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5|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奇.科.幻.之三

在托爾金之後,「奇幻」(Fantasy)作為一種文類,開始逐漸在大眾文學領域嶄露頭角。隨著新的創作者不斷加入,類型的界定也開始因為作品越來越多,而顯得托爾金的「仙境故事」(fairy-story)不再適用於所有奇幻作品。

先發後至的劍與魔法

https://images2.alphacoders.com/153/thumb-1920-153882.jpg
https://images2.alphacoders.com/153/thumb-1920-153882.jpg
1961年,英國作家麥可.摩考克(Michael Moorcock, 1939-)寫信給美國作家弗里茨.萊伯(Fritz Leiber, 1910-1992),詢問勞勃.歐文.霍華德(Robert Ervin Howard, 1906-1936)的作品應該如何指稱;英年早逝的美國作家霍華德就是《蠻王柯南》(Conan the Barbarian)系列的創始者,於1932年開始在紙漿雜誌《詭麗幻譚》(Weird Tales)上連載此一故事。然而,當時奇幻文學尚未成形,對霍華德的作品也沒有明確的類型界定——在其通信中,摩考克將霍華德的故事定調為「史詩奇幻」(epic fantasy),萊伯則在同年四月的托爾金同好誌《安卡拉剛》(Ancalagon)上公開回應摩考克,將《蠻王柯南》定義為「劍與魔法」(sword and sorcery)故事,並認為這個類型名稱應該要更加通用流行;同年七月,萊伯在科幻同好誌《阿姆拉》(Amra)上總結這波定名論戰:
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確定這種類型應該被稱為「劍與魔法」故事。 如此才能準確描述其文化層面和超自然元素的重點,並且立即跟「斗篷與劍」(cloak and sword;歷史冒險故事)以及(很偶然地)「斗篷與匕首」(cloak and dagger;跨國間諜故事)區分開來!
至此,一個比托爾金創作、定義的仙境故事更早的奇幻類型作品,終於有了類型名稱,從而在此後被視為奇幻文學的一種子類型。當然,即便類型已被定名,對於其內容、元素、定義仍然在後來的幾十年中不斷被討論、修正;目前,我們對於劍與魔法類型的奇幻作品,大抵有著英雄主角以揮舞劍器,對抗擁有魔法的反派角色為冒險主體,且正好與所謂的史詩奇幻相反,主角的冒險聚焦在個人的成長與冒險奮戰,而非攸關世界存亡的史詩物語。

高度奇幻與低度奇幻

http://3.bp.blogspot.com/-DaKE1a9Je9I/UQm0QVZRk3I/AAAAAAAAAM4/4hF60dYWvBE/s1600/Lloyd+with+bionculars.jpg
1969年的新英格蘭兒童圖書館員圓桌會議(New England Round Table of Children's Librarians)上,美國作家洛伊.亞歷山大(Lloyd Alexander, 1924-2007)發表了〈高度奇幻與英雄冒險故事〉(High Fantasy and Heroic Romance)一文,就此開啟了「高度奇幻」與「低度奇幻」的分類方式。
此處所謂的「高度」與「低度」所指並非奇幻作品的品質優劣,而是故事中「奇幻程度」的高低。這個分類以故事是否發生於第二世界(Secondary World;及作者建立的虛構奇幻世界)為主要判斷準則——故事舞台架構於第二世界的作品為高度奇幻;作品背景建構於現實世界者則為低度奇幻。低度奇幻縱然立足於現實世界中,這樣的世界依然存在魔法、神怪、奇幻生物等等奇幻作品常見的元素;只是低度奇幻不需要像《魔戒》那樣的高度奇幻作品,令創作者花費大量時間構思第二世界的神話、傳說、地理、國族歷史等。
這個分類法與前述的「劍與魔法」分類,算是不同的系統概念;也就是說,一部作品可能是劍與魔法的類型,但也可以同時是高度奇幻,兩者的分類邏輯不同,某種程度上也不互相衝突。

奇幻的3M要素

https://m.media-amazon.com/images/I/51857MR6AEL.jpg
美國公共電視網(Public Broadcasting Service, PBS)自上個世紀九〇年代起推出了一系列具教育意義的節目,名為《標準偏差》(Standard Deviants)系列;這個節目標榜以《週六夜現場》(Saturday Night Live)的娛樂風格吸引學童對各式各樣的主題產生興趣。他們製作了科學、數學、語言、文學、社會研究、商業等主題的各式趣味影片,讓學童透過這些節目內容,尋找自己的興趣;此後,小腦公司(Cerebellum Corporation)將節目製成DVD,進行全球性的銷售——我自己就是在大學圖書館中找到這個節目影片的。
2008年9月,《標準偏差》以奇幻文學為主題的DVD發行,一共四集的節目以面向美國學童的角度闡述奇幻文學的定義、發展與價值;其中,節目第一集〈何謂奇幻文學〉(Introduction to Fantasy Literature)提出了一套有趣的奇幻「3M要素」——奇幻文學必須具有「神話」(Myth)、「魔法」(Magic)與「中世紀主義」(Medievalism)三個要素。頭兩者較好解釋:奇幻文學因為時常牽扯到超自然力量,勢必具有某種魔法概念甚至明確的系統;而魔法的源頭則與該世界(不論虛構或現實)的神話有所關連——但中世紀主義是什麼意思呢?
中世紀主義原指對歐洲中世紀元素的熱愛,從而在建築、文學、音樂、藝術、哲學、學術和各種流行文化載體等領域進行創作、發展、體現的一種「信仰和實踐體系」;自十七世紀起,浪漫主義、哥德式複興、前拉斐爾派工藝美術運動都源自於這樣的精神。到了奇幻文學的領域,它特指創作者將其虛構的第二世界設計得與歐洲中世紀極為相似的習慣;從封建制度、王權體制,到流傳於中世紀時期的傳說生物與民間故事……這些內容、元素成為了許多奇幻文學的養分,有時候也直接成為了奇幻故事中的情節內容。
然而,對奇幻作品有較多接觸的閱聽者,可能很快就可以發現,將「中世紀主義」視為奇幻文學的必備要件,是相當有瑕疵的——畢竟,在「都市奇幻」(urban fantasy)這種低度奇幻下的子類都已經出現的當代,很明顯已經並非所有奇幻作品都像早期西方奇幻那樣,以歐洲中世紀社會作為奇幻世界的樣貌;在東方創作者同樣已經投入奇幻創作的新世紀裡,看到標榜中世紀主義的教育節目出現,或許的確讓人有點感覺他們還活在中世紀呢。

小結

奇幻作為一種類型文學,其下當然還有為數眾多的子類可以討論,例如灰鷹爵士前陣子在臉書奇幻社團中提到的「黑暗奇幻」(dark fantasy)與「絕暗奇幻」(Grimdark)就是我自己不曾接觸過的子類;這些部分就有待有興趣的讀者們自己去查詢討論——下一篇文章,讓我們來談談臺灣自己的奇幻理論建構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