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之世-北魏孝文帝】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北魏高祖孝文帝,名拓跋宏。
是北魏的第七個皇帝。
不過其中有一個只當了半年的無號廢帝,以及一個沒當上皇帝卻有廟號的太子就是了。
孝文帝於西元471年即位,時為太后與太上皇帝並立。
年僅五歲的阿宏,不過就是個擺飾。
南朝的皇帝,這時是宋明帝。也是第七任,不過南朝的廢帝又更多了,到這時已有三人,也沒啟動過太后制。
南北政局各有紛亂。
阿宏的爸爸受不了太后挾政,想要平起平坐,並且採用先祖戰功奪權術來成為真正的皇帝。
所以,退位。
過去皇帝的爸爸只有劉邦的父親,尊稱太上皇而無實權,所以這邊改一下變太上皇帝。
然而,經過了五年的努力,二十三歲的太上皇帝拓跋弘暴斃。
當時人們都說,他是被馮太后給殺掉的。
隨著太上皇帝逝去,馮太后也正式升上太皇太后。
而北魏的大改革,也隨之啟動。
第一詔,獎勵農桑。
減少百姓的徭役,鼓勵種田織布。地方官府發起徵集,若侵犯農時,有罪。
人民如果不願意種田織布,同樣有罪。
隔年第二詔,是過去曾經頒布的:禁止階級通婚。
當時是行政命令,效果不彰,這次是立法入律,再犯要抓去關的。
其他清吏治,獎工匠,扶孤老,送免費老婆之類的命令,更是如流水般而來。
此外,最重要的,就是孝文帝十八歲時進行的改制。
北魏是鮮卑人建立的王朝,從一開始因為與中土的交流跟管理,引用了不少中國式的官制。
不過一來位於中國邊疆,可以借鑑的主要是地方制度與中國的屬國管理模式。
在文字語言上,鮮卑人也覺得中國官太拗口,大部分都隨便叫一叫。
這樣的作法,就產生了管理的盲區。
嗯,就像你跟武藤遊戲玩遊戲王卡牌一樣。
所有的規則都是他說了算。
也正因如此,北魏一度發生漢人宦官掌握政權,任意廢立皇帝的危機。
開頭說到的廢帝就是這麼來的,後來鮮卑人大致明白尚書台玩法,又一次出現奪權政變。
馮太后當年深受其害,差點就被燒死,想要徹底大改革也是可以理解的。
這次的調整,就是要叫武藤遊戲把規則全部寫出來,大家以後就照著玩你不准再突然說這張卡可以加十倍攻擊力。
改名稱出說明書嘛,很大件事嗎?
事實上,這就是漢語與漢學的深化。
一千五百年後,中國人要學西方的制度,就再次上演了。
制度與文字,是文化的大門。
但這裡有個很不一樣的問題是,清廷改革,是學習那個時代中最有成效的做法。
北魏改革?是學習「過去」最有效的做法。
西晉滅亡一百多年了,中國北方在這段期間,衍生出很多新的規則,是朝廷制度所不能顧及的。
比方說地方世族的宗主督護制。
當時北方戰亂,老百姓都要投靠有錢人的塢堡,求一個棲身之所。
而五胡政權進來,只能透過交易的方式,跟塢主買人買資源。
時至北魏,這些宗主底下有多少財富?仍是政府的黑區。
掌握不到的。
不論馮太后如何推廣新制,國家的命脈依舊掌握在那些地方豪族手中。
於是,隨之而來的是「三長制」。
即黨、里、鄰三長。
發揮守望相助精神,讓最底層的家戶能與政府緊緊連繫。進而脫離宗主的庇護,成為真正的「大魏國民」。
北魏的改革,就這樣從政府中心,往地方擴散開來。
而這其實就表示著,國家中央集權日漸穩固。
三長制啟動四年後,馮太后駕崩。
北魏孝文帝終於可以掙脫阿嬤的掌控,從此天高任鳥飛,漢武帝再世……
並沒有。
孝文帝真的孝,馬上下詔說他要先服個三年孝。
不是,在馮太后幾年改制下,這個國家已經「蛇無頭不行」。
沒有元首蓋章,所有的事情都不能動。
大家連忙出來規勸孝文帝啊。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
事實上,漢人的帝制,在兩漢兩晉早就玩壞掉了。
南朝劉宋在同一段時間內,也換了三個皇帝然後被南齊取代。
北魏的帝制集權效果奇佳,除了歸功於太上皇帝拓跋弘的軍隊國家化加強,以及馮太后的改革。
最重要的是,這個朝廷一大堆都是「外國人」。
他們還在學習漢人制度的「表面」,對於裡面的「黑暗玩法」,還不是那麼熟悉。
那就像我們剛上小學,讀了一年,仍然覺得老師是神的時期。
等到上國中就知道了啦。
總之,孝文帝還是服了九個月的喪,並且很快跟內朝大臣一起維持政務運行。
而在我們這樣的說明下,不知大家看不看得出來呢?
真正要展翅高飛的,不會是孝文帝。
是那些高年級的大臣。
鮮卑系,才剛脫離中年級。
真正懂玩皇帝的,肯定是漢人。
史稱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政策,就此加速開展。
馮太后過世後的第三年,北魏遷都洛陽。
當時孝文帝以南征為名,率百萬大軍南下。實際上的行為,倒是巡視領地,灑幣撫卹。並且在洛陽宣布停止南征,開始進行遷都準備。
背後的設計何其精密。
遷都不是一件小事,牽涉到方方面面。
兩漢兩晉唯一的正式遷都,其實就只有曹丕。
而萬變不離「利益」。
首都的經濟活動,房地產價值,絕對都是最強最大的。一旦宣布遷都,那就等於跟原首都的全部有錢人叫板。
而孝文帝此刻手握百萬大軍,要論打架他是皇帝他怕誰?
沒那麼簡單,你知道百萬大軍會帶動多少經濟活動?沿途更是各種灑錢。
孝文帝此行,宣示了人力跟財力的「絕對無敵」。
前面十數年的德政,是否能夠支持這樣的調動?
除此之外,「曹丕經驗」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名為遷都,實設五都。
這是曹丕的做法。
我們不是搬家,而是增加各位的投資標的。
國家帶頭炒地皮,獎農桑工商,收益可期。
北魏遷都洛陽,加設鄴都宮,連代京平城本身在內,也有三都。
隔年,封宋王劉昶為大將軍。
劉昶是宋文帝的第九子,封於彭城。在北魏孝文帝登基前降魏,引發了一場彭城爭奪戰,由北魏勝出。
如今封宋王加大將軍,北魏的意圖十分明顯。
對南朝的戰事,依舊是不可避免。
當時南齊蕭鸞亂政,北魏孝文帝遂下令靜觀其變,莫犯荊州邊境。不久,襄陽守將曹虎請降,荊州爭霸戰於焉展開。
按照南齊說法,其實是北朝勸降進兵,曹虎努力抵抗。真實的情況大概是詐降吧。
不過戰爭不是這次的重點。
又隔年,西元495年6月,北魏孝文帝又下令,此後洛陽朝廷禁止再說鮮卑話。
並要求跟隨南來的鮮卑人落籍洛陽,即使過世也不得還葬北土。
八月,洛陽遷都正式完成,皇室六宮與文武百官正式於洛陽開工。
並下詔改鮮卑姓為漢姓。
最具標準的,就是拓跋氏本身改為「元氏」。
就在這時候,六宮之主:皇后出事了。
北魏孝文帝是一個軌跡跟漢武帝劉徹非常相似的皇帝,其後宮風流,同樣影響甚鉅。
這裡簡單提過:原本的皇后,是阿嬤幫他選好的馮氏女。孝文帝膩了,想要自由戀愛,卻著了馮皇后姊姊的道。
結果馮氏二號機把後宮弄一個大亂,大大影響了馮氏的外戚地位。高家,趁勢崛起……
後來北魏分裂,東側便是高氏所扶,最後篡立為北齊。
除了後宮的動亂,孝文帝所治理的北魏,地方叛亂也開始變得頻繁。
雖然我們只是很簡單的在敘述這段時代,但多少也看得出,富國德政在馮太后。孝文帝則是揮霍著阿嬤的遺產。把完成的中央集權用在提升漢人的地位,財富,以及透過對南戰爭來解決問題。
北魏政權的急速漢化,必然刺激了鮮卑貴族與百姓的不滿。
終於,在穩定荊州北部後,北魏孝文帝重拾了對北方的重視。
可惜一切都已經太晚了。
西元499年,年僅三十三的孝文帝元宏一天比一天病重,卻仍是奔波於荊州與鄴城之間。
四月,病逝於穀塘原行宮。
據說,孝文帝從小就很聰明孝順,對於父親跟阿嬤都沒有怨恨。
五歲受禪,悲泣不能自勝。顯祖問帝,帝曰:「代親之感,內切於心。」
文明太后以帝聰聖,後或不利於馮氏,將謀廢帝。乃於寒月,單衣閉室,絕食三朝。
進食者曾以熱羹傷帝手,又曾於食中得蟲穢之物,並笑而恕之。
宦者先有譖帝於太后,太后大怒,杖帝數十,帝默然而受,不自申明。太后崩後,亦不以介意。
親政之後,從善如流,愛民如子。
他喜歡讀漢人書,即使沒有老師,也能夠學得很好。
寫文作詩,也是信手拈來,無需修改。
二十歲以後的詔書,都是他親自手擬,可不是個蓋章皇帝而已。
除了文采極高,孝文帝的武力也很強。不過十五歲之後,他就不殺生了。
《魏書》最後補述了孝文帝的生平,更誇讚他行聖人之事,是一個上好的皇帝。
雖然我的意見是剛好相反,也不能不錄。
是的,剛好相反。
從來沒有一個皇帝文武雙全性格滿分。
事實上,孝文帝幼時,馮太后對他並不好。但這個過度聰明早熟的孩子,完全就處之泰然。
他真的是過度聰明嗎?
撇開「漢化聖人之事」,北魏孝文帝的執政,也不見得有什麼絕頂聰明之處了。
甚至連政權最重要的「平衡」他也不懂。
不可否認的是,孝文帝絕對是個好人。
從被馮太后苦毒到親政,他都表現得非常善良。
善良的好皇帝?
還是另一種傀儡皇帝?
他從善如流。
他親擬詔書。
他不是蓋章皇帝,卻是個文章皇帝,大家都誇他寫得好棒棒,一個字都不用改。
這種就神童幹話。
才高八斗的曹植也寫不出一次完成,在「政治圈」中挑不出毛病的文章。
善良的北魏孝文帝,或許一生都活在謊言之中。
別人為他編織的謊言,還有他自己編織的謊言。
最後想一件事就好。
一個從小被虐待的孩子,在「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個概念中,找到了自己的安身之處。
是誰,讓拓跋宏成為了「孝」文帝?
是誰,在「孝」文帝的「漢」化政策中得益最多?
這個孩子最令人悲傷的是,即使漢儒給了他一個安身之處,他卻決定信奉佛教。
他內心的傷口,並沒有被儒家大道撫平。
答案,或許更在過去未來百千萬億劫中。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66會員
922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阿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南朝《宋書》,有「二凶傳」。很單純就是指兩個窮凶惡極的傢伙。 他們做了什麼天怒人怨的事情? 弒父,弒君。 他們的父親,就是南朝宋文帝,劉義隆。 元凶名劉劭,是宋文帝長子,在他剛即位時出生。 當時劉裕過世未滿三年,宋文帝仍在服喪,就不敢告訴大家有這個孩子。 直到討滅徐羨之等,才宣布皇子劭的誕生。
北魏,由大草原鮮卑族拓跋部所建立的中國政權。原本是風俗純樸,與世隔絕的北方部族。 他們自己說的。 拓跋鮮卑不與西域國家往來,也不曾知道自西元前二世紀就已經來到匈奴治下,繼而進入中國的「佛教」。 啊,話不要說得那麼死,也許有一些族人是知道的,但也沒有人要信奉。 畢竟,戰爭仍頻。 哇,怎麼辦?
魏晉南北朝絕對不能錯過的環節,就是宗教的成形。 不論是哪個文明,自古以來皆有神話。 神話跟統治權,本是密不可分。 而隨著第一階段的神王體系崩潰,宗教信仰才會隨之誕生。 說得更準確一些,當人們確實體會到現實(王)與超現實(神)的區別後,文明將會出現兩個以上的統治者。 西晉一統,卻成了神話的終點。
魏晉南北朝,是一個文學蓬勃發展到爆炸的時代。特別是關於史書著作,更是百花齊放。 開玩笑,東漢末年分三國,西晉亡後十六國,大家的平均壽命是五十歲。 五十歲就是有立國期安定期跟衰敗期。 不像那種二十年之內的,立國走到頂峰就崩盤。 國史的需求,在這兩百年內大幅的提高,是吧? 不過那是官方的事情。 哪招?
西元420年,由司馬家所建立的晉朝,正式消失在歷史上。 宛如曹操一般,以無上戰功東征西討,代晉而立的劉裕,也同樣有著「天下英雄唯你我」的宿敵。 司馬休之。 劉裕費盡心思,打敗了司馬休之,才走上無人可擋的最後一步。 但跟劉備一樣擅長逃跑的司馬休之,並未就此死去,而是帶著親信前往北朝。 通殺。
受過中華教育的,通常都會去背誦中國朝代表。 但還真不是每個老師的朝代表,都長一樣的。 有人背「唐虞夏商周,秦漢三國晉」。 也有人背「堯舜夏商周,春秋戰國秦」。 亂世是什麼? 亂世中的正統又是什麼? 南北朝這段,有人只背「南北朝」,也有人記著「宋齊梁陳」,不過我好像沒看過有人背「魏齊周隋」的。
南朝《宋書》,有「二凶傳」。很單純就是指兩個窮凶惡極的傢伙。 他們做了什麼天怒人怨的事情? 弒父,弒君。 他們的父親,就是南朝宋文帝,劉義隆。 元凶名劉劭,是宋文帝長子,在他剛即位時出生。 當時劉裕過世未滿三年,宋文帝仍在服喪,就不敢告訴大家有這個孩子。 直到討滅徐羨之等,才宣布皇子劭的誕生。
北魏,由大草原鮮卑族拓跋部所建立的中國政權。原本是風俗純樸,與世隔絕的北方部族。 他們自己說的。 拓跋鮮卑不與西域國家往來,也不曾知道自西元前二世紀就已經來到匈奴治下,繼而進入中國的「佛教」。 啊,話不要說得那麼死,也許有一些族人是知道的,但也沒有人要信奉。 畢竟,戰爭仍頻。 哇,怎麼辦?
魏晉南北朝絕對不能錯過的環節,就是宗教的成形。 不論是哪個文明,自古以來皆有神話。 神話跟統治權,本是密不可分。 而隨著第一階段的神王體系崩潰,宗教信仰才會隨之誕生。 說得更準確一些,當人們確實體會到現實(王)與超現實(神)的區別後,文明將會出現兩個以上的統治者。 西晉一統,卻成了神話的終點。
魏晉南北朝,是一個文學蓬勃發展到爆炸的時代。特別是關於史書著作,更是百花齊放。 開玩笑,東漢末年分三國,西晉亡後十六國,大家的平均壽命是五十歲。 五十歲就是有立國期安定期跟衰敗期。 不像那種二十年之內的,立國走到頂峰就崩盤。 國史的需求,在這兩百年內大幅的提高,是吧? 不過那是官方的事情。 哪招?
西元420年,由司馬家所建立的晉朝,正式消失在歷史上。 宛如曹操一般,以無上戰功東征西討,代晉而立的劉裕,也同樣有著「天下英雄唯你我」的宿敵。 司馬休之。 劉裕費盡心思,打敗了司馬休之,才走上無人可擋的最後一步。 但跟劉備一樣擅長逃跑的司馬休之,並未就此死去,而是帶著親信前往北朝。 通殺。
受過中華教育的,通常都會去背誦中國朝代表。 但還真不是每個老師的朝代表,都長一樣的。 有人背「唐虞夏商周,秦漢三國晉」。 也有人背「堯舜夏商周,春秋戰國秦」。 亂世是什麼? 亂世中的正統又是什麼? 南北朝這段,有人只背「南北朝」,也有人記著「宋齊梁陳」,不過我好像沒看過有人背「魏齊周隋」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前言 宋神宗不到二十歲就即帝位了;他有心改變北宋從立國以來,日益積貧、積弱的現象,因此重用王安石實施變法,史稱「熙寧變法」。王安石為人執著,不恤人言,不通人情,在當時就有許多負面批評,然而為了振興北宋王朝,神宗仍然擋住所有批判,執意任用,並全力支持。史載高太后認為王安石在變亂天下,孝心很重的宋神宗
Thumbnail
幹掉蹇碩和外戚董家後,袁紹在這個該放下一切過往共同邁向新時代的關口勸說何進:「上一任外戚宦官的權力鬥爭時,竇武占據著明顯優勢卻最終被害是因為啥?」 他的密謀漏洩出去了,真到了關鍵時刻,北軍五校的將士們更怕的是太監們! 現在將軍好不容易拿下如此優勢的地位,你兄弟何苗又和你一條心統率勁兵,部下將吏又
Thumbnail
順帝死後半年,145年正月,沖帝兩歲又崩了。 梁太后與兄弟梁冀隨後立了7歲的劉纘為帝,這是漢質帝。 質帝是章帝玄孫,渤海孝王劉鴻之子,估計是之前在家聽大人說過這位梁冀的臭名遠揚,有一次在群臣朝會時居然童言無忌的指著梁冀說道「你這個跋扈將軍啊!」 孩子能懂啥啊,知道啥叫跋扈啊,但梁冀聽後覺得這孩
Thumbnail
在劉秀的權力改造後,雖然沒有絕對權威的「內朝官」了,但是在小皇帝不懂事,太后代為行使皇權的情況下,作為「太后皇權」的延伸,外戚自然而然的就會出現權重干政的現象。 89年竇憲打禿北匈奴的時候,和帝封了竇憲為大將軍,領大軍鎮涼州,然後外朝中大將軍的級別和待遇一躍變成了三公之上。 不過劉家的皇帝到了和
接上文,靈帝駕崩,太子少帝即位,太后掌控朝政。
Thumbnail
杜威作為趙漢的談判代表為了把價碼標的高一點,反覆強調王郎確實是西漢王朝十二任成帝的嫡親骨肉,打狗要看主人,咱得有個看相。 這是比較冒傻氣的談判代表,咋能跟另一個政權說自己的血統更純正呢! 屍山血海中走出來的劉秀對這種血統論最為不屑:「就是成帝本人復活從棺材裡爬出來,皇帝跟他也沒關係了,更何況他的
Thumbnail
從晚唐的藩鎮割據,地方擁兵自重,至五代時期的篡弒不絕,五十年間不斷更換君主,除了反映軍人干政帶來的政治動盪,也解說了政府措施難以貫徹落實,社會經濟難有所作為。五代的後周政權,政治稍為安穩,地方割據勢力也趨向收歛,然而未見成果,禁軍主帥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發動政變,以黃袍加身奪權,是為宋太祖。北宋政權不是
Thumbnail
劉病己在收回權力後繼續了霍光的執政思路,在不折騰的大綱領下繼續零敲碎打的給老百姓活路。 霍光和宣帝執政的近四十年裡,史稱「昭宣之治」,和「文景之治」並列成為了漢朝的兩大治世。 被夾在中間的武帝看到後人的歷史評價不知會作何感想。 因為後人並沒有給他這個偉大光榮正確動人的五十四年來個「啥啥之治」。
Thumbnail
劉賀出宮後,終於認栽,向西叩拜道:「我不是這塊料,不能擔當漢家大事!」 霍光一路將他送到長安的昌邑王官邸,然後致歉說:「大王的行為是自絕於上天,我寧願對不起大王,不敢對不起社稷!希望大王自愛,我不能再常侍奉於大王的左右了。」說完灑淚而去。 劉賀就這樣做了27天的皇帝,被趕下了台。 劉賀滑稽的在
Thumbnail
武帝回到長安後下達諭旨:收回皇后的印璽和綬帶,衛子夫自殺。 事後清算,誰也沒幫的北軍護軍使者司令任安被武帝認為是騎牆派,腰斬;太子的眾門客,一律處死;凡是跟隨劉據發兵謀反的,一律滅族;各級官吏和兵卒凡非出於本心,而被劉據挾迫的,一律放逐到敦煌郡。 總之只要是摻和太子兵變的,全都沒跑了。 至此,
前言 宋神宗不到二十歲就即帝位了;他有心改變北宋從立國以來,日益積貧、積弱的現象,因此重用王安石實施變法,史稱「熙寧變法」。王安石為人執著,不恤人言,不通人情,在當時就有許多負面批評,然而為了振興北宋王朝,神宗仍然擋住所有批判,執意任用,並全力支持。史載高太后認為王安石在變亂天下,孝心很重的宋神宗
Thumbnail
幹掉蹇碩和外戚董家後,袁紹在這個該放下一切過往共同邁向新時代的關口勸說何進:「上一任外戚宦官的權力鬥爭時,竇武占據著明顯優勢卻最終被害是因為啥?」 他的密謀漏洩出去了,真到了關鍵時刻,北軍五校的將士們更怕的是太監們! 現在將軍好不容易拿下如此優勢的地位,你兄弟何苗又和你一條心統率勁兵,部下將吏又
Thumbnail
順帝死後半年,145年正月,沖帝兩歲又崩了。 梁太后與兄弟梁冀隨後立了7歲的劉纘為帝,這是漢質帝。 質帝是章帝玄孫,渤海孝王劉鴻之子,估計是之前在家聽大人說過這位梁冀的臭名遠揚,有一次在群臣朝會時居然童言無忌的指著梁冀說道「你這個跋扈將軍啊!」 孩子能懂啥啊,知道啥叫跋扈啊,但梁冀聽後覺得這孩
Thumbnail
在劉秀的權力改造後,雖然沒有絕對權威的「內朝官」了,但是在小皇帝不懂事,太后代為行使皇權的情況下,作為「太后皇權」的延伸,外戚自然而然的就會出現權重干政的現象。 89年竇憲打禿北匈奴的時候,和帝封了竇憲為大將軍,領大軍鎮涼州,然後外朝中大將軍的級別和待遇一躍變成了三公之上。 不過劉家的皇帝到了和
接上文,靈帝駕崩,太子少帝即位,太后掌控朝政。
Thumbnail
杜威作為趙漢的談判代表為了把價碼標的高一點,反覆強調王郎確實是西漢王朝十二任成帝的嫡親骨肉,打狗要看主人,咱得有個看相。 這是比較冒傻氣的談判代表,咋能跟另一個政權說自己的血統更純正呢! 屍山血海中走出來的劉秀對這種血統論最為不屑:「就是成帝本人復活從棺材裡爬出來,皇帝跟他也沒關係了,更何況他的
Thumbnail
從晚唐的藩鎮割據,地方擁兵自重,至五代時期的篡弒不絕,五十年間不斷更換君主,除了反映軍人干政帶來的政治動盪,也解說了政府措施難以貫徹落實,社會經濟難有所作為。五代的後周政權,政治稍為安穩,地方割據勢力也趨向收歛,然而未見成果,禁軍主帥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發動政變,以黃袍加身奪權,是為宋太祖。北宋政權不是
Thumbnail
劉病己在收回權力後繼續了霍光的執政思路,在不折騰的大綱領下繼續零敲碎打的給老百姓活路。 霍光和宣帝執政的近四十年裡,史稱「昭宣之治」,和「文景之治」並列成為了漢朝的兩大治世。 被夾在中間的武帝看到後人的歷史評價不知會作何感想。 因為後人並沒有給他這個偉大光榮正確動人的五十四年來個「啥啥之治」。
Thumbnail
劉賀出宮後,終於認栽,向西叩拜道:「我不是這塊料,不能擔當漢家大事!」 霍光一路將他送到長安的昌邑王官邸,然後致歉說:「大王的行為是自絕於上天,我寧願對不起大王,不敢對不起社稷!希望大王自愛,我不能再常侍奉於大王的左右了。」說完灑淚而去。 劉賀就這樣做了27天的皇帝,被趕下了台。 劉賀滑稽的在
Thumbnail
武帝回到長安後下達諭旨:收回皇后的印璽和綬帶,衛子夫自殺。 事後清算,誰也沒幫的北軍護軍使者司令任安被武帝認為是騎牆派,腰斬;太子的眾門客,一律處死;凡是跟隨劉據發兵謀反的,一律滅族;各級官吏和兵卒凡非出於本心,而被劉據挾迫的,一律放逐到敦煌郡。 總之只要是摻和太子兵變的,全都沒跑了。 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