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8/16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當代藝術館「無題」

我很喜歡逛美術館。尤其是當代或是現代藝術館。
通常人們對這些美術館的觀後感都是: 「我看不懂裡面的作品」、「哎呀~我可真是沒有藝術細胞呀」、「裡面全是看不懂的東西」… 但不懂又如何呢?
我還記得第一次進到巴黎的龐畢度藝術中心,內心有些惶恐,不似奧塞美術館,裡頭搜羅的作品和畫家都是為人熟知的,還可讚嘆道:「啊這個在藝術課本上看過!」,不過,龐畢度藝術中心裡,當時我認識的作品只有杜象的馬桶(正式名稱是噴泉),甚至不知道他為什麼可以如此出名。
Marcel Duchamp(1887, France – 1968, France)Fontaine
Marcel Duchamp (1887, France – 1968, France) Fontaine
懷著惴惴不安的心踏入龐畢度,搭乘手扶梯從透明帷幕俯瞰巴黎,還能遠眺巴黎鐵塔。從最頂樓開始逛起,走過一個又一個展區…
我發現很多作品都是「無題」,或是將畫布塗成藍色,題目就稱之為「藍色」,心裡想著:「可真是敷衍呢,這些藝術家…」雖然如此,但我很快就明白這樣的好處,觀者可以自由地覺得這塊畫布像什麼,進而和自己的內心產生共鳴,不需要侷限於畫家的思想或附加上去的價值,你覺得畫布像什麼就是什麼!頓時,覺得當代藝術館和自身的共鳴倍增,因為它可以是反思愛情關係、人與環境、當代社會,這些都離我們比較近,舉例來說,和梵谷的畫作相比(我非常非常喜愛他的作品),雖然我們「看懂」他畫的星夜、咖啡館…但是和我們之間的共鳴較少,因為那是他眼中的世界;而當代藝術家的世界與我們的背景可能較為相仿,情感連結也會深一些。
帶著這一份小發現,我繼續的逛著龐畢度,當代藝術的媒材眾多,不單單是平面的油畫,有豐富的媒材可以表現:光碟片、卡帶膠卷、壓克力板、枯葉、多媒體表現手法…除了視覺之外,這樣的藝術多了聲音還有真實的光影,令人感受更立體,且在靜謐的美術館中,當你認真地注視及感受一樣藝術品時,會有種只為你綻放,只為你而存在的唯一感。
你覺得這一串燈泡代表什麼呢?
另外,在當代藝術館中,除卻非常之有名的作品之外,你會察覺到,很少人會一窩蜂地停在某一個作品前面,而是每個人都駐足在自己有共鳴的藝術品前,靜靜的看著、品味著,有時會左右來回審視,發出會心的一笑,站在後頭觀察的我,就不禁地思考,他與這幅畫擁有的相似回憶、又或者其實畫家想的是觀者的事情完全不同,卻她們有一樣的心境…真的很有趣。
和畫作同色系的女子
當代藝術的多元性還有豐富性讓我覺得很舒心,因為我可以在同一個議題看到不同的表現,同一個藝術館有不同的訴求還有聲音,這一切都讓我覺得當代藝術館中儼然就是一個小世界。藝術家將外頭的繁雜紛擾濃縮成一個作品,讓更多人去欣賞、反思、討論…
進到當代藝術館,我最喜歡問自己幾個問題。 「為什麼畫家要畫這個?」「我會聯想到什麼呢?」 有時候我會聯想到有趣的故事或是試著從畫作裡面找出一些蛛絲馬跡,有時候真的是對藝術家的作品無感或無解,有的時候可以把他們跟音樂作品或是文學作品做連結…結果逛完一趟當代藝術館,腦子運作的非常熱呢。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