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01|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台北小孩到鄉下 (二)

    民國60年代是台灣經濟起飛的關鍵時刻,十大建設中有六項是交通運輸建設,對台灣民眾的生活和產業有很重要的影響,當時自有小汽車普及率還不高的年代,往來各縣市之間主要還是火車和省客運。小三子一家去外婆家最常使用的交通工具就是普快「藍皮火車」,因為目的地是三等火車站,快車不停。因為父母都是外地來台北打工所組成的小家庭,在缺少親族之間的扶持下,每次的“移動”都需要謹慎考慮,但最常的情況還是超人媽媽一次帶足全部小孩出行,拿著大包小包的禮品、行李,帶著一群小孩坐公車到台北火車站,還要買票、招呼孩子們去月台,記得當時是有月台票,可以送親友到月台上,萬能的媽媽總是能一個人完成這許多事情,還可以在火車剛靠站時先丟東西佔座位......,因為台北到新竹這個距離是一群小孩很難從頭站到尾的。
    對小三子來說坐火車是開心的事情,一是火車平穩不會暈車(因為小三子坐汽車容易暈車,還可能伴隨著嘔吐,每次都是精疲力盡的,一點出遊的興致都沒了),可以盡情的看車外風景,二是火車每次停靠站時,都有人在月台賣零食和便當,想要的人就透過車窗購買,因為每站停留的時間很短,所以要買的就不要猶豫,也要自備零錢,避免來不及找零。也有遇過車上人不多時,小販還會進入車箱做生意,聽到鈴聲才趕快下車,車上車下都非常熱鬧。因為藍皮火車是要禮讓快車,常會被要求暫停等快車過,最有趣的就是快車通過的那一瞬間會有“咻”一聲響,接者車廂會因為氣流影響而晃動,這些對小孩子來說都是新奇有趣的事,也許大人們並不喜歡。
    雖然小三子的能幹媽媽總是能佔到位子給他們,但是最怕就是有人來“插花”,最常遇見的就是有婦人來和說:「囡仔,阮跤kha 痛thiànn」,然後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擠進座位,完全不等人反應,坐著就覺得這就是她的位子,愈擠愈過來,東西什麼的都拿出來放,逐漸蠶食鯨吞座位。也有一次,遇到婦人是替她的孩子找位子擠了進來,剛開始是瘦瘦的姊姊也就算了,小三子一覺睡醒,看到旁邊是一個睡著的胖哥哥,還會打呼.......真是無語,原來是婦人讓姊姊換弟弟坐。其實那個年代人們之間還是很互助,小三子的媽媽每次看到年長者或身體有殘缺的人,就會主動要大家坐的緊一些,挪空位給需要的人,所以啦!人生百態盡在眼中。
    基隆-新竹段鐵道竣工通車,是在清光緒19年(1893年)10月30日,據說最初車站不是要設在此處,是因為當地出了秀才,所以把車站移到此。小三子一家當時目的地的火車站還是日治時期修建的一層木造建築,非常優雅的矗立著,如今現代化的建築,則少了一點靈魂和在地感。火車站的前廣場有三棵大榕樹,許多人圍在樹下下棋,從出站開始母親就開始零零星星的在打招呼,從車站到外婆家之間還有一大段的路程要步行,這段路程其實並不好走。先是沿著沒有人行道的省道邊走約500公尺,塵土飛揚,穿過平交道後開始上坡是紅土路,與鐵路高差拉開,路上會看到零星的牛糞,也有紅磚廠,這段路偶爾會有裝甲車經過,所以路寬和路況都還可以。
    再走約500公尺,在看到第一戶農舍開始,轉彎就進入只能通行摩托車的碎石小路,至此開始放眼就都是稻田,每一季節的美都不一樣,碎石路一側有灌溉水渠,初始的寬度0.6公分左右,愈靠進外婆家就愈寬,到外婆家前已經是寬度已經有1.5~1.8米左右,放置了石板,成為生活中重要洗衣和社交的場所,也是小三子進入外婆家前的入口意象、夏季快樂的戲水處......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