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私信問清靜的觀念或方法。
清靜跟一般水晶關聯不大,但在原初水晶,是其本質。
與清靜有關的概念,最早的時候是看道德經時有看到「靜」的概念,比如「至虛極,守靜篤」,後期我在圓覺經上有看到「清靜」的概念,此經完整述說了清靜及其修行修持方法。
直至更後期,消磁水晶過程,感受到水晶實際的變化,如同把「萬物皆有佛性」或「萬物本自清淨」的淨化還原過程忠實的呈現在我感知裡,讓我在實際物體上觀察到了「清淨」這個現象的真實性。
如果想完整理解清靜的修持方法,我覺得可以看看「圓覺經」。也可看看「當下的力量」這本書的方法,雖然沒有提到清靜,但也是相關的實踐方法之一,會比佛經更好懂一些。
如果從個人的理解實踐體驗來說,我認為要理解或實踐「清靜」,首先能認識或理解一個世界觀會有幫助。
從道家的「道生萬物」,「道不可知,不可言,不可說」,「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到佛家的「萬法唯心」,「真如本性」,「色即是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可以發現其中的相似性,結合能量探索實踐,我產生了一個世界觀。
此世界觀告訴我,世界本體是清靜無染,不可知不可言不可思,無形無相,非有非無,難以理解,難以言說的。道家稱其為「道」,佛家稱之為「心」。
此本體一切具足圓滿,無生無滅,也具足一切功能,由於功能具足,自然運轉,幻生出了一切法,一切存在,一切眾生,一切生滅。
這些幻化表面是有生滅,而一切背後的「心」,是不生不滅,佛教稱其為「佛性」。此「心」隨著表面生滅變化,漸漸忘了本來清淨無染的面目,如同鏡子一般,隨著自己幻化的幻影,映照出更多的幻影,隨著「心」的功能,繼續造境,而成「輪迴」「因果」「業力」。譬如把無數的鏡子放在一起,我們將看不到鏡子,只看到反射中的反射,形成無數凌亂破碎的形象與空間。
隨著生滅流轉,心也產生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也有了「我執」,「法執」等抽象的「幻生」。從此「心」以為自己就是「我」,就被困在自己產生的幻影裡,受各種「苦」。
對我而言,理解了這個世界觀,就明白所有修行法的根源,就是「清淨」,用各種方法讓「心」裡雜亂糾纏無數輪迴的能量雜訊,漸漸清淨和諧,使「心」能夠意識到自己及一切的本貌,從而即地解脫出來,才發現自己原來即沒出生,也沒死亡,一切皆幻,唯心本真,即是「如來」。
上面說了我目前的世界觀,因為不是修行相關的文章,下面不談實際修行的方法,只說一些使用原初水晶保持清淨的觀點。
我常說使用原初水晶最好可以不要浮想聯翩。
怎樣才算清淨不浮想聯翩呢?並不是腦袋真的什麼都不想。首先嚴格來說,信水晶與不信水晶,這兩種信念已經就是浮想聯翩,真實的東西並不需要你去相信,就已經存在,比如太陽存在,你從不需要去想信或不信,因此信或不信都是對真相的干擾。因此保持各種信念使用原初水晶都是浮想聯翩。
「我只是喜歡水晶。」
「我只要買原礦。」
「我需要水晶能量。」
「我不需要水晶能量。」
「水晶是真的有能量。」
「水晶就只是礦石。」
「水晶有能量但只能輔助。」
「水晶有能量而且效果奇大。」
正面的信念,負面的信念都是浮想聯翩,凡有皆失。
除了信念,使用水晶後,我們會有思緒,不要浮想聯翩指的並不是說不想東西,而是不要自我衍生,如果使用水晶了沒變化,第一念可能是:「沒有變化——」,第二念可能是:「沒有效果——」。不要有第二念,第一念後面就是安靜,沒有延伸,沒有結論,或是不執著自己的第二念,甚至第一念。
其實思緒,悟性高有心修行的人,可以通過水晶激發的浮想聯翩看到自己內心深處的妄念執著是什麼,或自己在害怕什麼,看到了放下了,心就日漸清淨,身體磁場就會逐漸昇頻,這也是水晶對人的另一層次的幫助,有少部分用水晶的人有注意到這個層次。
如何才能不浮想聯翩呢?
我的觀察是要培養自己的直心。是就是,不是就不是,直接面對,願意接受真實的心,就是直心。
沒有直心,縱使水晶有效果,會看不到,縱使沒效果,會騙自己。因為在他自己與真相之間,已經隔了很多信念想法,就不能直接看到真相,而產生很多很多與事實相違背的想法。直心就是對人對己求真的心,心越真,與原初水晶越能共鳴。
前面說的是使用水晶與效果的部分,接著說一說能量感受的部分。有不少人用原初水晶會看到各色光,看到能量,或有一些奇異的感知感受,可能甚至會有感知到訊息。這部分算浮想聯翩嗎?
能量感受很多都是真實的,但不要接續的替祂構思,也不要執著就好。有能量感受是一回事,能明白能量感受是什麼事,又是另一回事,不管是真是假,平靜以待就好,以我的經驗,自身能量清靜到什麼程度,就能即知什麼程度的能量訊息,因此只要保持感受就好。
所以說,清靜並不是什麼都不想,也不是對水晶的能量置之不理,也不是把我們被水晶激發的反應當作沒有,而是不執著,不接續故事,有了就體驗,體驗到就接受,接受後就直心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