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闆和老闆娘很好客,熱情又親切的告訴我們雜貨店的故事
午後的街道充斥著烈日的熾熱,陽光打在紅磚鋪成的道上,閃著陳舊的赤色光芒。
「老闆娘,我要寄包裹!」住在隔壁巷子的大嬸將摩托車停在紅磚砌成的騎樓底下,笑著拭去眼角的汗珠,穩穩的將沉甸甸的包裹擱在案上的同時,心中的大石子彷彿也卸了下來。
「最近有進貨一箱雞蛋,你看要幾顆!」老闆娘一邊為包裹貼上編碼,一邊招呼老朋友。陽光灑在她笑盈盈的臉上,濃烈的熱情在那雙瞳孔中閃閃發亮。
這間歷經四代人的老柑仔店位於大里市場中一條隱密的巷子裏,至今仍兼任郵務代辦所。店裡販售的商品不但傳統,牆上更掛著日治時期的獎狀。我們彷彿坐上了時光機,隨著老闆和老闆娘的一字一句穿梭到古早時期那個雜貨店興盛的時代,親「耳」見證那些單純而美好的年華!
阿公時代ㄟ大風大浪
中間那張獎狀是日治時期雜貨店得到的酒品拍賣優良獎,照片中是老闆的阿公
這家店最早是楊先生的阿祖在清朝時期創立的,後來日治時期由他的阿公接手,店名「楊長發」就是阿公的名字!
當時大里一帶的居民大多是來開山闢土的。因此,雜貨店兼任五金行,販賣了開山刀、鋤頭等開墾用具!
這間店更是少數有「鹽牌」的雜貨店。當時,向公賣局申請賣鹽非常麻煩,因此獲得許可的店家不多,大突寮、瓦窯一帶的居民都要來這裡買鹽,店裡的鹽甚至會用牛車載到彰化賣呢!
「那時候生意很好,店裡還有請夥計和長工!」但好景不長,民國38年政府發行新台幣,「四萬元換一塊」的政策讓楊家陷入經濟危機。
「我們做的是鹽菸酒這些專賣的生意,跟政府做買賣。」楊先生無奈的說:「所以啊我們屯的都是現金,沒投資什麼土地、房產,幣制改革下成了最大的受害者!」
這是我們第一次從店家口中聽到政府政策對於商店的影響,除了感嘆時代下的無奈,更理解了早期社會為生活而打拼的不容易。
父親時代的一波三折
直到楊先生的父親接手店面,生意仍沒有起色,母親被迫以養豬為家庭副業勉強貼補家用。
民國48年,八七水災重創中南部,除了造成大里溪改道,更淹沒了許多居民的農田。很多人一夕之間失去土地、財產,就丟下一屁股債搬走,其中許多跟雜貨店賒的帳也就不了了之。
「當時讓他們賒帳是因為務農一年才收成一次,等農民收成有收入之後再來店裡一次還清……沒想到,哎!」楊先生回想起當時的情況:「我媽還叫我挨家挨戶的去討債!」
這些現實的殘酷經歷讓楊先生毅然決定離開大里,到嘉義的藥廠工作。父親晚年,商店也面臨了欠款和便利商店競爭等問題,算命後改店名為「楊勝昌」,「昌」字則有「日日見財」的含義。
而雜貨店的命運似乎也漸漸好轉。無論是推行家庭代工的「客廳即工廠」運動,還是李登輝時期鼓勵婦女走入職場,人民經濟能力的提升和附近新成立的工廠都讓老店漸漸起死回生!
老店近年轉變與家庭革命?!
楊太太拿出以前曬小魚干用的「柑仔」,她說雜貨店的台語稱呼「柑仔店」就是這樣來的
楊太太正在工廠崛起的時候接下店面,附近工廠的女工下班就會來店裏買些食物回家。「這附近都是農田啦!中午農人也要吃飯,來街上買蚵爹、肉圓的時候路過就會進來買些飲料。」。楊太太笑著跟我們說起當年的故事。另外,老店從古早時期至今都是郵政代辦所呢!
由於親眼見證父母共同顧店而導致的經濟危機,楊先生初中畢業就到藥廠當學徒,後來更跑到嘉義工作。楊太太於是一個人擔下顧店和養育六個小孩的工作,「很累啊!小孩都沒有在管啦!」楊太太笑著說。
「後來我接到老師的電話,說小孩都沒教好!」一旁的楊先生急忙接話:「她(楊太太)也跟我說如果我不回去,小孩變壞她就不管了!」楊先生也來不及辭職,當晚就匆匆趕回大里。
「我有兩個兄弟但都在外工作,」父親跟他說;「誰都可以走,但你一定要留下來!」
這間店不但是四代人生活的見證,更承載了家人之間最樸實的情感。
「頭家,我欲寄信!」門口又傳來熟悉的叫喊聲。楊太太快步迎上前去,臉上掛著的仍是親切的招牌笑容。楊先生看見太太忙活兒,於是起身到隔壁倉庫整理物品,他將前幾天剛進的舒跑一箱箱搬下貨架,汗水一點一滴從額間滑落。
或許,就是這樣的一家人才能開這樣一家有溫度的店,不須多餘的言語,但每個人心中早有了默契。
黃昏的斜陽竄入洋樓下,映照著夫婦倆辛勤工作的身影。時光彷彿凍結在這一瞬間,所有感動都縮成了一座紅磚洋樓。謝謝大里,更謝謝楊勝昌商店,用滿滿的人情和動人的故事,砌一座永恆的老店!
店家小檔案:
這間歷經四代人的老柑仔店位於台中大里市場中,至今仍兼任郵務代辦所。日治時期,借用老闆阿公的名字取作楊長發商店,後來因一些曲折改名成楊勝昌商店。從清朝時期老闆的阿祖創店至今,老雜貨店即使經歷了時代下的風風雨雨仍屹立不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