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腹痛腹瀉到全身關節痛 難纏的發炎性腸道疾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20幾歲的陳先生長期腹痛腹瀉,剛開始以為腸躁症作祟,只能無奈自嘲是廁所常客,直到最近合併全身關節疼痛症狀,他才驚覺身體狀況不對,先後腸胃科及骨科就診,仍找不出原因,直到赴臺安醫院接受大腸鏡檢查後,發現直腸及結腸已經發炎潰瘍,確診為潰瘍性結腸炎,所幸經過治療,不僅腹痛、腹瀉症狀緩解,全身關節疼痛才得到改善。
臺安醫院胃腸肝膽科鄭以勤醫師說明,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如腸道持續發炎、病況未妥善控制,甚至可能慢「炎」其他器官,併發所謂「腸道外症狀」,而上述陳先生的全身關節疼痛就是一例,因此,發炎性腸道疾病潛在威脅不只是腸腸出狀況,而是恐併發多種疾病,甚至威脅生命。
確診耗時 患者無奈包尿布撐過上班上課
鄭以勤醫師指出,潰瘍性結腸炎克隆氏症都屬於發炎性腸道疾病,好發於20到40歲族群,其中,潰瘍性結腸炎常發生於直腸、乙狀結腸,嚴重的時會往上延伸,整個大腸出現連續性發炎;至於克隆氏症則是侵犯整個消化道,包含食道、胃、小腸、大腸都可能出現病灶。
臨床常見這類患者因為腹痛腹瀉,一天跑5次、10次廁所的人不在少數,對學業、工作及社交生活大受影響,甚至有患者無奈包尿布出門,就是想維持一定的生活品質。鄭以勤醫師指出,由於發炎性腸道疾病初期症狀與腸躁症相似,加上目前沒有單一指標能夠確診,臨床必須根據患者病史並搭配抽血、影像及內視鏡檢查以及病理切片結果,作為確診的判斷依據,因此部分患者可能多次奔波醫院、經歷多個科別,耗時數月才得以確診,鄭以勤醫師提醒患者千萬不能對確診及治療過程失去耐心,以免得不「腸」失。
得不「腸」失 棘手的發炎性腸道疾病
鄭以勤醫師指出,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除了常見腹痛腹瀉症狀,還可能伴隨血便、黏液便、發燒、體重減輕等,一旦上述症狀持續超過四週,務必提高警覺、盡快就醫,如未及時接受治療,慢性腸炎恐引起腸道狹窄、蠕動異常、脹氣、阻塞,嚴重甚至造成腸道穿孔,屆時恐面臨手術切除腸道命運,甚至腸穿孔若導致腹膜炎,並迅速進展為敗血症,危及性命。
不僅如此,這類自體疫系統疾病如腸道持續發炎、未控制病況,甚至影響擴及其他器官,併發「腸道外症狀」,如關節發炎、導致紅眼睛、視力模糊的虹彩炎及皮下脂肪發炎的結節性紅斑等共病。鄭以勤醫師指出,星星之火足以燎原,腹痛腹瀉症狀千萬不能輕忽,一旦確診更要持續治療,直到治療達標。
治療目標有四 達到黏膜癒合降低復發最理想
鄭以勤醫師提及,發炎性腸道疾病雖無法治癒但可以控制,現有治療藥物包含抗發炎藥物、類固醇、免疫調節劑及生物製劑,其中,類固醇藥物常用於患者急性發作,以儘快達到症狀緩解,但礙於長期使用,恐併發月亮臉、水牛肩等副作用,特別在年輕患者間接受度低;其次,免疫調節劑也是常見用於疾病控制的選擇;最後,生物製劑則能有效抑制發炎反應,降低患者未來手術機會。
鄭以勤醫師指出,臨床針對發炎性腸道疾病治療目標有四,第一、臨床症狀緩解,改善腹瀉、血便頻率;第二、發炎指數回復正常;第三、促進腸道黏膜癒合,降低復發風險;第四、達到病理緩解,長期穩定控制病情。
鄭以勤醫師強調,持續治療搭配定期追蹤為治療達標、疾病控制的關鍵,臨床有時內視鏡檢查顯示腸道黏膜癒合趨於完整,但病理切片仍在黏膜處發現有發炎細胞,意味著腸道仍處於發炎狀態,治療上應搭配相關藥物,使病情達到病理上的緩解。
針對發炎性腸道疾病日常照護,鄭以勤醫師指出,規律作息、均衡飲食並養成固定運動習慣是維持健康的不二法門,特別提醒處於急性發作期的病友,應選擇低渣飲食,避免辛辣、刺激及易脹氣的食物如豆乳製品等。
鄭以勤醫師也鼓勵病友,隨著醫藥科技持續進步,發炎性腸道疾病只要遵循醫囑、持續治療、定期追蹤,搭配上述的良好生活飲食習慣,發炎性腸道疾病也可視為慢性疾病般,藉病情穩定控制,擁有一定的生活品質。
資料來源:
1. Abraham C and Cho J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N Engl J Med. 2009 Nov 19;361(21):2066-78.
2. Ramos GP and Papadakis KA. Mechanisms of Disease: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Mayo Clin Proc. 2019 Jan;94(1):155-165.
3. Seyedian SS, et al. A review of the diagnosi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methods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J Med Life. 2019 Apr-Jun;12(2):113-122.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5會員
69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照護線上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隨著天氣轉涼,熱呼呼的火鍋愈來愈受歡迎,四十多歲的王先生在周末和親朋好友聚會連續兩天吃了火鍋大餐,隔天清晨突然被痛醒,右側大腳趾關節又腫又痛,不得已只好下床吃止痛藥,但右腳踩到地板的那一剎那,卻讓他痛到冷汗直流。經過一番折騰,王先生只好搭車到急診室求助。
民眾平常解尿的時候,若看到很多泡泡,大家心中都會緊張,擔心是不是敗腎或腎臟出問題,而我們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可能傷害腎臟的因素,究竟應該如何「顧腎」,又或是罹病的慢性腎臟病患者,平時應如何自處呢?請腎臟專家醫師來為你解說。
糖尿病患者因為血糖過高,會面臨諸多健康問題,而在各種糖尿病共病裡,大家最容易忽視的就是視力變化,因此定期去做眼底篩檢的比例最低,經常錯失治療時機。眼睛血管病變基本上是不可逆的,唯有每年規則接受眼底篩檢,才能及早期發現黃斑部水腫,及早利用眼內注射藥物治療控制病情!
「我要感謝糖尿病!」56歲的仲女士說,「因為糖尿病讓我學會自律,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更讓原先非常排斥運動的我,找到了自己很喜歡的運動,認識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這樣的生活,應該是50歲前的我從沒想過的。」
三十多歲的李先生因持續腹瀉,經就醫檢查後確診為潰瘍性結腸炎,過去因治療選項有限,加上他也未規律接受治療,僅在症狀嚴重時服用類固醇,然而長期下來水腫、胃痛等副作用,讓他相當苦惱。
50多歲的柯先生飽受肛門不明疼痛、流膿困擾,每每發作,都讓他坐立難安,深怕一坐就像失速列車,分泌物持續滲漏並散發惡臭,一發不可收拾,嚴重時他甚至必須購買女用護墊使用,成天在外工作、通勤彷彿「被罰站」般,只能站不敢坐下,對工作、社交、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
隨著天氣轉涼,熱呼呼的火鍋愈來愈受歡迎,四十多歲的王先生在周末和親朋好友聚會連續兩天吃了火鍋大餐,隔天清晨突然被痛醒,右側大腳趾關節又腫又痛,不得已只好下床吃止痛藥,但右腳踩到地板的那一剎那,卻讓他痛到冷汗直流。經過一番折騰,王先生只好搭車到急診室求助。
民眾平常解尿的時候,若看到很多泡泡,大家心中都會緊張,擔心是不是敗腎或腎臟出問題,而我們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可能傷害腎臟的因素,究竟應該如何「顧腎」,又或是罹病的慢性腎臟病患者,平時應如何自處呢?請腎臟專家醫師來為你解說。
糖尿病患者因為血糖過高,會面臨諸多健康問題,而在各種糖尿病共病裡,大家最容易忽視的就是視力變化,因此定期去做眼底篩檢的比例最低,經常錯失治療時機。眼睛血管病變基本上是不可逆的,唯有每年規則接受眼底篩檢,才能及早期發現黃斑部水腫,及早利用眼內注射藥物治療控制病情!
「我要感謝糖尿病!」56歲的仲女士說,「因為糖尿病讓我學會自律,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更讓原先非常排斥運動的我,找到了自己很喜歡的運動,認識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這樣的生活,應該是50歲前的我從沒想過的。」
三十多歲的李先生因持續腹瀉,經就醫檢查後確診為潰瘍性結腸炎,過去因治療選項有限,加上他也未規律接受治療,僅在症狀嚴重時服用類固醇,然而長期下來水腫、胃痛等副作用,讓他相當苦惱。
50多歲的柯先生飽受肛門不明疼痛、流膿困擾,每每發作,都讓他坐立難安,深怕一坐就像失速列車,分泌物持續滲漏並散發惡臭,一發不可收拾,嚴重時他甚至必須購買女用護墊使用,成天在外工作、通勤彷彿「被罰站」般,只能站不敢坐下,對工作、社交、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中醫治療-腸躁症與拉肚子 1.有經病人同意分享案例。 2.為保護病人隱私,之後拍案例照片都只拍病人背影喔。 3.病人說要馬塞克XD 病人長期腸躁症與拉肚子,經中藥和針灸治療3周後改善。 什麼是大腸激躁症? 大腸激躁症或稱腸躁症,是一種長期的功能性腸蠕動障礙。病人常常會有腹脹
有時候腹痛、腹脹、腹瀉、嘔吐吃不下可能是腸胃炎,但有時候可能不僅僅是腸胃炎,這篇文章是我從一個普通的生活,開始因為腸胃道症狀而有巨大的轉變,並且不斷求醫,最後找到疾病原因的過程
Thumbnail
圖說:鹿港小鎮醫師張容毓院長與林口長庚兒童醫院陳志榮教授,對抗腸病毒故事分享 記者李婉如/綜合報導 鹿港小鎮診所張容毓院長親身經歷的故事。她是一位視病猶親、深富愛心的小兒科醫師;同時,她也曾體會過身為家長面對腸病毒71型時,心中那股恐懼與煎熬。十多年前,台灣爆發腸病毒71型大流行,母兼父職的
Thumbnail
每年秋冬都是腸胃炎的高峰期,歐醫師在最近門診中觀察到,除了有腸胃炎狀況的孩子不少外,也開始出現家長也跟著掛號的情形。問診的過程中發現,原來除了「腸胃炎要吃稀飯」這個觀念深植人心之外,還有很多家長對於腸胃炎的迷思,所以這次想簡單跟大家分享一下幾個觀念。
光田神經內科 大甲分院/ 鄭智文 醫師 “錐心刺骨的痛鑽過了層層的皮,像是火在燒“ 帶狀皰疹復發的原因,可能有:年紀因素、自律神經失調、慢性病患者、免疫力低下或長期使用免疫力的藥物 初期症狀不明顯,疾病前兩、三天時,特色的”紅疹”及”滴狀水皰”尚未長出,病人有時會已感到觸電或燒灼的神經疼痛感。
Thumbnail
你有常常腹痛、血便、狂跑廁所的困擾嗎? 以為自己只是腸胃不好吃壞肚子嗎?
Thumbnail
腸躁症是什麼?中藥、飲食禁忌全攻略! 如果你經常感到胸悶、心口灼熱、腹部脹氣和消化不良,這可能是由於胃食道逆流引起的。有時候你可能會經歷腹瀉、便秘和反覆的腹痛,儘管多次就醫卻無法找出問題所在,這可能是腸躁症的表現。 腸躁症的症狀因人而異,常見的症狀包括腹瀉、便秘和脹氣等。
Thumbnail
上一篇我們聊完了蛋白質流失性腸病的成因種類跟診斷,再來要講到治療部分,以往都會以免疫調節藥物為主,但後來研究顯示飲食上的控制也是很重要的一環! 🙋所以治療的大概方向? 👩‍⚕️因在腸道淋巴管擴張症中有很大一部分與發炎性慢性腸道疾病相關,所以可以優先考慮飲食控制!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中醫治療-腸躁症與拉肚子 1.有經病人同意分享案例。 2.為保護病人隱私,之後拍案例照片都只拍病人背影喔。 3.病人說要馬塞克XD 病人長期腸躁症與拉肚子,經中藥和針灸治療3周後改善。 什麼是大腸激躁症? 大腸激躁症或稱腸躁症,是一種長期的功能性腸蠕動障礙。病人常常會有腹脹
有時候腹痛、腹脹、腹瀉、嘔吐吃不下可能是腸胃炎,但有時候可能不僅僅是腸胃炎,這篇文章是我從一個普通的生活,開始因為腸胃道症狀而有巨大的轉變,並且不斷求醫,最後找到疾病原因的過程
Thumbnail
圖說:鹿港小鎮醫師張容毓院長與林口長庚兒童醫院陳志榮教授,對抗腸病毒故事分享 記者李婉如/綜合報導 鹿港小鎮診所張容毓院長親身經歷的故事。她是一位視病猶親、深富愛心的小兒科醫師;同時,她也曾體會過身為家長面對腸病毒71型時,心中那股恐懼與煎熬。十多年前,台灣爆發腸病毒71型大流行,母兼父職的
Thumbnail
每年秋冬都是腸胃炎的高峰期,歐醫師在最近門診中觀察到,除了有腸胃炎狀況的孩子不少外,也開始出現家長也跟著掛號的情形。問診的過程中發現,原來除了「腸胃炎要吃稀飯」這個觀念深植人心之外,還有很多家長對於腸胃炎的迷思,所以這次想簡單跟大家分享一下幾個觀念。
光田神經內科 大甲分院/ 鄭智文 醫師 “錐心刺骨的痛鑽過了層層的皮,像是火在燒“ 帶狀皰疹復發的原因,可能有:年紀因素、自律神經失調、慢性病患者、免疫力低下或長期使用免疫力的藥物 初期症狀不明顯,疾病前兩、三天時,特色的”紅疹”及”滴狀水皰”尚未長出,病人有時會已感到觸電或燒灼的神經疼痛感。
Thumbnail
你有常常腹痛、血便、狂跑廁所的困擾嗎? 以為自己只是腸胃不好吃壞肚子嗎?
Thumbnail
腸躁症是什麼?中藥、飲食禁忌全攻略! 如果你經常感到胸悶、心口灼熱、腹部脹氣和消化不良,這可能是由於胃食道逆流引起的。有時候你可能會經歷腹瀉、便秘和反覆的腹痛,儘管多次就醫卻無法找出問題所在,這可能是腸躁症的表現。 腸躁症的症狀因人而異,常見的症狀包括腹瀉、便秘和脹氣等。
Thumbnail
上一篇我們聊完了蛋白質流失性腸病的成因種類跟診斷,再來要講到治療部分,以往都會以免疫調節藥物為主,但後來研究顯示飲食上的控制也是很重要的一環! 🙋所以治療的大概方向? 👩‍⚕️因在腸道淋巴管擴張症中有很大一部分與發炎性慢性腸道疾病相關,所以可以優先考慮飲食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