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13|閱讀時間 ‧ 約 10 分鐘

【南北之世-北魏興佛】

北魏,由大草原鮮卑族拓跋部所建立的中國政權。原本是風俗純樸,與世隔絕的北方部族。
他們自己說的。
拓跋鮮卑不與西域國家往來,也不曾知道自西元前二世紀就已經來到匈奴治下,繼而進入中國的「佛教」。
啊,話不要說得那麼死,也許有一些族人是知道的,但也沒有人要信奉。
他們信奉的神獸「其形似馬,其聲類牛」,引導他們經過數年流浪,抵達奶與蜜……沒,就是可以耕種放牧的地方啦。
大約在中土三國時代,拓跋鮮卑開始跟曹魏接觸,更讓太子前往洛陽留學,才開始了解「中國佛教」。
中國佛教歷經魏晉,為五胡所尊,戒律經典,沙門浮圖,日漸齊備。
然而,五胡最後一個北方統一政權:前秦,在南征中跌了好大一跤。北方大亂再起,拓跋鮮卑也「以魏為名」,加入了爭霸。
當時一代目在幽冀征戰,對於中土信仰的佛寺啦,道士,沙門等,都保持著敬重,不犯秋毫。
對於道門跟佛門提供的學問,一代皇帝拓跋珪也是頗有涉獵。不過一開始也沒有特別去提倡宗教信仰,比如蓋寺廟,招僧道之類。
畢竟,戰爭仍頻。
西元398年,北魏與諸燕的戰爭告一段落,拓跋珪定都平城,開始正式的進行「中式稱帝」的準備。
自然,也沒忘了華北大教:佛門的重要。
拓跋珪下詔興建五級佛浮圖(寶塔),更築大殿,講堂,禪堂,開始招收沙門與信眾。二代目拓跋嗣繼位後,更增建大型佛像。
為什麼要進行這種宗教補助呢?
《釋老志》說:「令沙門敷導民俗。」
佛教當時已經有許多戒律,分出家與俗家修行。
根據北魏兩代皇帝研究,發現佛門修行,跟儒家士人的道德要求極為相似。但「教學」的成本跟門檻都相當高,鮮卑人很清楚,這是中土有錢漢人的玩意。
相比之下,佛門對於低階平民的親和度較高。
簡單說,這邊花上一點補助費,就可以得到佛門來協助你維持治安控管百姓。比起開辦學校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宗教可說是惠而不費的好選擇。
不過事情不會永遠這麼美好。
早在五胡時期,佛師被政權聘為國師,實因有知天地通鬼神之能。
北魏西邊的匈奴國,仍是保持這樣的習俗。
拓跋嗣有意滅匈奴,也不跟他們索討質子,直接就說,「我們正在弘揚佛法,想要請你們的國師來作客。」
哇,怎麼辦?
不送國師,怕被打。送過去了……沒有國師奇策,到時候打仗更不能勝啊。
這就是不跟劉備討劉禪,直接要你送諸葛亮給我。
匈奴國王一咬牙,一不做二不休,乾脆殺死了國師。而與匈奴國師友好的佛門大師,也略知一二,就帶著弟子們出走了。
走啊走啊,糧食吃完了,弟子們就去打獵。
但大師表示,殺生是不對的,不吃,就餓死了。
當時匈奴統有西涼。
作為中國與西域的門戶,西涼的佛教,只怕比其他各地都要發達。
後來北魏討滅匈奴,遷徙涼州豪族入京--這是一個戰爭時代常有的做法,可以免除新佔領區域叛變的風險,並增加本國的收入。
那就有很多佛門子弟跟著一起來了。
對,雖然上面說,佛門對於平民的親和力較高,但自東漢以來,供養有道高僧,就是有錢人才能做得來的事情。
我們甚至可以推論,當五胡亂華時,地方的豪族,透過供養的僧人,吸收平民以結塢堡自衛的現象,應該也是所在多有。
開始出大事了。
北魏境內的「出家人」越來越多。
出了家,就不是國家戶口,而是豪族私養的黑戶。
不繳稅,不服役,That's too bad.
北魏三代目拓跋燾下令,五十歲以下,不得出家為沙門。
注意了,拓跋燾跟爺爺爸爸不一樣。
以佛治民這是祖訓,是政策,拓拔燾照做不誤。問題在前兩代是親自研究佛法,了解佛門組織,進而推行政策。
可拓跋燾對於佛門經典?沒有興趣。
他更信任父親留下的儒道雙修國師:漢人崔浩。
崔浩本儒,拜天師寇謙之為師。
道門的力量,在北魏迅速茁壯起來。
而崔浩的的排佛,也終於在北胡蓋吳之亂中引爆了「三武滅佛」的開端。
魏太武帝拓跋燾,在長安佛寺發現大量兵器,以叛亂罪來處理。原本只是抄收該寺財產,結果出乎意料的龐大。又發現佛寺中有秘室,是沙門跟貴族女性偷情用的。
拓跋燾大怒。
加上崔浩推波助瀾,抄佛寺誅沙門,隨即成為北魏全國性的動作。
不過當時的太子身負首席執政官之責,硬是爭取了時間,先通知各地沙門帶著財寶經典避難。
就是佛寺浮圖金人像不能倖免。
拓跋燾「破除迷信」,禁絕佛教的動作,持續了七八年。
然而還是有很多人私下邀請沙門,在家中偷偷學佛。
比方說當時有個沙門「師賢」就還俗改當醫生,但其實仍是私下奉佛修法。
後來,拓跋燾死在自己的宦官手中,導致了北魏政治動盪。
最終由鮮卑貴族陸麗等誅殺宦官,迎回拓跋燾的孫子「濬」登基為帝。
拓跋濬跟鮮卑貴族,就打起了「佛道一家」的名號,宣布恢復佛門信仰,開始修復佛寺佛像。
過去的中國佛像,是從西方傳入。面目都是西方人的樣貌居多。
而這次修復,朝廷就下令,要以拓跋濬的形容樣貌來作為藍本。
拓跋濬的臉上,腳上,長有許多黑痣,打造的時候也忠實還原,挖出孔洞鑲嵌黑石。
據說,現今保存的北朝佛像,其身上的圓洞,就是黑石被挖走了。
這個神奇的建議,應該就是出自上面提到的師賢。他其實也是第一批「二度出家」的沙門,由拓跋濬親自為他們剃度。
並任命師賢為「道人統」。
其實就是官方認定的宗教領袖意思。
這個官職是一代拓跋珪所設,還記得初期他們是佛道不分吧?
不過大約半個世紀的時間,只有一個道人統是佛門弟子的記錄。
如今,師賢重返榮耀。
完成了拓跋濬佛像後,師賢繼續推動釋迦五像。
「為太祖已下五帝,鑄釋迦立像五,各長一丈六尺,都用赤金二萬五千斤。」
有人注重五像的奢華,有人說這是北魏帝皇臉譜的佛像化之始。
但這個舉動其實有更重大的意義。
叫做「佛入宗廟」。
中國傳統的統治,宗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對於先祖,包含三皇五帝的祭祀,是天子權力的「信仰」根源。
長期以來,宗廟的祭禮是儒家的最高殿堂領域,往外影響民間信仰,也就是「宗教」。
如今,佛門力量卻要入主。
可以嗎?不可能可以的。
很快的,又出現了西域沙門浮陀難提,帶來三座佛像,表示這是他們周遊諸國,探索出來最符合釋迦真像的。
西域各國諸王都派人想要來模仿照抄,也沒辦法完全複製這個神韻。
不久,師賢過世,拓跋濬換上了新的宗教領袖曇曜,但不再稱「道人統」,而是「沙門統」。
漢人,道門,顯然扳回了一城。
而勝負跟「佛像」極為有關。
新佛主曇曜的建議,則是開鑿石窟立佛像。
「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飾奇偉,冠於一世。」
這就是後來我們所知道的「雲岡石窟」之「曇曜五窟」。
根據後世的判斷,曇曜五窟的藝術風格,又回到偏向犍陀羅的西方色彩。
究竟是曇曜同意浮陀難提的選擇更好?
又或者是要在同一基礎上,憑藉巨石像的威勢來壓倒浮陀難提的藝術性?
就留給各位自由想像了。
沒意外的話,曇曜也是奠定佛門弟子官方稱呼為「僧」的領袖。
對於翻譯佛經,曇曜也是箇中翹楚。
當時設立了「僧曹」。
曹就是官方單位的意思。
曇曜建議,每年能繳納六十斛糧食給僧曹的人家,封為「僧祇戶」,僧曹儲存的米糧稱為「僧祇粟」。
逢荒年饑饉,僧祇粟就可以用來賑災。平時則做為布施山僧野尼用。
而犯罪者除了勞役之外,可編「佛圖戶」(又稱寺戶),作為寺院雜役。
拓跋濬盡皆採納,在全國各地都展開了編制。
「僧祇戶」有什麼特權?
《釋老志》沒有明說,但我們可以透過後續的違法情況來觀察。
僧曹制度後來演變成超收米糧,放高利貸的組織。所以有一些檢討的文書可看。
每一間寺院只能有一個僧祇戶,當作廟公來看吧。
僧祇戶有役使人民的權力,理論上應該單純針對佛圖戶。而違法的僧祇戶,後來被罰「還鄉課輸」。那麼很可能僧祇戶本身可以免除地方稅賦。
綜合起來是什麼?就是跟佛寺共存的「世族」。
這件事情是很可怕的,而我們往往不會去注意到。也就是接連上篇的佛教章主旨。
北魏為什麼要興佛?
一開始,就是因為佛教跟北方世族緊密結合。
透過扶助佛教,可以更好更快的完成北方政權對於平民的統治。
而「太武滅佛」,就是一次政府對於世族與宗教勢力過大的情況,所進行的懲治。
在過去蓋吳篇章曾經提過,整個事由,其實是崔浩刻意栽贓。一方面打擊地方豪族,另方面充實國庫,加強國防與皇權。
一個政策底下,總會有著兩面不同的詮釋。
秦始皇為什麼要焚書坑儒?
魏太武帝為什麼要滅佛?
除了道德與善惡,我們可以看得更多。
這是歷史留給我們,關於政治的秘密。
最後,拓跋濬將佛教國家化的舉動,一如大家所知,在北魏孝文帝時代來到最高峰。
孝文帝出生的那一年,北魏建造了兩大佛徵。
首先是知名到變成俗語,高三百餘尺的七級浮圖。
次為天宮釋迦像,高四十三尺,用赤金十萬斤。
一直提到赤金就說明一下:當時南朝人的側面記錄表示,「赤金是銅」。
過去古代工藝以青銅為主,那是把純銅加入「鋅與鎳」以外的金屬所產生的合金。
而加入「鋅」,就可以做成黃銅。
銅本身偏紅,加越多鋅越黃這樣。
銅鋅合金的起源,目前可考至西漢末的銅錢。倒也符合「漢武帝得西方金人」的記錄。
事實上,要加熱獲得金屬鋅的難度很高。
但本身天然礦物中就有銅鋅混合礦,中國的產地也大至符合過去史書上鑄幣良國:齊國與楚國。
所以兩漢兩晉的銅鋅混合幣,含量比例也不一(當然也考慮到中間進行調整舞弊之類的事宜)。
可是到了唐朝,基本就呈現恆定量了。
反回來說,是不是就是北魏展開的金人鑄造計劃,提高了這方面的技術呢?
然而,盛極必反的道理,我們也都明白。
隨著北魏孝文帝過世,上面提到的各種對於僧曹佛門的糾舉,就一一出爐。
不過這也是後面的事情了。
從佛門為始,北魏孝文帝的時代,才正要展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