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26|閱讀時間 ‧ 約 10 分鐘

讓你完全搞懂什麼是 Fed 縮表

最近 Fed(聯準會)動作頻繁,為了對抗日益嚴重的美國通貨膨脹議題,市場的焦點都放在不斷提升的基本利率。但其實除了 Fed 升息之外,比較少人知道的是在今年 5 月 4 日 Fed 也發表了另一篇聲明,表示將在今年 6 月開始減少持有的公債、機構債券和機構擔保不動產抵押貸款證券(agent MBS),也就是俗稱的「縮表」。
聰明的讀者大概可以猜到縮表和升息應該是類似的功能,至少都是打擊通膨的一種手段。但是縮表比起升息還是很難讓人理解,是縮什麼表?為什麼減少持有債券就是縮表?這樣做的功能是什麼?對投資人有什麼影響嗎?本文將就各個層面來回答這些問題,讓您讀完這篇文章可以完全搞懂什麼是 Fed 縮表。

縮什麼表?

縮表中的「表」,指的是「資產負債表」,所以縮表的意思就是「縮小資產負債表」。接下來我們想問,什麼是資產負債表?讓我們先來看幾個簡單的例子。
第一個例子是小明向銀行借了 10 萬元,所以現在小明的狀態是負債 10 萬元,但也持有 10 萬元資產,所以小明的資產負債表如下:
透過觀察我們可以發現,
資產負債表的左右必然相等,即資產必然等於負債(沒有權益的情況下)。
第二個例子延續上一個例子,小明又拿了 5 萬元買了一台電腦,因為電腦依然是一種資產,所以說資產被轉換了,有部分的現金資產變成了電腦。現在小明的資產負債表如下:
資產轉換,資產負債表大小不變
從這個例子我們發現,雖然資產從現金變成電腦,但仍然維持 10 萬元的價值,所以資產負債表的大小並沒有發生變化(一樣都是 10 萬元的規模)。那有沒有什麼行為,可以讓小明的資產負債表「縮小」呢?當然是有的。
第三個例子是小明把 2 萬元現金拿去還給銀行,資產和負債就同時少了 2 萬元:
資產和負債都減少,資產負債表收縮
最後這個例子,資產負債表左右都只剩下 8 萬元,這就是「縮表」了,也就是資產和負債同時變少的狀況。有了這些基本認識之後,我們就可以實際看一下 Fed 的資產負債表了。

Fed 資產負債表

在文章前言我們有提到,Fed 的聲明中表示將在今年 6 月開始減少持有的各種債券。其實債券就是一種資產,這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因為債券持有人就是債權人,白話的意思就是有人欠 Fed 錢,當債券到期的時候,債務人需要連本帶利地把錢還給 Fed,所以債券當然是一種資產。
剛剛提過,債券是有到期日的,「減少持有債券」有兩種方法:
  • 把手上的債券賣出,債券就變少了。
  • 放著讓債券到期,這樣債券就不見了(因為債務人清償債務)
事實上 Fed 這次採用的是第二種方法,但在網路上有非常多的文章誤以為是第一種方法,這是一個常見的錯誤,將導致讀者無法正確地理解「縮表」,接下來我將告訴你為什麼。
如果我們將手上的債券賣出,當然是可以換回現金,因為債券是資產,資產有價值。可是把資產轉換成另外一種資產,這根本不會造成資產負債表規模的變化,這就是小明第二個拿錢買電腦的例子,就不會發生「縮表」。
正確的版本是第二種方法,也就是放著讓債券到期,嚴格來說是「債券到期後不再購買新的債券」。聰明的讀者立刻會想到,這樣不對,不是說債券到期的時候會拿回本金加利息嗎?這樣不也是債券轉換成另外一種資產(現金)罷了,不也和第一種方法一樣?
這裡就是關鍵了,Fed 手上的現金其實並不是一種資產,而是負債!至於為什麼 Fed 的現金是負債,未來我將會寫一篇文章來做解釋。所以當債券到期時,債券並不是轉換成另一種資產,而是和 Fed 自己手上的現金(此時是負債)相消了,狀況就類似小明第三個還貸款的例子,所以資產負債表真的變小了。

縮減購債不等於縮表?

網路上有些文章標題直接寫「縮減購債不等於縮表」,這會誤導讀者縮減購債不會有縮表的效果,這是不正確的。
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縮減購債」究竟是什麼?其實縮減購債就是少買一些債券,這也有兩種狀況:
  • 少買一些債,但 Fed「持有的債券」仍然在增加
  • 少買一些債,導致 Fed 「持有的債券」變少
第一種狀況就是發生在 2014 年年初第三次量化寬鬆(QE III)的時候,雖然減少購債,但因為債券到期的速度仍然沒有買入債券的多,所以導致「持有債券」仍然在增加,這個狀況其實資產負債表還是在擴張的。
但這一次 Fed 明確指出將「減少持有的債券」,即第二種狀況,所以這是直接導致資產負債表收縮,即縮表。
所以縮減購債等不等於縮表呢?其實可能是縮表,也有可能不是縮表,這並沒有直接的關係。因為縮減購債不一定是減少持有的債券,所以並不能做為縮表的判斷標準。其實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觀察 Fed 持有的債券是不是變少了,如果是,那就是縮表,非常容易判斷。
換言之,Fed 的資產負債表和其手上持有的債券是有直接關係的:
  • Fed 持有的債券變多,資產負債表就會變大,俗稱擴表
  • Fed 持有的債券不變,資產負債表不變;
  • Fed 持有的債券變少,資產負債表就會變小,俗稱縮表

量化緊縮

Fed 減少購債的規模,導致資產負債表縮小的操作,就是所謂的量化緊縮(Quantitative tightening、QT),簡單說就是量化寬鬆(QE)的逆向操作。
量化寬鬆大家想必是很熟悉了,白話解釋就是灑更多的錢到市場上來,讓市場的流動性大增,貸款非常容易,用來刺激經濟投資。但這樣做的後遺症就是會導致通貨膨脹,因為錢太多了,所以錢變得不像以前那樣值錢,進而導致東西變貴。
現在 Fed 開始實施量化緊縮,就是要把這些市場上氾濫的資金收回來。根據這次 Fed 宣布的縮表計畫中指出,從今年六月開始,
  • 每個月減少持有最多 300 億美元的公債,三個月後將提高到 600 億美元。
  • 每個月減少持有最多 175 億美元的機構債券與機構擔保不動產抵押貸款證券(agent MBS),三個月後將提高到 350 億美元。
也就是說,Fed 的資產負債表從六月開始,每個月將最多會縮小約 475 億美元的規模,三個月後可能每個月會縮小達 950 億美元的規模。今年五月底,Fed 的資產負債表規模約為 8.9 兆美元左右。
Federal Reserve,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理論上來說,量化緊縮的效果應該是和量化寬鬆相反的,換言之,量化緊縮有抑制經濟過熱、控制通貨膨脹的效果。但從民眾的角度來說,量化緊縮並不如升息來得有感,因為民眾日常的儲蓄或借貸行為,是直接和基本利率相關的。但量化緊縮只是減少市場上流動的資金,一般民眾可能根本感覺不到。
可是金融機構卻可以感覺到市場資金的變化。簡單的理解是 Fed 是直接和這些銀行交手,當在量化緊縮的時候,Fed 不再購入過往那麼多的債券,所以銀行手上也不會滿手現金。
滿手現金對於銀行來說完全不是好事情,因為這些現金都是成本,你可以理解成這些錢都是跟 Fed 借來的。當手上現金太多又擺著不用,就只是繳利息而已。所以銀行當然會急著把錢借出去,換言之,就是吸引一般民眾來借錢;另外一種激進的做法,就是銀行拿錢去炒股票、進行風險投資等。
量化緊縮的時候,銀行手上的錢變少,在投資理財上也會變得更謹慎,所以放款會從嚴,投資會趨向保守,達到整個市場降溫的效果。

修復經濟

Fed 近年總資產規模,資料來源:Fed
上一段我們提到很多的效果,但其實都停留在理論階段。從 Fed 的資產負債表可以看出,Fed 的總資產在近年基本上是有增無減,有稍微較明顯的減少是發生在 2018 年的時候,當時也是 Fed 升息加上縮表,而且適逢川普任內的中美貿易戰。以結果來說,成效算是相當不錯,不僅沒有對美股造成太大的影響,也把通貨膨脹拉回 2% 的目標水準。
但到了 2018 年第四季時,美股不如預期,導致 Fed 又收回持續縮表和升息的承諾,最終在 2019 年 7 月又開始降息刺激經濟。但從 Fed 的總資產表我們可以看出來,比起過去印出來的鈔票,收回去的鈔票根本是九牛一毛,正所謂「覆水難收」。
事實上,經濟學家對於量化緊縮的實際效果並沒有太多的經驗,做這件事情更大的意義在於「防患於未然」。因為人類可以預見量化寬鬆的經濟操作,長期而言對經濟體是不健康的,所以量化緊縮更像是補償之前刺激經濟所使用的特殊手段,想辦法回到量化寬鬆之前的經濟體系。畢竟如同量化緊縮,人類也不清楚一直使用量化寬鬆將招致什麼可怕的後果。
但無論如何,我們從 Fed 開始施行量化緊縮可以看出,這些全世界最優秀的經濟學家已經意識到這些問題,在為過去刺激經濟的超常手段收爛攤子,看得出他們為了解決通貨膨脹問題所做的努力,這點是完全可以給予肯定的。
以投資人的觀點來說,量化緊縮就是讓經濟回歸它過去該有的樣子,而不是充滿泡沫看不清本質的泡影。以長期投資而言,量化緊縮並不是壞消息,相反地,投資人可以回歸基本面,找出公司真正合理的價值,而不是整天追高殺低,賭自己手上的那顆不定時炸彈會不會引爆。
縮表就是量化緊縮,我們正努力嘗試擺脫舒適圈。

延伸閱讀

歡迎加入教主小麥的長期投資LINE群; 追蹤本專題教主小麥的投資講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教主小麥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