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8/12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釀影評|《非戀人絮語》:關係沒有公式,幸福不是答卷

床笫之間,一對男女在暗夜中對話,本以為是情人纏綿後的甜蜜,男人卻在此時向女人提了分手。「我看不見未來」,男人說。面對突如其來的分手宣言,女人只用「我們不在乎的事情都一樣」挽留了他。這是電影《非戀人絮語》的開場戲,在開頭就給了我們一種難以言語的魔幻感,言談中試探人心,不說開,卻一再碰觸著關係與情感間的軟肋。
接著畫面轉黑,時間跳到一年後的婚禮,那是二位女新人的大婚,捧花在眾人嘈嘈鬧鬧中落到男主角手中,但他卻顯得有些猶豫、遲疑,而這似乎也預示著兩人關係裡,總是有著那份矛盾與躊躇。當周遭親友都問著兩人「是否要結婚?」,他們總用「還在思考」的答而未答搪塞過去,即使在同居之後,甚至產下一子之後,都依然如是。
是心口不一,抑或自我欺瞞?彷彿這場戲都已經演到第二幕了,喊卡似乎有那麼些可惜,只好繼續搬演下去。只是 Happy Ending 故事結尾後,眾人都別過頭了,兩人終究得坦誠面對這段關係,不對的戲,硬演下去也沒意思,是吧?話雖如此,要說出那聲「再見」,又談何容易?
説起德國電影,你我腦中浮現的可能總是黯淡的沉重形象,但德國電影真要有趣起來也是一點不輸人,《非戀人絮語》便是這樣一部電影。而它不僅幽默,更用相當犀利的筆觸描繪社會底下期待的愛情。華語片名相當巧妙點明這部作品的旨意──「非」戀人絮語。要否定什麼,彷彿都先有個答案,無論那個答案是否為真。原文片名「NÖ」更是直接的「不」,既直白又簡單,但──是要向什麼說不呢?
步入三十多歲,明明覺得自己依然年輕,人生卻彷彿到了某個中繼點,擁有的尚且不多,但好像失去了冒險的能力。遙看停損的時機已經過去,要割捨什麼,要放棄什麼,都不再能如過往恣意。年輕時是瀟灑不羈,到了此時,放棄似乎代表著自己的某種失敗。因此,有太多人寧死守著連自己也不相信的表象,也不願從頭再來,出自對失去順遂的恐懼,於是得過且過,只因如此,才能顯得自己不那麼徒勞。
《非戀人絮語》便將人們心中這樣的矛盾意象描寫得淋漓盡致。全片由十四部短片組成,每部短片皆一鏡到底,一部結束便以「幾年/月後」的過場引至下一部。儘管彼此之間並不一定相連,它們卻都相映成趣,並且皆圍繞這對男女,聚焦於他們生活中發生的種種。本以為這樣的手法會帶來斷裂,卻意外帶給觀眾一種格外親近的「生活感」,似乎我們也和這對男女一起過生活,畢竟生活並不總是連貫。身為一個外人,我們也從他們身上清晰看見關係的危機,看見猶豫與惶恐,這些細節都在一部部短片中鋪展開來。
這十四個片段充分展現編劇對關係的細膩觀察,無論是產婦生產後發現醫院竟成戰場,但旁人卻無動於衷;還是手術中開腸破肚的病人突然清醒,用自身愛情經驗開導身為外科醫師的男主角;或是甫得子的男女在房裡的監聽器中,赫然聽見孩子逐漸長大的對話,明明還是哭鬧的嬰兒,一瞬間竟成了渴望獨立、排斥父母的青少年⋯⋯每部短片皆相當具有創意與哲思。然而諷刺的是,兩人都僅僅在陌生人面前得以誠實──男主角面對病人時才吐露心聲,女主角則是上演員課時,才學會面對自己的心魔。
看到這兒,我們才意會到,關係本該是讓人喘息的屋簷,怎麼反倒成為另一個必須粉墨登場的舞台?
當外在世界定義著三十世代人們的「標準」樣貌,抑或告訴我們應當擁有什麼、支配什麼才足以稱為「成功」與「美滿」時,本片宛如一記醒拳,每支短片也像一道道考驗愛情的關卡,讓我們看見這對男女明明擁有交往已久的愛人、擁有穩定的職業,也擁有自己的孩子,這些公式理應換得教人滿意的結果,但他們卻怎麼樣也稱不上幸福,稱不上快樂。
以十四部短片的篇幅講述故事,兄妹檔編劇迪特里希布格曼(Dietrich Brüggemann)及安娜布格曼(Anna Brüggemann)似乎鍾愛這樣的敘事形式,他們 2014 年的前作《少女的歧禱》(Station of Cross)同樣用十四段長鏡頭詰問信仰、批判威權,讓兩人在國際間一夕成名,更憑該片榮膺當屆柏林影展最佳劇本銀熊獎。七年後,這對才華洋溢的兄妹檔攜手回歸,儘管談論主題大相徑庭,敘事手法其實異曲同工,特別的是,這回除了哥哥迪特里希身兼編導,妹妹安娜除了編劇外,也在電影中擔綱女主角蒂娜(Dina)。
本片雖屬小品,技術面卻難以忽視。其中讓觀眾最有感的莫過於攝影。一鏡到底的形式,甚至有些短片全程皆為靜置鏡頭,不但考驗著演員功力,也依稀象徵著兩人關係的僵化,如被鏡框束縛著,兩人間的矛盾像螢幕保護程式裡處處碰壁的動圖,想掙脫,卻怎麼樣也撞不開邊界。
導演的場面調度,在御用攝影師亞歷山大賽斯(Alexander Sass)的呈現下更顯流暢且令人驚艷,搭配美術指導柯希瑪瓦倫澤(Cosima Vellenzer)藉由畫面色調和布景陳設,改變短片基調與劇情張力,表面難以察覺,實則情緒被隱約牽動,也詼諧地──甚至可說睿智地──刻劃關係與日常中的荒誕。此處的荒誕又緊扣真實,偶出現帶有靈光的對白與劇情設計,埋藏著隱喻與諷喻(如其中一則短片中的社會階級實驗,非常有意思),使觀眾沉浸其中,帶來別具新意的觀影體驗。
「我總覺得有一群隱形人在房間裡盯著我們,期待我們做些什麼。」──片中一席話道盡現代人對關係的僵化定義,本末倒置地循著公式漂亮答卷,只欲滿足外人期待,而非關係中另一人的真實感受。
幸福了,然後呢?更何況連自己是否真的幸福,都難以理直氣壯。《非戀人絮語》如演示,像善誘,讓我們打開內心深處那道藏於背後的心門,走進黑暗,直面恐懼,探問自己究竟想要什麼,不為標準,也不再為別人。
全文劇照:ifilm 傳影互動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釀電影,啜一口電影的美好。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