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生存由你決定,野外求生互動秀
隨著對環保與環境保育的意識抬頭,很多台灣人開始會外出接近大自然,水中浮潛、登山攀岩、野外紮營,不管是單純的自我興趣或是休閒育樂,對於逐漸想要去了解台灣自然這件事情是值得讚許的,但今天如果不幸需要在自然中求生存,即便喜歡親近自然的你,有辦法可以在大自然中存活嗎?
由Netflix與英國荒野求生節目主持人貝爾吉羅斯,雙方合作的互動式節目《貝爾對抗荒野》要讓玩家跟隨貝爾在每個野外求生主題上做出不同的抉擇,並順利的帶領貝爾突破每次的荒野困境,也左右任務是否能夠完成。究竟是否有能力在荒野生存,就只能看你對大自然的知識含量了。
《貝爾對抗荒野》是什麼節目?
在台灣過去因為戒嚴之故,對於人民接觸山林與川水有著諸多限制,也導致雖然台灣有著眾多讓外國人稱羨的地貌與地形的多樣性,台灣人自己卻渾然不知,只有少數從事該項目有興趣的專業人士才熟知這些台灣地理,顯得有些可惜。
2019年行政院推動「向山、向海致敬」的政策,編列上億預算來改善登山、海域與多處不同地貌的基礎建設,來推廣台灣人認識台灣自然環境,其中很重要的一環就是納入高山部落原住民族對於自然地貌的觀點。不管是外省、本省人對山的想像,或是原住民的祖靈傳統智慧,對於荒野求生與了解都是加分的,而如今有更多管道讓我們可以更了解孤身在自然中如何求救與生存。
《貝爾對抗荒野》是一個滿有教育意義又有趣的互動式體驗,英國荒野求生節目主持人貝爾,在每一集都會有一個目標,有時候是到偏遠部落送醫療物資、或是解救脫逃的動物、或幫助隊友找到罕見的植物等,並展開一連串的冒險,除了面對自然地體的挑戰外,也會朝受野生動物或盜獵者的襲擊。
有別於單向的荒野求生節目,觀眾這次可以透過互動裝置,直接參與各種冒險的決定,和突破方法,譬如要冒險走過老舊的吊橋,還是繞路尋找平穩步道等,而各種決定有時會讓主持人輕鬆越過難關,但也有可能讓處境越來越危險的局面。
《貝爾對抗荒野》分析與延伸:
這個《貝爾對抗荒野》的系列,雖然網路評分褒貶不一,但也因為富有教育意義與野外求生知識,從2019年推出以後一直到2022年都有不斷的更新全新一季的節目關卡,讓觀眾可以繼續以趣味的遊戲方式獲取更多知識,和觀看大自然的奧秘,每次都有兩種分歧可以供觀眾選擇,並且有著不同的後果或處理方式。
其實這也不是Netflix平台第一次嘗試用自製節目和電影與觀眾互動,在評價很高的《黑鏡》系列中的特別篇《黑鏡:潘達斯奈基》就有這樣讓觀眾抉擇劇情與故事後續的情況發生。而對遊戲玩家來說這種模式,更是再常見不過的抉擇選項,從1983年的大型電玩作品《龍穴歷險記》中就已經採用這種讓玩家抉擇遊戲方向。
隨著電影的互動性革新與部分遊戲慢慢電影化,這種幾乎是透過選擇來體驗遊戲和故事的模式有了一個專有名詞叫做:Interactive film(互動式電影)。而再遊戲圈則有更簡單的用法簡稱這類的遊戲為:movie game(電影遊戲)或VCR等稱呼,過去常常以真人拍攝為噱頭,但近年因為CG動畫水準不斷提高,已經變成一個專門的遊戲類型,例如恐怖遊戲《黑相集》系列就是如此。
比起傳統的文字遊戲,大量的文字對話,VCR的確改由動畫或畫面詮釋有著不錯的吸引力,並且操作簡單,吸引著一些輕度遊戲玩家,和不同族群的人接觸遊戲。但它依舊有著要看完所有故事結局與支線,就得再從跑一遍故事的遊戲機制,這也讓許多玩家要想看到所有故事內容就得不斷重複多次劇情,容易造成視覺疲乏與煩躁,這也是如今VCR最難以克服的遊戲體驗。
《貝爾對抗荒野》值得一看嗎?
對於《貝爾對抗荒野》其實網路上正反評價各持一半,有一部分的人覺得他是作為遊戲或是教育都相當不錯的互動式電影,同時也能吸引觀眾不斷地跟隨自己的選擇繼續查看最後的結果。但對於一些人來說貝爾這種半冒險、半主持的風格不一定所有觀眾都愛,甚至許多人覺得這樣大大降低融入電影情節與遊戲體驗,很想叫貝爾閉嘴。
這也是我自己對《貝爾對抗荒野》這個系列雖然覺得有趣但是評價不高的主因,與其說是互動式影像電影,不如說它是一部野外求生版的《愛探險的朵拉》,只是將粉紅衣服的小蘿莉朵拉,換成了愛探險的大叔貝爾。甚至還沒有搗蛋鬼猴子,但完整體驗的確就有種,野外求生怎麼變得有點愚蠢的感覺?
雖然在節目進行會有出戲與朵拉感,而且有些故事的確讓人難以投入且剪輯感嚴重,例如2022年版的《Ranveer vs Wild with Bear Grylls》是要幫助印度演員尋找稀有的花朵,整個故事和人物設定都充滿違和感。但是我還是對於裡面教導野外求生的內容抱持正面評價,
畢竟你不知道哪時候會用到這些常識,看起來可笑或是想像不到的野外求生知識,可能會在某個時間點意外的救了你小命,讓你在嚴峻的自然中可以生存。並且《貝爾對抗荒野》還可以讓你看見選擇錯誤時會遭受的後果,讓參與選擇的觀眾加深印象,故挑個求生任務當作一場有趣的教育互動體驗,也算是不錯的一種育教消遣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