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品璇使用江學瀅老師的另一套藝術圖卡《生命樹》引導教師工作坊時,我馬上敲品璇來中和國中分享。一來是對《生命樹》引導方式的好奇,二來也希望藉由實作體驗,讓藝術領域的同事們有機會認識這樣的教學引導方法,同時,因為自己體驗過,我知道,在工作坊過程中大家彼此的述說與分享,本身就是一場療癒暖心的美好歷程。
《生命樹》和其他藝術圖卡最不一樣的特色,是每個手繪的樹是被印在半透明卡上。因為半透明,樹可以在任何一個地方被觀看、被疊放,讓平面的卡產生更多被應用的可能性。
「藝術圖卡」的起手式,往往是隨機擇取一張目前最有感的卡。隨機,不帶分析批判、沒有好壞、沒有為什麼,往往可以讓我們繞過需要邏輯解釋的理性腦,開啟通往潛意識的感性之門。
先將卡拿在手中,向夥伴分享目前的心境與選擇的原因。這是小團體check-in之必須,透過簡單自介與透過圖卡分享心情,讓小團體的氣氛柔化與產生連結。
再仔細觀看圖卡之後,品璇要我們閉上眼睛,觀想這棵樹並用手指空畫出樹的樣貌,通過光束,我們來到內心世界這棵樹的所在之處,8分鐘左右的時間,使用粉蠟筆在黑色紙上畫出來。藝術教育治療的繪畫時間,不在意媒材控制技法,小朋友常用的雄獅粉蠟筆,是很好的操作材料,在黑色紙上也很容易大筆塗鴉任意揮灑。
創作過程總是舒暢的,品璇要我們自己決定位置,把自己的生命樹圖卡放在自己圖繪的黑紙上,並用一張透明片覆蓋上去,使用油性筆在透明片上進行5分鐘的自由書寫(Free writing)。
我體會到《生命樹》圖卡與眾不同的魅力了。「透明性」讓圖與文的覆蓋疊加,產生極為美妙的視覺效果,品璇甚至邀請我們打光,讓透明片、圖卡與圖繪,發生奇幻迷離的光影效果。
接下來,是說故事獨白及聆聽敘畫的時間。每位夥伴輪流說自己作品的故事,其他夥伴邊聆聽邊依著自己的感受,用牛奶筆在黑紙上圖文紀錄,最後這些回饋都成為彼此交換的真誠禮物。
過程中,我們說自己,我們聽別人,彼此回饋、彼此貼近、彼此擁抱。那種被理解被支持的感覺,真是人與人之間最美的風景。
兩個小時的工作坊,正是一趟內在旅行,感謝學瀅老師的圖卡,感謝品璇的帶領,感謝夥伴的敞開,感謝彼此的真誠。
品璇老師一個月後即將啟程前往美國賓州州立大學攻讀藝術教育博士學位,相信她的這些教學實踐經歷,在經過高等學府殿堂的淬煉,待她歸國之時,我們又可期待她帶回藝術教育的新格局與新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