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來寫下我父親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在讀了文友所分享《我父親》讀書心得後,我就立馬下單購買。原因無二,因為作者的背景跟我很像,所以想讀一讀這本書,想知道他心目中的父親是否和我一樣,這是由蔡詩萍所寫的《我父親》。然而才看了短短幾頁就令我感觸頗深的。

或許因為我也是外省第二代?或許我的父親也是在台灣落地生根?更或許我父親當年也親身經歷過823砲戰?還有作者小時候曾住在埔心的眷村裡,而我也是。種種類似的情節,在在都令我心有戚戚焉。
我的父親今年也94歲了,只小蔡詩萍的父親一歲而已,但我卻小蔡詩萍不少歲數。根據書中所寫他父親很多同袍都晚婚,我父親也不例外。我父親大約38-9歲才結婚,也許那時候他根本沒想在台灣扎根,畢竟根在大陸,總是盼著哪一天可以回去與親人相聚。後來眼看著大概回不去了,在同袍及母親的堂姐介紹下認識了我母親,這才下定決心就此生根,在這裡成為他第二個家,也是在他生命中所佔比例相當長日子的家。
當時的他們隨著軍隊一路到台灣,即便距離家鄉如此之遠,但誰又想到竟然再也回不去了,父親當時的心情是何等地失落沮喪並且還夾雜著對家人的想念之情,這恐怕是我永遠無法體會的痛,也是他一直不希望下一代也承受的。所以害怕戰爭是必然的情緒,這些卻不是他人能深刻明白的心情。
或許政治的變化使得他們變得鄉愿,但我們無法改變他,只能選擇自己用眼睛看世界。我承認有絕大部分我們還是受了他不少影響。
父親與母親的結合我總是想著這是有跡可循的。母親因為家境不太好,很年輕時就來北部工作,那時是在一戶外省將領階級的家裡幫忙帶孩子,母親在那裡跟廚房阿姨學會了一手好菜,而且是道地外省口味,這不就像是先學起來準備嫁給我爸嗎?現在想想還真是姻緣天註定呢。
我媽媽雖然是台南閩南人,但她的國語還算是字正腔圓,把我們的中文教導得好好地,至少注音符號都沒錯。當時父親因著聽不懂閩南語,所以總是禁止我們在家說閩南話,我們常常在不想讓他聽懂我們說什麼的時候,才會刻意說閩南語。(我們好壞)妹妹們小時候常在暑假回南部外婆家(我則是在學校上暑期輔導課,因為我比較認真讀書),因此她們的閩南語相對比我好很多,姊妹中就屬我的閩南語最糟。
所以每當要和患者說閩南話的時候我的舌頭都快打結了,還是說不標準(輪轉)。患者聽不下去只好告訴我:「小姐,妳還是說國語好了,聽妳說台語很吃力,我都很想幫妳說」。我的母親反而是年紀越大了,國語就不再標準。
記得我小時候,父親有幾位單身的同袍,每當過年過節,父親總會邀請這些叔叔們來家裡一同吃團圓飯。這些叔叔們除了帶禮物來家裡,最重要的是都會包紅包給我們,那是小時候的我們心裡最為期盼的事了,當然他們的到訪一樣令我們開心。
隨著時間的流淌,他們這一輩的漸漸凋零,能一起過年的叔伯中,從少了一位到最後沒有人可以一起共度新年,心裡感到陣陣唏噓。父親是個多愁善感之人,很容易掉眼淚,每每說起這些叔叔伯伯們,都會紅了眼眶。尤其是參加喪禮時更是老淚縱橫,在喪禮中常會看見他們同一輩的,在面對與自己結識近半輩子的同袍離去,不只是萬分不捨,更有著彼此相惜,心疼再也沒機會回去自己的故鄉的惆悵,連身後事都只能在這個小島上,當然令人鼻酸。另一方面想的或許也是他自己的處境,不同的是他還有我們這些女兒。
父親有一位同袍弟兄他在過世前,還將他的積蓄全數留給我們這幾個女兒,連我母親都有算在內(我母親小父親二十多歲,或許那位叔叔也把母親當女兒看待吧),雖然不多,心裡已經感動萬分,叔叔在台灣的家人就只有我們一家了。
前兩年父親曾很嚴肅的告訴我們:「我死後,要把我的骨灰帶回大陸安葬。」我聽了有些惱怒說:「帶回大陸,我們要如何祭拜您呢?」他想想,或許覺得我們有想祭拜他的心,一高興又改口說:「那就埋在這裡吧。」他心裡一面渴望可以與他的父母兄姐們在一起,另一面又捨不得我們見不到他,真是個內心很有戲的老人家。
最近我姨丈過世的事,我們都還不敢告訴他,深怕他又觸景傷情,我們反倒不知如何安慰他了,乾脆讓他心裡別再有這些負擔,能無憂的過後面的日子。
書裡也寫著他父親買愛國獎券這回事,也讓我想起母親也買過,而且還真中過一次。不記得中了多少錢,但記得的是母親因為中獎帶我們四個女兒一起去吃剉冰,那冰冰涼涼甜蜜蜜的滋味我依稀還感受到。只是這個印象裡父親並未和我們一起吃冰。
時間真是一把殺豬刀,把我們追趕老了,也把父母親臉上的皺紋越劃越深,除了心疼還有更多的感慨,父親的一生全在這裡了,即便大陸是他的根,但他的家庭卻是在這裡長大茁壯,怎能不躊躇呢。
人在哪兒心也在那兒,雖然不在台灣出生,現今已經在此安身立命了,他已經算是台灣人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3會員
    3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Flora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去年我家的貓寶貝雪莉走後,我們將牠的骨灰放在盆栽的土裡,並種下一棵櫻花樹,且取名為雪莉樹。代表著牠一直與我們在一起。有時想牠的時候,我會走到院子,對這棵樹說話,將我的思念寄情予這棵樹,就像牠一直還在身旁。
    這本書的面向非常豐富,核心理念就是這個選擇權,下次當你覺得壓力大到喘不過氣,但事情並不如所願、當你覺得自己只想捶牆大叫時,請往後退一步,深吸一口氣看看事物的本質,並知道所有的情緒都會過去。 辨識情緒之後就採取行動來跟進吧,改變風景,轉換觀點,做個小實驗來微調生活,在看看會發生什麼。
    漸漸地,我發現也會用這樣的方式去批判著別家孩子的媽媽,雖然沒說出口,但心裡確實曾這樣想過。做我不喜歡別人對我作的事,面對這樣的自己,還真是羞愧呀,還好這已經是過去式了。
    去年我家的貓寶貝雪莉走後,我們將牠的骨灰放在盆栽的土裡,並種下一棵櫻花樹,且取名為雪莉樹。代表著牠一直與我們在一起。有時想牠的時候,我會走到院子,對這棵樹說話,將我的思念寄情予這棵樹,就像牠一直還在身旁。
    這本書的面向非常豐富,核心理念就是這個選擇權,下次當你覺得壓力大到喘不過氣,但事情並不如所願、當你覺得自己只想捶牆大叫時,請往後退一步,深吸一口氣看看事物的本質,並知道所有的情緒都會過去。 辨識情緒之後就採取行動來跟進吧,改變風景,轉換觀點,做個小實驗來微調生活,在看看會發生什麼。
    漸漸地,我發現也會用這樣的方式去批判著別家孩子的媽媽,雖然沒說出口,但心裡確實曾這樣想過。做我不喜歡別人對我作的事,面對這樣的自己,還真是羞愧呀,還好這已經是過去式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幸福的鬼島》一書深入探討臺灣的歷史,作者透過自身及家族的經歷,反思了二戰後臺灣社會的身份認同與記憶。書中揭示了歷史的複雜性,以及個人在家庭和國家歷史中的角色。透過作者的故事讓人反思自家的上一輩又是如何經驗這段歷史,這不僅是對個人過去的探索,更是對整個臺灣民族故事的追尋。
    我父親是南部人,因工作的緣故,我出生於台北,之後因阿嬤年紀大了,父親請調回到南部。南部高雄是我的家鄉,我們起初是住在一個叫做甲仙鄉的地方生活,大姑媽小姑媽也都在附近居住,兒時有許多記憶都是在兩位姑姑家。其實真正的老家並不再這裡,只因老家在偏遠的山區,沒有太多工作的選擇,所以下山後第一個算是有開發
    Thumbnail
    如果你和我一樣是50+族群,那求學過程中一定總會遇過有著濃濃外省腔的老師,我記得四川來的地理老師,國文老師認課文的腔調和老蔣總統一模一樣,國小同班同學的爸爸就是我的導師,也是年輕時隨著國民政府撤退來台,明知回不去了,才在台灣娶妻生子。 大多數人來時匆忙,都是孓然一身,甚至身無分文,軍方為了應付這突
    Thumbnail
    國中時國文課本中有一篇課文,是陳之籓先生所著「失根的蘭花」,文中國族認同的微言大義,早已模糊不復記憶,但身為外省來臺老兵的第二代,隨著父親部隊一次又一次輾轉在本島外島遷徙飄泊的時候,或是一次又一次省籍身份識別的時候,課文裡那張沒能紮根於土地的蘭花的插圖,在記憶中卻是益發清晰。
    Thumbnail
    這是記憶與記載的時差。因為這些時差,讓我們迂迴於現在、過去與未來。 時間既不是直線也不是迴旋,而是在那裡兀自擺盪。一不小心,兩條時間就連在一起,假裝成脈絡相連的回憶;一不小心,一條時間就斷成兩半,各自尋找記憶的歸位。 這是我老爸的故事。故事是我的想像,也是存在。
    Thumbnail
    作者李雅容,也就是李應鏜的女兒,在自序裡提及自己兒時在家中從旁觀察的時刻,那些來訪的客人和父親、母親的交談,總是用著一口道地的臺語,對許多人而言,生活於1930-1950年代的臺灣地方仕紳,總好像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而對於她而言,卻是一段真實的童年。
    Thumbnail
    八   話說父親聞知台灣事,便一個心思想到台灣發展謀前途。他在【遺兒孫詩】寫道【學成聞知台灣事 返家收租欲遠航 翻浪出帆泉州港】。   父親終究下定決心瞞著家裡的兄姊私下收田租啟程遠航,他登船地就是從宋元時期開始就是世界貿易大港的泉州港。我想在戰爭年代大陸和台灣貿易交通應該是斷絕的,而今對日抗戰
    Thumbnail
    四   就父親遺留下來有關他在大陸時期的史料,在祖父辭世後,家中尚有繼弦的吾祖母林晏(諡柔慈)時年41歲、大哥24歲、二哥21歲、三哥17歲、大姐13歲、二姐11歲、父親4歲。祖母帶著四男兩女共有七人,除父親尚幼之外,其餘都正是投入生產的年齡,雖遭父喪之不幸,卻該是充滿前進的家族。地雖貧瘠,物產不
    Thumbnail
    系刊主編出了一個題目,要求我以「故鄉」為主題書寫一篇小文,暢敘我對故鄉的感覺。我究竟是那裡人呢?想想,還真有些惘然。 按戶籍登記,我算臺北縣(現在是新北市)人,我的出生地是中和。當中和、永和的界域還不是那分明的時代,有時還得花費口舌說明我的故鄉是「臺北縣中和鄉」,而不是「臺北縣永和
    我升大一那年(2003)父親去大陸發展事業,同年,照顧我長大成人的奶奶病逝,之後的過年父親也留在大陸,從不曾回台灣團圓。 外公知道我的處境,每年除夕都命我回三重菜寮外公家吃團圓飯,算一算自2004年至2023年,我也在外公家渡過至少十八、十九次除夕了。 每年過年,看著身旁的好友返鄉和家人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幸福的鬼島》一書深入探討臺灣的歷史,作者透過自身及家族的經歷,反思了二戰後臺灣社會的身份認同與記憶。書中揭示了歷史的複雜性,以及個人在家庭和國家歷史中的角色。透過作者的故事讓人反思自家的上一輩又是如何經驗這段歷史,這不僅是對個人過去的探索,更是對整個臺灣民族故事的追尋。
    我父親是南部人,因工作的緣故,我出生於台北,之後因阿嬤年紀大了,父親請調回到南部。南部高雄是我的家鄉,我們起初是住在一個叫做甲仙鄉的地方生活,大姑媽小姑媽也都在附近居住,兒時有許多記憶都是在兩位姑姑家。其實真正的老家並不再這裡,只因老家在偏遠的山區,沒有太多工作的選擇,所以下山後第一個算是有開發
    Thumbnail
    如果你和我一樣是50+族群,那求學過程中一定總會遇過有著濃濃外省腔的老師,我記得四川來的地理老師,國文老師認課文的腔調和老蔣總統一模一樣,國小同班同學的爸爸就是我的導師,也是年輕時隨著國民政府撤退來台,明知回不去了,才在台灣娶妻生子。 大多數人來時匆忙,都是孓然一身,甚至身無分文,軍方為了應付這突
    Thumbnail
    國中時國文課本中有一篇課文,是陳之籓先生所著「失根的蘭花」,文中國族認同的微言大義,早已模糊不復記憶,但身為外省來臺老兵的第二代,隨著父親部隊一次又一次輾轉在本島外島遷徙飄泊的時候,或是一次又一次省籍身份識別的時候,課文裡那張沒能紮根於土地的蘭花的插圖,在記憶中卻是益發清晰。
    Thumbnail
    這是記憶與記載的時差。因為這些時差,讓我們迂迴於現在、過去與未來。 時間既不是直線也不是迴旋,而是在那裡兀自擺盪。一不小心,兩條時間就連在一起,假裝成脈絡相連的回憶;一不小心,一條時間就斷成兩半,各自尋找記憶的歸位。 這是我老爸的故事。故事是我的想像,也是存在。
    Thumbnail
    作者李雅容,也就是李應鏜的女兒,在自序裡提及自己兒時在家中從旁觀察的時刻,那些來訪的客人和父親、母親的交談,總是用著一口道地的臺語,對許多人而言,生活於1930-1950年代的臺灣地方仕紳,總好像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而對於她而言,卻是一段真實的童年。
    Thumbnail
    八   話說父親聞知台灣事,便一個心思想到台灣發展謀前途。他在【遺兒孫詩】寫道【學成聞知台灣事 返家收租欲遠航 翻浪出帆泉州港】。   父親終究下定決心瞞著家裡的兄姊私下收田租啟程遠航,他登船地就是從宋元時期開始就是世界貿易大港的泉州港。我想在戰爭年代大陸和台灣貿易交通應該是斷絕的,而今對日抗戰
    Thumbnail
    四   就父親遺留下來有關他在大陸時期的史料,在祖父辭世後,家中尚有繼弦的吾祖母林晏(諡柔慈)時年41歲、大哥24歲、二哥21歲、三哥17歲、大姐13歲、二姐11歲、父親4歲。祖母帶著四男兩女共有七人,除父親尚幼之外,其餘都正是投入生產的年齡,雖遭父喪之不幸,卻該是充滿前進的家族。地雖貧瘠,物產不
    Thumbnail
    系刊主編出了一個題目,要求我以「故鄉」為主題書寫一篇小文,暢敘我對故鄉的感覺。我究竟是那裡人呢?想想,還真有些惘然。 按戶籍登記,我算臺北縣(現在是新北市)人,我的出生地是中和。當中和、永和的界域還不是那分明的時代,有時還得花費口舌說明我的故鄉是「臺北縣中和鄉」,而不是「臺北縣永和
    我升大一那年(2003)父親去大陸發展事業,同年,照顧我長大成人的奶奶病逝,之後的過年父親也留在大陸,從不曾回台灣團圓。 外公知道我的處境,每年除夕都命我回三重菜寮外公家吃團圓飯,算一算自2004年至2023年,我也在外公家渡過至少十八、十九次除夕了。 每年過年,看著身旁的好友返鄉和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