人衛生習慣等,每一個面向的措施,都有助於降低疫情的擴散。

此外,除了疫苗施打比例(成人與小孩)持續成長之外,前陣子缺乏快篩試劑的困境,也已經緩解;抗病毒藥物也已經廣泛投入居家隔離的輕症患者,降低病情惡化的風險。

然而,隨著確認數(上圖中的藍色直條圖)的攀升,最令人驚訝的是死亡率(紅色線條圖),幾乎是指數成長(綠色虛線圖),至五月底已經超過了千分之一。而且死亡個案的年齡有年輕化的趨勢,尤其是沒有施打疫苗的小孩,成為僅次於老年人的高危險群。

最後一點:台灣確診病例數已經超過了203萬人,即8.7%的人口染疫。而目前緩步上升、平緩丘陵的擴散曲線,表示將來的確診數還不會快速下降。不過,理想狀況是,死亡率應該會隨著醫療資源的完備而逐漸降低。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5會員
73內容數
生命只是一個隨機過程 Life is a random process 來是偶然,去是必然,苦難中自己找樂子 You have to live, you have to die, and you have to pay tax.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周博士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完整施打疫苗可以避免重症,但是否也可以避免或改善後遺症?
從這兩年來的死亡率數據,看起來就很清楚,也很諷刺:窮人沒有生病的權利。
當世界各國衛生官員奔走各疫苗廠、出高價還搶不到疫苗(台灣是其一),以色列早就已經通過BNT疫苗的緊急使用授權,並開始全國施打了!
孕婦打疫苗所產生的抗體,是母親送給孩子的第一份生日禮物,千萬要把握。
最無辜的是沒有疫苗可打的小孩,只能靠身邊大人的免疫力來「順便」保護。
剩下來的問題,就是「得病的風險,以及對健康與生活的傷害」,我們是否能應付。
完整施打疫苗可以避免重症,但是否也可以避免或改善後遺症?
從這兩年來的死亡率數據,看起來就很清楚,也很諷刺:窮人沒有生病的權利。
當世界各國衛生官員奔走各疫苗廠、出高價還搶不到疫苗(台灣是其一),以色列早就已經通過BNT疫苗的緊急使用授權,並開始全國施打了!
孕婦打疫苗所產生的抗體,是母親送給孩子的第一份生日禮物,千萬要把握。
最無辜的是沒有疫苗可打的小孩,只能靠身邊大人的免疫力來「順便」保護。
剩下來的問題,就是「得病的風險,以及對健康與生活的傷害」,我們是否能應付。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2024年八月,國際主流媒體的標題: 紐約時報: 新研究顯示,全球約有 4 億人受到長新冠的影響; 財富健康雜誌: 長新冠是一個價值 1 萬億美元的問題,無法治癒。專家們懇求各國政府醒悟過來。文中一開始稱長新冠幽靈 (the specter of long COVID)。。。
Thumbnail
新冠肺炎, COVID-19, 遲至2020年三月世界衛生組織,才宣布這個快速傳染的疾病為一項 “pandemic” (大流行)。 這三年半之間, 時起時落,我們都受盡折磨與委屈。我們一路想從防疫規定掙脫,也似乎享受了一年多的放鬆生活,現在新的變異株又引發突起的高傳染, 我們又該怎麼面對呢?
Thumbnail
COVID-19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為這個疾病的正式命名,而SARS-CoV-2則是其病毒株名字 寫這篇主因是台灣當時宣布「口罩禁出口令」,引發cMoney版友大論戰,很多人說台灣政府太政治,沒有「人道主義」精神,本蛙說你別搞錯,台灣醫療口罩還都是中國進口的,萬一疫情在台灣爆發,你瞬間不能「人道」
Thumbnail
過去八年 台灣股市從不到萬點到突破兩萬點 漲幅155.5% 如果你是台灣50那超過六十萬名的股東 你的資產更是直接多一倍 從大幅依賴中國且產業持續出走 到台灣各產業 能開拓更多國際市場減少對中國依賴 讓產業回到台灣投資 台灣也迎來了經濟的榮景 世紀疫情中 因防疫的決策正確又即時 台灣是受疫情影響最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臺灣的健保是世界首屈一指,讓昂貴的醫療費用變得更為負擔得起。在大陸上班及疫情期間,觀察大陸醫療水平及疫情期間醫院就診情況。此外,提供在家感冒時的自我輔助,例如成藥選擇以及如何在感冒期間加速復原。
  「世界上的人口超過80億人,百分之九十在北半球。」雖然我們都知道北半球的陸地比南半球多,但即便如此,不同地區的人口密度差異還是大到令人難以接受的程度。亞洲的人口密度是大洋洲的20倍左右,而台灣又是其中人口密度特別高的國家。單就數字上的比較,澳洲每個人平均分配到的生活空間是台灣人的200倍左右。
Thumbnail
肺炎鏈球菌已經在台灣銷聲匿跡二十幾年有了!如今好像死灰復燃了?
Thumbnail
2023年4月台灣大學公衛學院估國內目前至少有26萬兒童患了「長新冠」,醫界憂慮受新冠病毒感染會影響發育與學習。可是世界各國和台灣,大多已進入輕症不通報的措施,學校和家長如何掌握社區病毒的狀況,若病毒在社區高流行狀態下,如何進一步幫助小朋友採取自主的保護措施, 預防感染或再感染? 讓我們看看國際的作
Thumbnail
新冠疫情升溫 疾病管制署公布,上周國內新冠肺炎併發症上周新增增515例,續創5個月來新高,死亡病例增48例也創4個月來新高,中重症和死亡個案雙創新高。疾管署提醒,未來3周新冠疫情會持續上升,約1月28日~2月3日春節前一周,與流感疫情同時在同一周,一起到達最高峰。 疾管署指出,目前國內COVID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2024年八月,國際主流媒體的標題: 紐約時報: 新研究顯示,全球約有 4 億人受到長新冠的影響; 財富健康雜誌: 長新冠是一個價值 1 萬億美元的問題,無法治癒。專家們懇求各國政府醒悟過來。文中一開始稱長新冠幽靈 (the specter of long COVID)。。。
Thumbnail
新冠肺炎, COVID-19, 遲至2020年三月世界衛生組織,才宣布這個快速傳染的疾病為一項 “pandemic” (大流行)。 這三年半之間, 時起時落,我們都受盡折磨與委屈。我們一路想從防疫規定掙脫,也似乎享受了一年多的放鬆生活,現在新的變異株又引發突起的高傳染, 我們又該怎麼面對呢?
Thumbnail
COVID-19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為這個疾病的正式命名,而SARS-CoV-2則是其病毒株名字 寫這篇主因是台灣當時宣布「口罩禁出口令」,引發cMoney版友大論戰,很多人說台灣政府太政治,沒有「人道主義」精神,本蛙說你別搞錯,台灣醫療口罩還都是中國進口的,萬一疫情在台灣爆發,你瞬間不能「人道」
Thumbnail
過去八年 台灣股市從不到萬點到突破兩萬點 漲幅155.5% 如果你是台灣50那超過六十萬名的股東 你的資產更是直接多一倍 從大幅依賴中國且產業持續出走 到台灣各產業 能開拓更多國際市場減少對中國依賴 讓產業回到台灣投資 台灣也迎來了經濟的榮景 世紀疫情中 因防疫的決策正確又即時 台灣是受疫情影響最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臺灣的健保是世界首屈一指,讓昂貴的醫療費用變得更為負擔得起。在大陸上班及疫情期間,觀察大陸醫療水平及疫情期間醫院就診情況。此外,提供在家感冒時的自我輔助,例如成藥選擇以及如何在感冒期間加速復原。
  「世界上的人口超過80億人,百分之九十在北半球。」雖然我們都知道北半球的陸地比南半球多,但即便如此,不同地區的人口密度差異還是大到令人難以接受的程度。亞洲的人口密度是大洋洲的20倍左右,而台灣又是其中人口密度特別高的國家。單就數字上的比較,澳洲每個人平均分配到的生活空間是台灣人的200倍左右。
Thumbnail
肺炎鏈球菌已經在台灣銷聲匿跡二十幾年有了!如今好像死灰復燃了?
Thumbnail
2023年4月台灣大學公衛學院估國內目前至少有26萬兒童患了「長新冠」,醫界憂慮受新冠病毒感染會影響發育與學習。可是世界各國和台灣,大多已進入輕症不通報的措施,學校和家長如何掌握社區病毒的狀況,若病毒在社區高流行狀態下,如何進一步幫助小朋友採取自主的保護措施, 預防感染或再感染? 讓我們看看國際的作
Thumbnail
新冠疫情升溫 疾病管制署公布,上周國內新冠肺炎併發症上周新增增515例,續創5個月來新高,死亡病例增48例也創4個月來新高,中重症和死亡個案雙創新高。疾管署提醒,未來3周新冠疫情會持續上升,約1月28日~2月3日春節前一周,與流感疫情同時在同一周,一起到達最高峰。 疾管署指出,目前國內CO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