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母親的自我修復之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我成長的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小鎮唯一的錄影帶出租店,生意很好,三、四層的木架,像長城一樣連接三面牆,排滿錄影帶。
當時是台灣八點檔的天下,媽媽帶領我們在晚飯後追劇,有時連續看四、五集,擔心播放機太熱會爆炸,乾脆擰開螺絲,移除蓋子散熱。
情節緊湊時,媽媽會打電話追問下一集,有人來還了,就趕去店裡拿回來。後來,等待的日子太難過,我們就同時看兩、三部。
我很喜歡去店裡看錄影帶上的白色貼條,看劇名學認字、猜劇情。逛了一圈,回到媽媽身邊,希望她的眼光停留在我期待的地方。如果時間允許,媽媽會請店家幫忙倒帶,一邊閒聊,一邊看老闆娘用透明膠帶修復斷掉的磁帶。
L形櫃台鋪了白色的滑面壓克力板,有點涼意,我趴著看媽媽付錢,很乾脆,像不是花她的錢。乾癟的皮包夾在腋窩下,她從來不買皮包,只用金飾店的贈品,裡面裝的是早上割膠分的工資。她喜歡自誇:看戲可以學認字,受不了三姑六婆東家長西家短。
媽媽也會看書,幾乎都是言情小說,50歲出頭學會智能手機,就在網上看起小說。我告誡要保護眼睛,久了忍不住質問,鼓勵培養健康愛好,被她嗤之以鼻。有時候氣不過,只能不發聲,回予低氣壓。
近來,我感知這樣的相處模式大概快終結了,尤其在上周夢見父親死掉,我越清楚生命正踏入另一個階段,彷彿生命之河的渡橋正緩緩落下。在兩邊的橋合而為一座以前,我將會繼續遇到不同的人事物,他/它們應該會訴說同一個主題:謙卑才能感同身受,與父母和好,才配親近神。
比如我今天讀〈沒有媽媽的超市〉,在作者的追憶裡,無預警的潰堤,眼淚像從心靈深處升起,漫延眼眶。淚水仍然不足滿盈到可以流下,只是媽媽平日的言行舉止,清晰浮現:她一直憂慮暴露自己的不足,所以善於察言觀色(也如此教導我們),不安全感使她拒絕獨自面對陌生環境,緊緊握住家人,小心翼翼,同時用高傲或不屑,先發制人。
媽媽嘗試用追看錄影帶和言情小說,憑自身勞力增廣見識,淡忘出嫁前財務和人身的不自由,以及被迫輟學的遺憾。如今使用智能手機,只是轉換媒介,本質仍是在學習文字,對她而言,二者都是自我修復之路。
此刻的她還在努力,而我已在〈沒有媽媽的超市〉預見了一遍我們的相處關係,準備朝她走去,與她一起完成自我修復。在生命之河的渡橋落下以前,希望我們都不留遺憾。
avatar-img
1會員
1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sojourners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生理期前後容易陷入昏睡,是踏入中年以來的明顯特徵。從無預兆的度龜醒來,恍如隔世,有時候就自嘲一下:「等更年期就痊癒了。」 窗外雨漸漸變大,滴在屋簷、柏油路,流入溝渠裡。喝一口不太好喝的咖啡,回想與父母的相處,終於走到了這一步:心靜無波。
在部落格很流行的年代,我也很勤勞的寫過。會勤勞是因為當時是一個學生,又有點社恐,有點人際怠惰,躲在螢幕後面比較沒有壓力。開始工作後,寫得越來越少,後來就不寫了。沒有時間是原因,懶惰也是原因。
神恢復諸天與地的功能,還添加祝福:菜蔬有籽、果樹有核,可以繁增、至終成熟。各樣活物,各從其類,惟有人有神的形象和樣式。本來用塵土捏造,人可以是圓是扁是何形狀,但按神的形象和樣式,就是為了做成一個可以複印的模子,接受從神而來的生命之氣,成為活的魂。 如果吃了必定死,為何還要留存?
2018年,讀完佐佐木典士《我決定簡單地生活》後,決定開始斷捨離。 難以割捨的從來不是物品,而是情感回憶。諸如此類老話,早已心知肚明,只是現實從未有行動的必要。直到2018年邁入不惑之年前夕,頂著房貸壓力,決意遠離熟悉圈,換個地方工作,降薪五分一,契機也一夕生成。
生理期前後容易陷入昏睡,是踏入中年以來的明顯特徵。從無預兆的度龜醒來,恍如隔世,有時候就自嘲一下:「等更年期就痊癒了。」 窗外雨漸漸變大,滴在屋簷、柏油路,流入溝渠裡。喝一口不太好喝的咖啡,回想與父母的相處,終於走到了這一步:心靜無波。
在部落格很流行的年代,我也很勤勞的寫過。會勤勞是因為當時是一個學生,又有點社恐,有點人際怠惰,躲在螢幕後面比較沒有壓力。開始工作後,寫得越來越少,後來就不寫了。沒有時間是原因,懶惰也是原因。
神恢復諸天與地的功能,還添加祝福:菜蔬有籽、果樹有核,可以繁增、至終成熟。各樣活物,各從其類,惟有人有神的形象和樣式。本來用塵土捏造,人可以是圓是扁是何形狀,但按神的形象和樣式,就是為了做成一個可以複印的模子,接受從神而來的生命之氣,成為活的魂。 如果吃了必定死,為何還要留存?
2018年,讀完佐佐木典士《我決定簡單地生活》後,決定開始斷捨離。 難以割捨的從來不是物品,而是情感回憶。諸如此類老話,早已心知肚明,只是現實從未有行動的必要。直到2018年邁入不惑之年前夕,頂著房貸壓力,決意遠離熟悉圈,換個地方工作,降薪五分一,契機也一夕生成。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自那以後,我時常去看望老媽媽。每次去,她依然守著那堆兒子的衣物,仿佛時間從未流逝。   有一次,我帶著一些食物去看她。她看到我,眼中閃過一絲驚喜,可隨即又黯淡下去,似乎在想:這不是我的兒子。(此時老媽媽心裡一陣酸澀,她多渴望走進門的是自己朝思暮想的兒子啊,她在心裡默默歎氣,那股失落感如潮水般
Thumbnail
「放手」從來不容易,放下憎恨、放下恐懼(對女兒生活的過度掌控)、放下不捨.....是人們一輩子都在學習卻未必學會的生活課題。—我的母親手記
Thumbnail
這樣的一個女人,忘記了童年和少女時代的夢想。隨著孩子的成長,她逐漸失去了自己,成了單純的「媽媽」。
Thumbnail
結束通話後往事如電影般一幕幕湧上眼前,從注意到媽媽每天眼眶泛紅的那時刻,再到拚命讀書希望能夠拿到獎學金的學生時代,以及菜市場要爛菜為了節省伙食費的過往,一切似乎都還歷歷在目,彷彿昨日;在那段時間裡母女倆相依為命,為彼此加油打氣互相扶持撐的過來,日子過得辛苦但也都過去了,現在想起來還是非常慶幸,雖然艱
Thumbnail
書中記載了作者母親過世後,她對母愛的衝突和體悟。這也許是一本療傷的書,如果我能早一點閱讀到<沒有媽媽的超市>,或許我可以感到不那麼孤單,因為有一位作者,用溫暖的文字描繪出了一位我熟悉的亞洲母親,和作為一位亞洲母親的孩子成長中的壓抑,更重要的是「沒有媽媽」之後,怎麼重建了自己。
Thumbnail
當時,母親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而離開公司、變成自營商的父親,則是將家改裝成辦公室,並且將電視搬到主臥房。而只有半天課的週三下午,因為我是三、四年級的中年級生,便只有我和父親在家。那日下午,透過觀看電視學習日文的父親,忽然用力地將我壓制在床上,並且不顧我的奮力掙扎地咬了我的左邊胸口。
前陣子整理東西,翻到一張幾年前隨筆記下當時的心情,看筆跡,大概是以相對平靜的心態在敘述著那時發生的不愉快,因為與媽媽的摩擦而產生的不愉快。
Thumbnail
東京隅田川畔,寡居的福江經營著丈夫留下的足袋小店,這裡為街坊鄰里敞開,也歡迎在外的親人隨時歸來。當關係緊張的兒子孫女不約而同回到老家,在這個夏天祖孫三代難得相聚一個屋簷下,試圖在渾沌的生活中重新認識彼此,努力找到迎向明天的勇氣。
Thumbnail
即使心如刀割,也要露出燦爛的笑容,告訴人們,我過得很好。 一直認為這輩子得不到母親理解的我,卻在無意間發現這個事實。我拿著母親的借書證前往國立資訊圖書館借書,我總是特別嚮往這種萬賴俱寂的場所,安靜到只聽見自己微弱的心跳聲。當我將借書證插進機器裡時,無意間發現母親的借閱紀錄,就像冥冥之中自有安排一樣
大家都知道,長者要的不是財富,也不是物質上的饋贈,其實他們要的很簡單,就是陪伴。一起追劇、聽podcast、然後再一起討論心得,或許大家會想,追劇、聽podcast,不是獨自一個人就可以做的事?幹嘛需要人家陪,那你就是不懂人心,重點就是後面那個討論心得的部分了。 子女與長者之間,常因為年代不同,生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自那以後,我時常去看望老媽媽。每次去,她依然守著那堆兒子的衣物,仿佛時間從未流逝。   有一次,我帶著一些食物去看她。她看到我,眼中閃過一絲驚喜,可隨即又黯淡下去,似乎在想:這不是我的兒子。(此時老媽媽心裡一陣酸澀,她多渴望走進門的是自己朝思暮想的兒子啊,她在心裡默默歎氣,那股失落感如潮水般
Thumbnail
「放手」從來不容易,放下憎恨、放下恐懼(對女兒生活的過度掌控)、放下不捨.....是人們一輩子都在學習卻未必學會的生活課題。—我的母親手記
Thumbnail
這樣的一個女人,忘記了童年和少女時代的夢想。隨著孩子的成長,她逐漸失去了自己,成了單純的「媽媽」。
Thumbnail
結束通話後往事如電影般一幕幕湧上眼前,從注意到媽媽每天眼眶泛紅的那時刻,再到拚命讀書希望能夠拿到獎學金的學生時代,以及菜市場要爛菜為了節省伙食費的過往,一切似乎都還歷歷在目,彷彿昨日;在那段時間裡母女倆相依為命,為彼此加油打氣互相扶持撐的過來,日子過得辛苦但也都過去了,現在想起來還是非常慶幸,雖然艱
Thumbnail
書中記載了作者母親過世後,她對母愛的衝突和體悟。這也許是一本療傷的書,如果我能早一點閱讀到<沒有媽媽的超市>,或許我可以感到不那麼孤單,因為有一位作者,用溫暖的文字描繪出了一位我熟悉的亞洲母親,和作為一位亞洲母親的孩子成長中的壓抑,更重要的是「沒有媽媽」之後,怎麼重建了自己。
Thumbnail
當時,母親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而離開公司、變成自營商的父親,則是將家改裝成辦公室,並且將電視搬到主臥房。而只有半天課的週三下午,因為我是三、四年級的中年級生,便只有我和父親在家。那日下午,透過觀看電視學習日文的父親,忽然用力地將我壓制在床上,並且不顧我的奮力掙扎地咬了我的左邊胸口。
前陣子整理東西,翻到一張幾年前隨筆記下當時的心情,看筆跡,大概是以相對平靜的心態在敘述著那時發生的不愉快,因為與媽媽的摩擦而產生的不愉快。
Thumbnail
東京隅田川畔,寡居的福江經營著丈夫留下的足袋小店,這裡為街坊鄰里敞開,也歡迎在外的親人隨時歸來。當關係緊張的兒子孫女不約而同回到老家,在這個夏天祖孫三代難得相聚一個屋簷下,試圖在渾沌的生活中重新認識彼此,努力找到迎向明天的勇氣。
Thumbnail
即使心如刀割,也要露出燦爛的笑容,告訴人們,我過得很好。 一直認為這輩子得不到母親理解的我,卻在無意間發現這個事實。我拿著母親的借書證前往國立資訊圖書館借書,我總是特別嚮往這種萬賴俱寂的場所,安靜到只聽見自己微弱的心跳聲。當我將借書證插進機器裡時,無意間發現母親的借閱紀錄,就像冥冥之中自有安排一樣
大家都知道,長者要的不是財富,也不是物質上的饋贈,其實他們要的很簡單,就是陪伴。一起追劇、聽podcast、然後再一起討論心得,或許大家會想,追劇、聽podcast,不是獨自一個人就可以做的事?幹嘛需要人家陪,那你就是不懂人心,重點就是後面那個討論心得的部分了。 子女與長者之間,常因為年代不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