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於作者
樺澤紫苑
作者是位擁有大量輸出的精神科醫師。
- 出版過28本著作,每個月讀20本書以上。
- 每天發行電子報,持續13年。
- FB每天更新持續8年。
- Youtube每天更新,持續5年。
- 每天寫作3小時以上,持續11年。
- 每年出版2到3本,持續10年。
- 新作講座,每個月2場以上,連續9年。
二、為什麼要輸出(輸出帶來的好處)
輸出可以增加記憶、真的可以學到東西(大腦被刺激活化)、更快樂(多巴胺)
(一)轉化為長期記憶
大腦得到資訊的時候,會先儲存在「海馬迴」內,如果沒有經常使用的話就會忘記,而如果經常使用的話,大腦會將它移到「額葉」做為「長期記憶」儲存。大致的時間是:兩周內使用三次以上的資訊,大腦會轉為長期記憶。也就是說,輸出帶來的自我成長會比單純的輸入還要有效,而輸入與輸出的最佳比例建議是3:7。
(二)改變現實,自我提升
輸出指的是說、寫和行動。隨著不斷的輸出,會增強記憶、得到自我成長,也會得到許多的回饋,促使自己往更好的方向前進。
三、輸出的種類
讀、聽都是典型的輸入,可以想見說、寫就是輸出,另外付諸行動也是輸出的一種,所以輸出指的是說、寫和行動。
(一)說
「說」是最簡單的一種輸出。除了描述事實以外,盡量說出想法或是發現,例如比起只是敘述「我昨天去吃巷口的拉麵」,說明「我覺得巷口的那家拉麵湯頭很棒麵很有嚼勁」會讓大腦更靈活,也會加深記憶。
1. 多說正面語言
根據哈佛最受歡迎的快樂工作學一書中指出,正面語言和負面語言的比例達3:1以上,可以創造運作順暢的團隊;夫妻之間達到5:1則通常是感情融洽的夫妻。
2. 負面語言
則是會刺激壓力賀爾蒙(皮質醇)的分泌,會給自己製造壓力、免疫力下降,且負面語言也容易讓人際關係變差。
緩衝說法
(二)寫
1. 寫越多,大腦越靈活
書寫可以刺激大腦的網狀激活系統(Reticular Activating System , RAS),RAS是從腦幹輸往大腦的神經結構,一旦受到刺激,大腦就會開始將注意力放在眼前的事物上。
2. 手寫的效果勝過打字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共同研究中顯示,手寫作筆記的學生成績比用筆電作筆記的學生好,透過MRI(核磁共振成像)也顯示手寫的時候,大腦中關於語言的區塊(布洛卡區)會產生作用。
3. 寫下來
“不論是多麼寶貴、精彩的體驗,充其量都只是輸入,會隨著時間淡化、變質、變得模糊不清。”最適合大腦記住情報的時刻,就是輸入結束的當下就立刻輸出。
「啊哈!體驗」,你是否有過靈光一閃的體驗,靈感突然乍現,但是不到三分鐘就忘記了,這種體驗稱為啊哈!體驗(A-HA!體驗),腦科學家茂木健一郎指出,產生這種體驗的0.1秒內,腦神經細胞都會全數活化,所以一定要快速寫下來,最慢也要在三分鐘之內寫下。
4. 作筆記
相信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最強筆記術,這邊介紹作者提供的幾個重點。
- 全部寫在同一本
- 不要寫太詳細
- 選擇適合自己的筆記本款式
- 盡量把內容控制在一個跨頁之內
- 不要把筆記記在不是筆記本的地方(例如講義、參考資料)
- 寫下3個自己的發現
- 寫下3個To do,將發現化為行動
四、要輸出甚麼?
(一) 說
說應該很簡單,可以只是閒聊,或是分享心得,例如看電影、書籍的心得,可以是教學。但可能也沒你想的那麼簡單,試試看把剛剛看的電影心得或是主要劇情說一遍,其實還有點難度的。
(二) 寫
寫日記、文章、Blog,或是寫電影心得、讀書心得。寫跟說也會有點類似,但是有一點較大的差異是用字遣詞,尤其如果你寫的東西是要公開的,例如部落格。那麼,你的用次遣詞跟你說電影心得給朋友聽一定是不一樣。當然,也是越練習會越熟練。
五、要如何輸出
(一) 做,就對了
先開始做就對了,不管是用說的、用寫的,開始做才會會有後續。
(二) 先從小目標開始
當然,一開始都要先慢慢來,免得沒多久就遭遇巨大挫折,所以可以先設定一些簡單的小目標,寫些短日記之類的,或是很短的觀影心得,再慢慢增加。
(三) 難度要剛好
雖然從小目標開始比較好,但也不能太簡單,最好是需要經過稍微努力才能實現的目標。這一點因人而異,可能也要自己嘗試幾次後才知道。
(四) 要持續
持續應該是最難的事。以我自己的例子,曾經有設定過一些30天挑戰(詳見讀後心得)。要持續的過程中,有時候不一定是自己懶,而是有時候身體狀況、精神狀況不好,但這種時候,可以的話我會建議是減低難度,而不是跳過,因為一旦跳過,之後就會有很多理由說服自己跳過。就像是重訓一樣,越懶得動的那天,就越是一定要去運動。
六、從甚麼開始輸出
(一) 先花很短時間
承上,先設定簡單的小目標,例如3分鐘寫心得、5分鐘寫日記等等,先讓自己可以開始。
(二) 先從”紀錄”開始
如果不知道要寫什麼的話,可以先記錄簡單的事,例如自己的健康狀態、日記等等,用很平鋪直敘的方式也可以。
(三) 先從興趣開始
某某產品的情報、電影或書籍的觀後感、在社群網站發文、寫部落格等等都是很好的方式,如果可以從興趣著手,應該會更有機會持續下去。
(四) 寫140字左右的摘要
如果不知道文章要怎麼安排架構,可以先用before / after / to do的架構撰寫摘要,例如去看了場電影
- before : 在去之前抱持甚麼想法
- after : 看了之後有哪些感覺
- to do : 有什麼是自己可以去做的。
七、如何變得更好
(一) 先傳統,再數位
簡單來說,抽象的是傳統,具體的是數位。用傳統的書寫方式比較可以活化大腦、激發靈感,所以在發想階段,適合以傳統的書寫或插畫方式把抽象的想法寫下,等到累積一定程度的想法之後,再轉移到數位,進行縝密的編排。
(二) 先擬稿,再書寫
延續前一點,再製作簡報的時候,則是建議先擬稿,再製作簡報。製作簡報可以分為激發靈感、架構、製作投影片。激發靈感就是傳統書寫,接著再將想法彙整出一個架構,簡報的架構就像房子的設計藍圖,有了藍圖之後,再填入內容製作投影片。作者本人運用這個方法將製作簡報的時間縮短為以前的三分之一左右。
- 先30分,再修改到100分
- 先短句,再寫成文章
- 先私人,再公開
- 要專精,要有熱情
- 持之以恆
讀後心得
那時候就真的有體會到把腦袋中想的內容轉化為文字其實是一件很難的事,也就是說做到好的輸出真的不簡單。不過就像書中所提到的,我們可以先從簡單的,可以先寫短句再寫文章,我後來也是先下幾個大標題跟關鍵句子,之後再慢慢長內容。
30天挑戰
2020年大約11月的時候,我給自己設立了一個30天的挑戰,挑戰內容是每天要在自己的網站發一篇文章,主題不限、長度不限,但就是要每天一篇。真正執行後,我寫了很多篇的excel教學文章,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這比較好寫,但即使是比較好寫的文章,寫一篇也是要花費一個多小時的時間,從截圖、模擬操作情境和主題、設定教學用的資料集等等,其實都需要花費時間。
而要下筆的時候,常常會發現無法精準地描述操作步驟,或是要用很多冗言贅字去說明操作情境,可能的原因有兩個
1. 其實自己也沒有很熟這個功能
這個其實在教學的時候應該會很常見,當你想要教別人某樣事情的時候,才會發現其實自己也沒有很懂這個東西背後的原理,雖然自己操作都沒問題,但是要完全教會別人,就會發現很難解釋。所以如同書中提到的(補關於教學的說明),試著去教別人也是一種很棒的輸出練習,因為你必須能夠清楚地描述背後的原理,所以它能夠加深你對這項事物/技能的理解。
2. 練習不夠多,所以用詞不精確
沒有嘗試過,或是很少做的事情當然就會比較不熟悉,但至少也透過這次的30天挑戰,知道了自己在這方面的弱項,知道自己不知道甚麼(補來源),也就是一種進步。
說到30天挑戰,其實我認為它也是一種很棒的練習,我做過3個30天挑戰,成功了2個,有1個因為在過程中太自以為是導致身體不適所以失敗,成功過的挑戰分別是:
1. 每天發一篇文章,連續30天
2. 每天拉30下單槓,連續30天
儘管3個裡面只成功2個,每次的30天挑戰都帶給我很大的改變,即便是失敗的那個(讓我知道還是不要太自以為)。因為連續30天,每天都要做某件事,代表你不能有任何藉口不做,加班、聚餐、生病、下雨、沒睡飽…等等都不能當作是理由,只要有一天沒做,挑戰就失敗,所以真的要持之以恆。當然,挑戰的設定也是一種藝術,如書中所說,要設定剛剛好有難度,可以努力一點是可以達到的目標,否則太難的話失敗率太高會很打擊自信,太簡單的話會覺得每天還要多一件事情很煩。
而因為有點難度,所以代表挑戰成功之後,至少在某方面你應該會比30天前的自己要厲害一點,像我的單槓挑戰之後,從此我就喜歡上拉單槓,也開始學習一些比較花式、需要更多肌耐力的單槓拉法(翻譯:耍帥的拉法),到現在距離我的單槓挑戰已經兩年,挑戰結束後的這兩三年間,我還是維持每周2到5次拉單槓的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