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講記 24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諸位同學,阿彌陀佛!
我們接著介紹庚六、「頌請轉法輪」。
這個是對應到十大願王當中第六個願。在講請轉法輪願之前,我想讓大家先體會一下,普賢大願這個「願」是什麼樣的精神、什麼樣的量?
《普賢行願品》的願,是「發菩提心的願」,因為依著菩提心的願,所以能夠起這十種大行門,這十大行門即總攝了菩薩無量的行門。所以這十大行門核心的體,其實是指「菩提願」,因為如果沒有菩提願的話,禮敬諸佛、稱讚如來等,都只是通於世間的善法;如《阿含經》裡面有說到禮佛有五種功德,而這五種功德都是世間的福報。
所以如果沒有菩提願在作體、在支持的時候,這十種行門基本上可以說跟世間法是相通的,顯現不出十大願王的殊勝處,所以我們要隨學十大願王,就要去體會、去感受一下菩提願,因為它是核心。
而所謂的菩提願菩提心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世俗的菩提心;一個是勝義的菩提心。世俗菩提心是什麼呢?是因為不忍見眾生苦,不忍見聖教衰而生起的這種菩提心。比如請轉法輪,我們禮請諸佛轉法輪來說法,在這樣的行為當中,如果沒有去體會菩薩這種無窮無盡的悲心,這個請轉法輪對於我們來說,就只是在做一件事情而已,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感受。
但是當我們思惟引發菩薩去請轉法輪這個「願」的時候,就會深深感動菩薩的悲願不可思議。我們先說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是緣著眾生的「苦」發起「眾生無邊誓願度」緣著眾生煩惱的「集」發起「煩惱無盡誓願斷」。
所以菩薩是觀察且深深體會眾生的苦,因此而發起菩提心,像最近春節這陣子,前後好多老人家都往生,在我周圍認識的佛友,他們的老人家、父母、長輩往生。我們就感受到眾生在世的時候,活的是辛苦的,而面對自己或者面對家人往生,也是辛苦的,內心也是很痛苦的,這些只是眾生苦當中的一部分──老病死的苦。
除了人生八苦的觀察之外,在經典裡面也告訴我們觀察輪迴的苦,總共有六種的苦。六道當中的眾生,都有這六種的苦,菩薩因為觀察到這樣的眾生苦而生起大悲心,這六種苦包括:
第一個、無定過患之苦。
第二個、無有厭足之苦。
第三個、數數捨身之苦。
第四個、數數結生之苦。
第五個、數數高下勝劣無定之苦。
第六個、無伴而亡之苦。
以下我們大略介紹:
第一個、「無定過患之苦」。
無定過患就是在輪迴當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事實上是不確定的。今生是冤家,下輩子可能變成非常親愛、親厚的人;這輩子親厚的人,下輩子可能變冤家,父親變成兒子,兒子變成父親,或者母親變成妻子等等的,在如此顛顛倒倒的境界當中,它本身就是種苦惱。我們的心隨著一時因緣的改變,或者喜、或者悲、或者樂、或者憂,就這樣不斷地隨著與眾生緣的改變而被因果牽著走,這是無定過患之苦。
再來介紹第二個、「無有厭足之苦」。
在輪迴當中的眾生,因為貪煩惱都是無有厭足的,像世俗的人,一個月賺三千時,就希望能夠賺到五千,賺五千時就希望能賺到一萬,賺一萬時,就希望能夠賺到十萬,如此總是沒有厭足,一直到他賺不動、做不動、賺不了為止。就是因為無有厭足,所以不斷地追求,繼而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等等的苦都因此而來,都由於無有厭足而來的。
再介紹第三個、「數數捨身之苦。及第四個、「數數結生之苦」。
眾生在輪迴當中不斷地死亡,不斷地又出生,出生之後又死亡,在過去生死掉所堆積的骸骨,數量是無量無邊的。我看論典裡面說:過去生單單作為一隻白狗,是一隻狗而且白色的狗,牠的骨骸堆積的數量就遠遠超過一座須彌山,更不用說作其他道的眾生時,其所堆積的骨骸更是無量無邊。
想想我們曾經這樣骨骸堆積無量無邊,而因為愛別離所流的淚水,累積起來超過四大海水的數量。無窮無盡的生老病死,不斷地演這個戲,這也是很苦惱的,而且在此當中,我們做不了主,只能被業力一直往前牽著走。一生下來就註定要趨向於死亡的盡頭,死亡之後想不要再生都做不到,還是要繼續輪迴,而且輪迴往往是三惡道居多,甚至地獄道還更多,所以數數捨身、數數結生真的是苦惱!
再介紹第五個、「數數高下勝劣無定之苦。」
在不斷地投胎當中,勝劣是不確定的,有時候大福報,有時候貧窮下賤,有時候是人天,有時候是三惡道,所以不會永遠是富貴那麼好的,常常都是高高低低不斷地起伏,這個也是很令人苦惱的。美好的事情總是沒有辦法一直保持住,而往往伴隨的都是一些憂悲苦惱,雖然憂悲苦惱本來是無常,有時還會有一些美好的事物出現,但是不久之後又會回到憂悲苦惱,所以數數高下勝劣無定。
最後介紹第六個、「無伴而亡之苦
在輪迴的過程當中,就算親如父子、兄弟、夫妻等等,再怎麼親厚,再怎麼恩愛,面對死亡的時候都必須無伴而亡。輪迴的路上都是自己走,沒有人可以陪你走,縱然是同年同月同日生,同年同月同日死也是一樣,沒有伴侶,自己走;除了三寶能夠陪伴我們之外,沒有一個凡夫眾生能陪著我們走。
所以從輪迴苦惱的境界當中,菩薩生起了世俗菩提心,因為在輪迴當中的一切眾生,都是過去生中對我們有大恩德的父母親,例如今生的父母親可能生病了、感冒了、或者肚子痛了,受了一點小小的苦,我們的心都極為不忍,何況是在輪迴當中對我們有大恩的眾生,受這六種劇烈的痛苦,我們更是於心不忍。
因此菩薩發起世俗菩提心,接著緣著「道」諦發起「法門無量誓願學」,在法門無量誓願學當中即會有請轉法輪,接著請佛住世以及常隨佛學。「法」是度眾生的藥,菩薩不忍見到眾生在苦惱當中,不盡地頭出頭沒,所以不斷地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希望眾生都能夠接觸到法,得到法的救療、救濟而解脫,而不再於生死輪迴當中一直打轉。
進而緣著「滅」諦發起「佛道無上誓願成」常隨佛學就是佛道無上誓願成,希望能夠隨著佛的一言一行,隨學佛的身語意三業迅速成佛,因為成佛才能廣度眾生,這就是世俗菩提心──不忍見眾生苦,不忍見聖教衰。緣著這苦集滅道四諦的俗諦部分,來生起事相上的四弘誓願。
接著講到「勝義菩提心」。
勝義菩提心就是在世俗菩提心的基礎之上,進一步證得空性。勝義菩提心的證得空性和二乘的證得空性是不同的,二乘證得空性是為了要求自己得到安樂、得到解脫,入於無餘涅槃,不再來到這個紛紛擾擾的世間,入於無餘涅槃要徹底休息了,他是極為厭倦這個世間,想徹底休息不要再來,涅槃之後當然也不再度眾生了,這個是二乘的證得空性,它不是勝義菩提心。
勝義菩提心是什麼呢?菩薩依止世俗菩提心見到眾生的苦有無量無邊,雖然有悲心想廣度一切眾生,但沒有證得空性的菩薩,力量還是有限的,本身就還像嬰兒一樣,嬰兒就算再怎麼有慈悲心,他的力量非常薄弱,自己可能都照顧不了自己,更不用說度眾生了。
為了要廣度眾生,為了有情能成佛,菩薩希望能證得空性或者證得實相,所以必須要證得勝義菩提心。勝義就是第一義諦,證得第一義諦才能夠廣度眾生,菩薩為了眾生而證得空性的理,這個就是證得勝義菩提心。
我們感受到菩薩殷切、廣大世俗菩提心的量,還有勝義菩提心的深入空性,這時候再來看十大願王。為了成就兩種菩提心,所以禮敬諸佛,然後稱讚如來,廣修供養,在這當中積集廣大的福德資糧,作為後續修道的基礎。這些都是為了什麼呢?為了迅速證得空性,迅速度化眾生。
我們體會十大行願這種清淨的願之後,再去看十大願的感覺就不一樣,就不僅是「禮敬諸佛」,而是像《阿含經》說的:因為對於佛的尊重、恭敬讚歎而來禮佛。這樣的心量完全不同,完全是為了眾生;「懺悔業障」是為了眾生而來懺悔業障,即為了希望眾生迅速成佛而來懺悔業障。
乃至十大願的第五個「隨喜功德」,也是為了一切眾生,依止二種菩提心,為了一切眾生而來隨喜一切眾生的功德,如此能夠透過隨喜的方式迅速積功累德、積累資糧。十大願的第六個「請轉法輪」也是一樣為了眾生,因為世俗菩提心、勝義菩提心二種菩提心的發動,所以不忍見眾生苦,所以希望能夠於一切眾生迅速成就無上菩提而來請轉法輪。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接著庚四、「頌懺除業障」。 這個就是有相行,即事相上的事懺,包括對首懺(根據戒律的對首懺),還有大乘佛法的取相懺——大悲懺、八十八佛懺、梁皇懺這些的,都是依著一樣的原理來修懺。 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是故應至心,懺悔六情根。」 迴向!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接著請看庚二、「頌稱讚如來」。 講到稱讚如來,我們先回顧一下它的內容,也是從有相跟無相來修。先說有相,就像法身大士現無量身,然後無量身上都有個頭,頭上都有舌,等於無量身有無量的頭、有無量的舌,舌頭出無量的音聲來讚歎諸佛無窮無盡的功德海。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我們看到今天發下去的附表三「十大願王一中具十」的這個附表,這是民國初年慈舟大師在《普賢行願品親聞記》裡面的開示。 我們看到第一個、禮敬諸佛。 它怎麼樣拓展成一中具十呢? 第二個、便禮便讚。 第三個、身心供養。 第四個、為懺而禮。 第五個、喜德而禮。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諸位同學,阿彌陀佛! 各位請翻到講義第十五面。 戊三、「重舉徳勝」。 來說明受持十大願王殊勝的功德,我們看到經文: 「是諸人等於一念中,所有行願皆得成就。所獲福聚無量無邊。能於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接著丙二、「偈頌」。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接著請看到辛二、「別明淨土果」。 往生淨土的功德。《行願品》最後面誦文的地方會講到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此處先講淨土的功德。 「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請再看到壬二、「別明勝果」。 接著第二個癸二、亦士用果。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經文中說明除了「滅除五無間罪」,還有「世間身心等病」、「種種苦惱」,即惑、業、苦三障的病。比如四大不調的病,有業障病、有冤業病。所有的病,如果醫生醫不好的,吃藥也好不了的,你誦《行願品》就可以滅除「世間身心的病」,即身的病跟心的病。 壬一、增上果 壬二、等流果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接著庚四、「頌懺除業障」。 這個就是有相行,即事相上的事懺,包括對首懺(根據戒律的對首懺),還有大乘佛法的取相懺——大悲懺、八十八佛懺、梁皇懺這些的,都是依著一樣的原理來修懺。 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是故應至心,懺悔六情根。」 迴向!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接著請看庚二、「頌稱讚如來」。 講到稱讚如來,我們先回顧一下它的內容,也是從有相跟無相來修。先說有相,就像法身大士現無量身,然後無量身上都有個頭,頭上都有舌,等於無量身有無量的頭、有無量的舌,舌頭出無量的音聲來讚歎諸佛無窮無盡的功德海。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我們看到今天發下去的附表三「十大願王一中具十」的這個附表,這是民國初年慈舟大師在《普賢行願品親聞記》裡面的開示。 我們看到第一個、禮敬諸佛。 它怎麼樣拓展成一中具十呢? 第二個、便禮便讚。 第三個、身心供養。 第四個、為懺而禮。 第五個、喜德而禮。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諸位同學,阿彌陀佛! 各位請翻到講義第十五面。 戊三、「重舉徳勝」。 來說明受持十大願王殊勝的功德,我們看到經文: 「是諸人等於一念中,所有行願皆得成就。所獲福聚無量無邊。能於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接著丙二、「偈頌」。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接著請看到辛二、「別明淨土果」。 往生淨土的功德。《行願品》最後面誦文的地方會講到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此處先講淨土的功德。 「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請再看到壬二、「別明勝果」。 接著第二個癸二、亦士用果。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經文中說明除了「滅除五無間罪」,還有「世間身心等病」、「種種苦惱」,即惑、業、苦三障的病。比如四大不調的病,有業障病、有冤業病。所有的病,如果醫生醫不好的,吃藥也好不了的,你誦《行願品》就可以滅除「世間身心的病」,即身的病跟心的病。 壬一、增上果 壬二、等流果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的勸持品第十三,透過藥王菩薩和其他菩薩的誓言,呈現其在佛教信仰中的重要性。文中提到,菩薩們誓願在佛陀滅後廣泛宣揚此經,以助眾生克服惡世中的困難與挑戰,並強調堅持忍辱的精神。此經典傳承了菩薩們的信念與力量,對於現代信徒在生活中尋找靈性指南具有重要意義。
Thumbnail
此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提婆達多品第十二的教義,強調菩薩為了追求無上菩提而不懈努力,並描述提婆達多如何成為能夠引導眾生的高僧。文中提到的深刻道理,讓讀者瞭解大乘佛教的精神,以及修行中的捨得智慧。透過細膩的辭句及寓意,該經文表達了對眾生福祉的期許以及菩薩行的具體實踐。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彼,云何,世尊!菩薩乘發行,住應?云何修行應?云何心降伏應?」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普賢菩薩在因地修行時,廣發十大願,作為自己修行的目標,最終解脫證悟,成為後世所有學佛行者的典範。其中的『廣修供養』願是非常值得我們細細探討,了解之後再去行持。因為末法時代,眾生普遍福薄障重,導致種種善行窒礙難行,若能讓行者自身有一些福慧資糧,那在上求解脫道的過程中
Thumbnail
普賢菩薩聖誕及藏曆苦行月,所造任何善業與惡業,皆自輾轉增盛為1000倍。觀音山敬邀您把握殊勝難得的吉祥日,廣行眾善、深植福田,盡力行功立德、積資淨障,虔誠地懺悔、化解冤欠與業障,招感諸佛菩薩護佑與加持。觀世音菩薩聖誕四日祈願法會登記「除障祿位、超薦蓮位」,龍王供養祈福、招財、除障、祛病法會...
Thumbnail
 佛教的精神,可以說就是「菩提心」與「出離心」。「菩提心」就是「覺」,「覺」是自覺與覺他,所以,菩提心是包含悲願與智慧的。如果智慧之中沒有蘊涵度眾生的悲願,那麼這樣的菩提心不完整;如果菩提心和出離心不相應,那麼就不得解脫。所謂「出離心」就是出離三界生死輪迴的心,通常一般人講出離,往往只談到出離五欲,
Thumbnail
《大寶積經·發勝志樂會》、《彌勒菩薩所問經》,七地以下的菩薩整天聚在一起。這些師兄弟都是菩薩,整天都在起顛倒、懈怠、散逸、疑惑:「我到底要修下去,還要不要修下去?我要不要發心,還是不發心?我這樣修會不會成就,還是不會成就?」整天都在想這些。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的勸持品第十三,透過藥王菩薩和其他菩薩的誓言,呈現其在佛教信仰中的重要性。文中提到,菩薩們誓願在佛陀滅後廣泛宣揚此經,以助眾生克服惡世中的困難與挑戰,並強調堅持忍辱的精神。此經典傳承了菩薩們的信念與力量,對於現代信徒在生活中尋找靈性指南具有重要意義。
Thumbnail
此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提婆達多品第十二的教義,強調菩薩為了追求無上菩提而不懈努力,並描述提婆達多如何成為能夠引導眾生的高僧。文中提到的深刻道理,讓讀者瞭解大乘佛教的精神,以及修行中的捨得智慧。透過細膩的辭句及寓意,該經文表達了對眾生福祉的期許以及菩薩行的具體實踐。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彼,云何,世尊!菩薩乘發行,住應?云何修行應?云何心降伏應?」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普賢菩薩在因地修行時,廣發十大願,作為自己修行的目標,最終解脫證悟,成為後世所有學佛行者的典範。其中的『廣修供養』願是非常值得我們細細探討,了解之後再去行持。因為末法時代,眾生普遍福薄障重,導致種種善行窒礙難行,若能讓行者自身有一些福慧資糧,那在上求解脫道的過程中
Thumbnail
普賢菩薩聖誕及藏曆苦行月,所造任何善業與惡業,皆自輾轉增盛為1000倍。觀音山敬邀您把握殊勝難得的吉祥日,廣行眾善、深植福田,盡力行功立德、積資淨障,虔誠地懺悔、化解冤欠與業障,招感諸佛菩薩護佑與加持。觀世音菩薩聖誕四日祈願法會登記「除障祿位、超薦蓮位」,龍王供養祈福、招財、除障、祛病法會...
Thumbnail
 佛教的精神,可以說就是「菩提心」與「出離心」。「菩提心」就是「覺」,「覺」是自覺與覺他,所以,菩提心是包含悲願與智慧的。如果智慧之中沒有蘊涵度眾生的悲願,那麼這樣的菩提心不完整;如果菩提心和出離心不相應,那麼就不得解脫。所謂「出離心」就是出離三界生死輪迴的心,通常一般人講出離,往往只談到出離五欲,
Thumbnail
《大寶積經·發勝志樂會》、《彌勒菩薩所問經》,七地以下的菩薩整天聚在一起。這些師兄弟都是菩薩,整天都在起顛倒、懈怠、散逸、疑惑:「我到底要修下去,還要不要修下去?我要不要發心,還是不發心?我這樣修會不會成就,還是不會成就?」整天都在想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