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17|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普賢行願品》講記 24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諸位同學,阿彌陀佛!
我們接著介紹庚六、「頌請轉法輪」。
這個是對應到十大願王當中第六個願。在講請轉法輪願之前,我想讓大家先體會一下,普賢大願這個「願」是什麼樣的精神、什麼樣的量?
《普賢行願品》的願,是「發菩提心的願」,因為依著菩提心的願,所以能夠起這十種大行門,這十大行門即總攝了菩薩無量的行門。所以這十大行門核心的體,其實是指「菩提願」,因為如果沒有菩提願的話,禮敬諸佛、稱讚如來等,都只是通於世間的善法;如《阿含經》裡面有說到禮佛有五種功德,而這五種功德都是世間的福報。
所以如果沒有菩提願在作體、在支持的時候,這十種行門基本上可以說跟世間法是相通的,顯現不出十大願王的殊勝處,所以我們要隨學十大願王,就要去體會、去感受一下菩提願,因為它是核心。
而所謂的菩提願菩提心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世俗的菩提心;一個是勝義的菩提心。世俗菩提心是什麼呢?是因為不忍見眾生苦,不忍見聖教衰而生起的這種菩提心。比如請轉法輪,我們禮請諸佛轉法輪來說法,在這樣的行為當中,如果沒有去體會菩薩這種無窮無盡的悲心,這個請轉法輪對於我們來說,就只是在做一件事情而已,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感受。
但是當我們思惟引發菩薩去請轉法輪這個「願」的時候,就會深深感動菩薩的悲願不可思議。我們先說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是緣著眾生的「苦」發起「眾生無邊誓願度」緣著眾生煩惱的「集」發起「煩惱無盡誓願斷」。
所以菩薩是觀察且深深體會眾生的苦,因此而發起菩提心,像最近春節這陣子,前後好多老人家都往生,在我周圍認識的佛友,他們的老人家、父母、長輩往生。我們就感受到眾生在世的時候,活的是辛苦的,而面對自己或者面對家人往生,也是辛苦的,內心也是很痛苦的,這些只是眾生苦當中的一部分──老病死的苦。
除了人生八苦的觀察之外,在經典裡面也告訴我們觀察輪迴的苦,總共有六種的苦。六道當中的眾生,都有這六種的苦,菩薩因為觀察到這樣的眾生苦而生起大悲心,這六種苦包括:
第一個、無定過患之苦。
第二個、無有厭足之苦。
第三個、數數捨身之苦。
第四個、數數結生之苦。
第五個、數數高下勝劣無定之苦。
第六個、無伴而亡之苦。
以下我們大略介紹:
第一個、「無定過患之苦」。
無定過患就是在輪迴當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事實上是不確定的。今生是冤家,下輩子可能變成非常親愛、親厚的人;這輩子親厚的人,下輩子可能變冤家,父親變成兒子,兒子變成父親,或者母親變成妻子等等的,在如此顛顛倒倒的境界當中,它本身就是種苦惱。我們的心隨著一時因緣的改變,或者喜、或者悲、或者樂、或者憂,就這樣不斷地隨著與眾生緣的改變而被因果牽著走,這是無定過患之苦。
再來介紹第二個、「無有厭足之苦」。
在輪迴當中的眾生,因為貪煩惱都是無有厭足的,像世俗的人,一個月賺三千時,就希望能夠賺到五千,賺五千時就希望能賺到一萬,賺一萬時,就希望能夠賺到十萬,如此總是沒有厭足,一直到他賺不動、做不動、賺不了為止。就是因為無有厭足,所以不斷地追求,繼而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等等的苦都因此而來,都由於無有厭足而來的。
再介紹第三個、「數數捨身之苦。及第四個、「數數結生之苦」。
眾生在輪迴當中不斷地死亡,不斷地又出生,出生之後又死亡,在過去生死掉所堆積的骸骨,數量是無量無邊的。我看論典裡面說:過去生單單作為一隻白狗,是一隻狗而且白色的狗,牠的骨骸堆積的數量就遠遠超過一座須彌山,更不用說作其他道的眾生時,其所堆積的骨骸更是無量無邊。
想想我們曾經這樣骨骸堆積無量無邊,而因為愛別離所流的淚水,累積起來超過四大海水的數量。無窮無盡的生老病死,不斷地演這個戲,這也是很苦惱的,而且在此當中,我們做不了主,只能被業力一直往前牽著走。一生下來就註定要趨向於死亡的盡頭,死亡之後想不要再生都做不到,還是要繼續輪迴,而且輪迴往往是三惡道居多,甚至地獄道還更多,所以數數捨身、數數結生真的是苦惱!
再介紹第五個、「數數高下勝劣無定之苦。」
在不斷地投胎當中,勝劣是不確定的,有時候大福報,有時候貧窮下賤,有時候是人天,有時候是三惡道,所以不會永遠是富貴那麼好的,常常都是高高低低不斷地起伏,這個也是很令人苦惱的。美好的事情總是沒有辦法一直保持住,而往往伴隨的都是一些憂悲苦惱,雖然憂悲苦惱本來是無常,有時還會有一些美好的事物出現,但是不久之後又會回到憂悲苦惱,所以數數高下勝劣無定。
最後介紹第六個、「無伴而亡之苦
在輪迴的過程當中,就算親如父子、兄弟、夫妻等等,再怎麼親厚,再怎麼恩愛,面對死亡的時候都必須無伴而亡。輪迴的路上都是自己走,沒有人可以陪你走,縱然是同年同月同日生,同年同月同日死也是一樣,沒有伴侶,自己走;除了三寶能夠陪伴我們之外,沒有一個凡夫眾生能陪著我們走。
所以從輪迴苦惱的境界當中,菩薩生起了世俗菩提心,因為在輪迴當中的一切眾生,都是過去生中對我們有大恩德的父母親,例如今生的父母親可能生病了、感冒了、或者肚子痛了,受了一點小小的苦,我們的心都極為不忍,何況是在輪迴當中對我們有大恩的眾生,受這六種劇烈的痛苦,我們更是於心不忍。
因此菩薩發起世俗菩提心,接著緣著「道」諦發起「法門無量誓願學」,在法門無量誓願學當中即會有請轉法輪,接著請佛住世以及常隨佛學。「法」是度眾生的藥,菩薩不忍見到眾生在苦惱當中,不盡地頭出頭沒,所以不斷地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希望眾生都能夠接觸到法,得到法的救療、救濟而解脫,而不再於生死輪迴當中一直打轉。
進而緣著「滅」諦發起「佛道無上誓願成」常隨佛學就是佛道無上誓願成,希望能夠隨著佛的一言一行,隨學佛的身語意三業迅速成佛,因為成佛才能廣度眾生,這就是世俗菩提心──不忍見眾生苦,不忍見聖教衰。緣著這苦集滅道四諦的俗諦部分,來生起事相上的四弘誓願。
接著講到「勝義菩提心」。
勝義菩提心就是在世俗菩提心的基礎之上,進一步證得空性。勝義菩提心的證得空性和二乘的證得空性是不同的,二乘證得空性是為了要求自己得到安樂、得到解脫,入於無餘涅槃,不再來到這個紛紛擾擾的世間,入於無餘涅槃要徹底休息了,他是極為厭倦這個世間,想徹底休息不要再來,涅槃之後當然也不再度眾生了,這個是二乘的證得空性,它不是勝義菩提心。
勝義菩提心是什麼呢?菩薩依止世俗菩提心見到眾生的苦有無量無邊,雖然有悲心想廣度一切眾生,但沒有證得空性的菩薩,力量還是有限的,本身就還像嬰兒一樣,嬰兒就算再怎麼有慈悲心,他的力量非常薄弱,自己可能都照顧不了自己,更不用說度眾生了。
為了要廣度眾生,為了有情能成佛,菩薩希望能證得空性或者證得實相,所以必須要證得勝義菩提心。勝義就是第一義諦,證得第一義諦才能夠廣度眾生,菩薩為了眾生而證得空性的理,這個就是證得勝義菩提心。
我們感受到菩薩殷切、廣大世俗菩提心的量,還有勝義菩提心的深入空性,這時候再來看十大願王。為了成就兩種菩提心,所以禮敬諸佛,然後稱讚如來,廣修供養,在這當中積集廣大的福德資糧,作為後續修道的基礎。這些都是為了什麼呢?為了迅速證得空性,迅速度化眾生。
我們體會十大行願這種清淨的願之後,再去看十大願的感覺就不一樣,就不僅是「禮敬諸佛」,而是像《阿含經》說的:因為對於佛的尊重、恭敬讚歎而來禮佛。這樣的心量完全不同,完全是為了眾生;「懺悔業障」是為了眾生而來懺悔業障,即為了希望眾生迅速成佛而來懺悔業障。
乃至十大願的第五個「隨喜功德」,也是為了一切眾生,依止二種菩提心,為了一切眾生而來隨喜一切眾生的功德,如此能夠透過隨喜的方式迅速積功累德、積累資糧。十大願的第六個「請轉法輪」也是一樣為了眾生,因為世俗菩提心、勝義菩提心二種菩提心的發動,所以不忍見眾生苦,所以希望能夠於一切眾生迅速成就無上菩提而來請轉法輪。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