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帶來的相對統一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孫中山主持陸軍軍官學校 (黃埔軍校) 開學禮 (左) 及學校遺址 (右)
五四運動帶動整個社會的愛國情緒升溫,在此大環境下,孫中山於1919年在廣州改組中國國民黨,以三民主義為政治綱領,並謀求與蘇俄的合作,從而建立由其指揮的軍隊。與此同時,在共產國際推動下,中國共產黨於1921年在上海成立,推舉陳獨秀為總書記,並謀求與國民黨合作,對付他們共同的敵人,結束軍閥割據的局面。國共合作成為北伐的基礎。
北伐前的預備。國民黨撃退桂系與滇系的軍閥勢力,控制廣州,其後平定陳炯明的勢力,漸漸鞏固其在廣東的統治。1924年,國民黨的蘇俄的支持下,成立黃埔軍校,由蔣介石擔任校長,成為日後國民革命軍的骨幹。次年,孫中山參與南北和談,但病逝於北京,和談未達成果。國民政府正式成立,汪精衛擔任主席,北伐如箭在弦。
第一階段北伐。1926年中,國民革命軍發動北閥,由蔣介石擔任總司令,先後撃敗吳佩孚和孫傳芳,國民政府的勢力擴展至長江流域,佔領上海。其後因為國民黨內訌及國共分裂,北伐停頓。
第二階段北伐。蔣介石掌握大權後,北伐繼續進行,盤據北方的軍閥先後投降,國民革命軍最終佔領北京。張作霖計劃退至關外,據守東北,但撤退途中被日軍炸死,其子張學良整編東北軍隊,並宣佈歸順國民政府。1928年底,北伐完成。
北伐的成功是國共合作的成果。孫中山採取聯俄容共的政策,允許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國民黨在蘇俄的支持及指導下,提供軍政並重的訓練,建立了北伐軍的主力。或說,國共合作是一場各取所需的政治交易,誰賺得比較多,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難有客觀的法碼,但在國共合作下,北伐順利開展,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北伐的成功也是天時地利的結果。北伐初期,吳佩孚和孫傳芳過於輕敵,不但未能聯手合作,甚至沒有及早動用主力軍隊,讓國民革命軍迅速北上,形成一股勢不可擋的力量。加上國民厭棄軍閥政局,痛恨長期混戰,對有政治理想的國民革命軍寄以厚望,構成民心向背,有助北伐聲勢。
北伐完成後,雖然沒有帶來一個強大而統一的國家,但又不能完全否定它的歷史角色,建立了一個相對統一的政局。
孫中山的遺囑,其中「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務須努力」成為鼓勵北伐的警句
這種統一是脆弱的。其一,大部分軍閥只是更換旗幟,加入國民政府,馮玉祥、閻錫山、張學良等依然在原有地盤實際掌權,只是表面上的服從。其二,北伐之後,國內戰爭依然持續,包括對共產黨的五次圍剿,和國民黨內權鬥的中原戰爭等,談不上和平安寧。
雖然脆弱,北伐後至抗戰前,還算是一個相對統一的局面。相對於袁世凱時代,在爭論不休中渡過歲月,相對於軍閥時代,從袁世凱死後至北伐完成的12年間,中央政府更換了7位領袖 (還未計算看守角色的臨時領袖),但北伐後的國民政府由蔣介石領導,昔日的軍閥都只是地方領袖,被迫也好,配合也好,一定程度上執行中央的命令,也不能如以前一般,公然籌募軍費及濫發鈔票等。或說,國民政府踏進「黃金十年」,未免誇讚,但這個北伐後的「統一」,確實是民國時期的最「穩定」的局面。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1會員
88內容數
從中國歷史科老師的崗位退下來,一直有總結多年工作的心願,於是構思了這個看起來有點怪的主題,「退一步… 學習中國歷史」。「退一步」,意思是從純功利的學習模式後退一步,讓自己的目光開闊一點,在滿足考試基本要求的同時,稍微觸摸多一點歷史學習的味道。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Wai Shin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五四運動是近代中國的大事,如果稱它為近代社會的轉捩點,相信也不會引起太大異議。五四運動,從狹義說,是巴黎和會所引發的一場社會運動,從1919年5月4日的學生示威開始,至同年6月28日中國代表拒簽和約結束。這場軍閥時期的「插曲」,帶來整個社會深遠的影響。 五四運動是否採用了適切的手段來爭取訴求呢?
甲午戰爭後,列強在華劃分勢力範圍,其中德國強迫滿清租借膠州灣,並取得山東的鐵路修建及礦產開採的特權,山東成為德國的勢力範圍。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藉口對德國宣戰,出兵佔領山東,戰後拒絕撤兵,圖謀接管德國的權益,引起「山東問題」。
袁世凱稱帝失敗,至國民革命軍完成統一,即1916至1928的一段時間,被稱為軍閥時期。據估計,軍閥時期經歷超過一百場大小戰役,先後出現七位總統,是一個動盪不安的時代。
上圖是民初的政治漫畫,來自《袁政府畫史》,作者以「老猿」代表袁世凱,諷刺袁氏蹂躪選舉,還有其他作品,影射袁世凱的濫權。 踏進民國的首四年,就讓我們嘗試,把歷史的聚焦於袁世凱,把眾多史事放進袁氏的政治歷程中,從而「簡潔化」,而不是「簡單化」學習內容。
究竟革命運動是成功還是失敗?在討論之先,要弄清以甚麼準繩來量度成與敗。或許一個比較公允的準繩,就是革命運動是否達至預期的目標,而同盟會作為全國性的革命組織,以其口號「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來量度成敗,也是合情合理。
1894年初,二十來歲的孫中山上書北洋大臣李鴻章,提出「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的改革方案。或許孫中山寂寂無聞,或許李鴻章無暇接見,孫的書信被冷待。此事被視為孫中山從傾向改革轉變為投進革命的標記。孫中山作為革命運動的主要領袖,其帝制的結束居功至偉。
五四運動是近代中國的大事,如果稱它為近代社會的轉捩點,相信也不會引起太大異議。五四運動,從狹義說,是巴黎和會所引發的一場社會運動,從1919年5月4日的學生示威開始,至同年6月28日中國代表拒簽和約結束。這場軍閥時期的「插曲」,帶來整個社會深遠的影響。 五四運動是否採用了適切的手段來爭取訴求呢?
甲午戰爭後,列強在華劃分勢力範圍,其中德國強迫滿清租借膠州灣,並取得山東的鐵路修建及礦產開採的特權,山東成為德國的勢力範圍。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藉口對德國宣戰,出兵佔領山東,戰後拒絕撤兵,圖謀接管德國的權益,引起「山東問題」。
袁世凱稱帝失敗,至國民革命軍完成統一,即1916至1928的一段時間,被稱為軍閥時期。據估計,軍閥時期經歷超過一百場大小戰役,先後出現七位總統,是一個動盪不安的時代。
上圖是民初的政治漫畫,來自《袁政府畫史》,作者以「老猿」代表袁世凱,諷刺袁氏蹂躪選舉,還有其他作品,影射袁世凱的濫權。 踏進民國的首四年,就讓我們嘗試,把歷史的聚焦於袁世凱,把眾多史事放進袁氏的政治歷程中,從而「簡潔化」,而不是「簡單化」學習內容。
究竟革命運動是成功還是失敗?在討論之先,要弄清以甚麼準繩來量度成與敗。或許一個比較公允的準繩,就是革命運動是否達至預期的目標,而同盟會作為全國性的革命組織,以其口號「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來量度成敗,也是合情合理。
1894年初,二十來歲的孫中山上書北洋大臣李鴻章,提出「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的改革方案。或許孫中山寂寂無聞,或許李鴻章無暇接見,孫的書信被冷待。此事被視為孫中山從傾向改革轉變為投進革命的標記。孫中山作為革命運動的主要領袖,其帝制的結束居功至偉。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1911年,中國湖北省的武昌,發生清朝新軍的革命叛亂,史稱辛亥革命。 @新軍佔領湖北省,不久,中國南方十幾個省紛紛響應,脫離清朝成立民國,旅美的孫中山迅速回國,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在辛亥革命期間,很多新軍士兵闖入旗人社區,將社區中的清朝滿人後裔屠殺殆盡,旗人作為清朝特權階級,不用工
Thumbnail
筆者在8月底前往新加坡參加數碼科技論壇期間,有幸參觀了孫中山南洋紀念館,深感革命先賢對共和的執著信念。 為此撰文,以示紀念。 自中國同盟會成立以來,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人共發動了10次起義,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 這些武裝起義不僅付出了鮮血和生命的代價,同時也耗費了龐大的經濟資源。 根據
Thumbnail
兩蔣統治時代,隨一九八八年元月蔣經國去世而結束,及至今年,因不再有黨國禁忌,陸軍官校建校百年紀念特刊,首次公佈第二任校長關麟徵。
Thumbnail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裕仁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八年的抗日戰爭終於落幕。 同年 8 月 29 日,受國民黨邀請,中國共產黨主席毛澤東抵達重慶與國民黨政府總統蔣介石舉行和平會談。10 月 10 日,雙方簽訂《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
明鄭時期 1644年,李自成的大順農民軍和滿族八旗軍先後攻佔明朝首都北京,明朝部分遺臣在中國南方先後擁立幾位宗室為帝,組織流亡政府,繼續抗清,是謂南明。鄭成功就是當時抗清的一股強大勢力。鄭氏於1658年至1659年出兵金陵失敗後,決定轉進其父鄭芝龍、顏思齊等武裝海商曾經略之臺灣。1661年,鄭成功
我曾說過,九一八事變后,國軍被共黨與日寇兩面夾擊。全面抗戰開始后,日寇與共黨仍然兩面夾擊國軍。共黨為了擴張地槃,攻擊國軍。國軍反擊,替共匪解圍的是正是日寇。下面我以共黨公開文件證明,請看以下兩例: 1、民國 30 年(1941 年)1 月 13 日,毛匪、朱德等致電劉少奇、陳毅:“據去春晉東
Thumbnail
1895年,❙甲午戰爭❙ 一役證明了只求表面形似的 ❙洋務運動❙ —— 類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 80年代的改革開放 —— 的澈底失敗,於是出現了從根本上改革 ❙清國❙ 體制的意見,立憲思想借 ❙戊戌變法❙ 開始凝聚力量,然而百日即壽終正寢。  ...
Thumbnail
第二次國共內戰發生於1945年至1950年間,是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為爭奪中國的統治權而爆發的內戰,內戰直接導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及兩岸分治的現狀。中國抗日戰爭結束前後,國共間的衝突一直持續。
Thumbnail
先總統 蔣公在剿匪戰爭的緊要關頭竟不幸逝世!蔣總統 經國是如何打敗共匪,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基礎的?欲知中華民國在平行宇宙的命運如何,本文不可不讀!
Thumbnail
五   正當父親少年時期,中日戰起,初期砲火從瀋陽、華北、上海而至華中,國民政府已將首都遷往重慶。國共不管政治主張如何分歧,在西安事變後表面上已經是全民全面抗日。在台灣方面日方於西元1937年開始徵用台民當軍伕。   根據家鄉【九都鎮誌】(南安市九都鎮):「民國27年(西元1938年)5月廈門淪
Thumbnail
@1911年,中國湖北省的武昌,發生清朝新軍的革命叛亂,史稱辛亥革命。 @新軍佔領湖北省,不久,中國南方十幾個省紛紛響應,脫離清朝成立民國,旅美的孫中山迅速回國,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在辛亥革命期間,很多新軍士兵闖入旗人社區,將社區中的清朝滿人後裔屠殺殆盡,旗人作為清朝特權階級,不用工
Thumbnail
筆者在8月底前往新加坡參加數碼科技論壇期間,有幸參觀了孫中山南洋紀念館,深感革命先賢對共和的執著信念。 為此撰文,以示紀念。 自中國同盟會成立以來,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人共發動了10次起義,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 這些武裝起義不僅付出了鮮血和生命的代價,同時也耗費了龐大的經濟資源。 根據
Thumbnail
兩蔣統治時代,隨一九八八年元月蔣經國去世而結束,及至今年,因不再有黨國禁忌,陸軍官校建校百年紀念特刊,首次公佈第二任校長關麟徵。
Thumbnail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裕仁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八年的抗日戰爭終於落幕。 同年 8 月 29 日,受國民黨邀請,中國共產黨主席毛澤東抵達重慶與國民黨政府總統蔣介石舉行和平會談。10 月 10 日,雙方簽訂《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
明鄭時期 1644年,李自成的大順農民軍和滿族八旗軍先後攻佔明朝首都北京,明朝部分遺臣在中國南方先後擁立幾位宗室為帝,組織流亡政府,繼續抗清,是謂南明。鄭成功就是當時抗清的一股強大勢力。鄭氏於1658年至1659年出兵金陵失敗後,決定轉進其父鄭芝龍、顏思齊等武裝海商曾經略之臺灣。1661年,鄭成功
我曾說過,九一八事變后,國軍被共黨與日寇兩面夾擊。全面抗戰開始后,日寇與共黨仍然兩面夾擊國軍。共黨為了擴張地槃,攻擊國軍。國軍反擊,替共匪解圍的是正是日寇。下面我以共黨公開文件證明,請看以下兩例: 1、民國 30 年(1941 年)1 月 13 日,毛匪、朱德等致電劉少奇、陳毅:“據去春晉東
Thumbnail
1895年,❙甲午戰爭❙ 一役證明了只求表面形似的 ❙洋務運動❙ —— 類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 80年代的改革開放 —— 的澈底失敗,於是出現了從根本上改革 ❙清國❙ 體制的意見,立憲思想借 ❙戊戌變法❙ 開始凝聚力量,然而百日即壽終正寢。  ...
Thumbnail
第二次國共內戰發生於1945年至1950年間,是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為爭奪中國的統治權而爆發的內戰,內戰直接導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及兩岸分治的現狀。中國抗日戰爭結束前後,國共間的衝突一直持續。
Thumbnail
先總統 蔣公在剿匪戰爭的緊要關頭竟不幸逝世!蔣總統 經國是如何打敗共匪,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基礎的?欲知中華民國在平行宇宙的命運如何,本文不可不讀!
Thumbnail
五   正當父親少年時期,中日戰起,初期砲火從瀋陽、華北、上海而至華中,國民政府已將首都遷往重慶。國共不管政治主張如何分歧,在西安事變後表面上已經是全民全面抗日。在台灣方面日方於西元1937年開始徵用台民當軍伕。   根據家鄉【九都鎮誌】(南安市九都鎮):「民國27年(西元1938年)5月廈門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