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雜談(29)清靜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有私信問清靜的觀念或方法。
清靜跟一般水晶關聯不大,但在原初水晶,是其本質。
與清靜有關的概念,最早的時候是看道德經時有看到「靜」的概念,比如「至虛極,守靜篤」,後期我在圓覺經上有看到「清靜」的概念,此經完整述說了清靜及其修行修持方法。
直至更後期,消磁水晶過程,感受到水晶實際的變化,如同把「萬物皆有佛性」或「萬物本自清淨」的淨化還原過程忠實的呈現在我感知裡,讓我在實際物體上觀察到了「清淨」這個現象的真實性。
如果想完整理解清靜的修持方法,我覺得可以看看「圓覺經」。也可看看「當下的力量」這本書的方法,雖然沒有提到清靜,但也是相關的實踐方法之一,會比佛經更好懂一些。
如果從個人的理解實踐體驗來說,我認為要理解或實踐「清靜」,首先能認識或理解一個世界觀會有幫助。
從道家的「道生萬物」,「道不可知,不可言,不可說」,「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到佛家的「萬法唯心」,「真如本性」,「色即是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可以發現其中的相似性,結合能量探索實踐,我產生了一個世界觀。
此世界觀告訴我,世界本體是清靜無染,不可知不可言不可思,無形無相,非有非無,難以理解,難以言說的。道家稱其為「道」,佛家稱之為「心」。
此本體一切具足圓滿,無生無滅,也具足一切功能,由於功能具足,自然運轉,幻生出了一切法,一切存在,一切眾生,一切生滅。
這些幻化表面是有生滅,而一切背後的「心」,是不生不滅,佛教稱其為「佛性」。此「心」隨著表面生滅變化,漸漸忘了本來清淨無染的面目,如同鏡子一般,隨著自己幻化的幻影,映照出更多的幻影,隨著「心」的功能,繼續造境,而成「輪迴」「因果」「業力」。譬如把無數的鏡子放在一起,我們將看不到鏡子,只看到反射中的反射,形成無數凌亂破碎的形象與空間。
隨著生滅流轉,心也產生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也有了「我執」,「法執」等抽象的「幻生」。從此「心」以為自己就是「我」,就被困在自己產生的幻影裡,受各種「苦」。
對我而言,理解了這個世界觀,就明白所有修行法的根源,就是「清淨」,用各種方法讓「心」裡雜亂糾纏無數輪迴的能量雜訊,漸漸清淨和諧,使「心」能夠意識到自己及一切的本貌,從而即地解脫出來,才發現自己原來即沒出生,也沒死亡,一切皆幻,唯心本真,即是「如來」。
上面說了我目前的世界觀,因為不是修行相關的文章,下面不談實際修行的方法,只說一些使用原初水晶保持清淨的觀點。
我常說使用原初水晶最好可以不要浮想聯翩。
怎樣才算清淨不浮想聯翩呢?並不是腦袋真的什麼都不想。首先嚴格來說,信水晶與不信水晶,這兩種信念已經就是浮想聯翩,真實的東西並不需要你去相信,就已經存在,比如太陽存在,你從不需要去想信或不信,因此信或不信都是對真相的干擾。因此保持各種信念使用原初水晶都是浮想聯翩。
「我只是喜歡水晶。」
「我只要買原礦。」
「我需要水晶能量。」
「我不需要水晶能量。」
「水晶是真的有能量。」
「水晶就只是礦石。」
「水晶有能量但只能輔助。」
「水晶有能量而且效果奇大。」
正面的信念,負面的信念都是浮想聯翩,凡有皆失。
除了信念,使用水晶後,我們會有思緒,不要浮想聯翩指的並不是說不想東西,而是不要自我衍生,如果使用水晶了沒變化,第一念可能是:「沒有變化——」,第二念可能是:「沒有效果——」。不要有第二念,第一念後面就是安靜,沒有延伸,沒有結論,或是不執著自己的第二念,甚至第一念。
其實思緒,悟性高有心修行的人,可以通過水晶激發的浮想聯翩看到自己內心深處的妄念執著是什麼,或自己在害怕什麼,看到了放下了,心就日漸清淨,身體磁場就會逐漸昇頻,這也是水晶對人的另一層次的幫助,有少部分用水晶的人有注意到這個層次。
如何才能不浮想聯翩呢?
我的觀察是要培養自己的直心。是就是,不是就不是,直接面對,願意接受真實的心,就是直心。
沒有直心,縱使水晶有效果,會看不到,縱使沒效果,會騙自己。因為在他自己與真相之間,已經隔了很多信念想法,就不能直接看到真相,而產生很多很多與事實相違背的想法。直心就是對人對己求真的心,心越真,與原初水晶越能共鳴。
前面說的是使用水晶與效果的部分,接著說一說能量感受的部分。有不少人用原初水晶會看到各色光,看到能量,或有一些奇異的感知感受,可能甚至會有感知到訊息。這部分算浮想聯翩嗎?
能量感受很多都是真實的,但不要接續的替祂構思,也不要執著就好。有能量感受是一回事,能明白能量感受是什麼事,又是另一回事,不管是真是假,平靜以待就好,以我的經驗,自身能量清靜到什麼程度,就能即知什麼程度的能量訊息,因此只要保持感受就好。
所以說,清靜並不是什麼都不想,也不是對水晶的能量置之不理,也不是把我們被水晶激發的反應當作沒有,而是不執著,不接續故事,有了就體驗,體驗到就接受,接受後就直心對待。
avatar-img
88會員
132內容數
關於原初水晶,以及使用原初水晶後的種種延伸議題的想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原初方格子 的其他內容
「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貴人,十養生。」 最為人所知的是前五項,再寫文章前做了簡單搜尋,我也才知道後面還有接續,但從六項開始,各有不同,但我看過之後,還是覺得以上面的最合命運的道理。我寫水晶文案,較少往發財致富或順利的方向去展開,多數集中在身體運行的能量變化,
雖已數次簡化關於原初的文章,也寫下消磁問答集,初次接觸原初的朋友,還是會有疑惑。在這裡把大家接觸原初不同階段的問題,濃縮成六題,希望可讓大家更簡單的認識我們。
之前在社團裡有分享了一般激光白水晶的法印,後來並沒有聽到大家說有效的回饋,實際上那個法印是我們鑑定師最愛使用的治療方法,幾乎天天會用,效果當然也非常好。 上圖就是大家使用激光白水晶法印,可以點按灌入能量的節點。當然實際上人體可以用來療癒的節點還有更多,但大致上這些也足夠讓身體能量有所改善。
本篇介紹關於原初水晶的專屬消磁方式,另外還介紹消磁水晶與充能水晶的差別,提出了水晶能量總量,水晶能量輸出率,以及水晶能量效率三個用來評估水晶狀態的概念。
曬太陽是很好的消磁水晶的方法,除了消磁也能充能。 我之前做實驗曬原初水晶時間很短,因此得到的結論是曬不曬沒差,消磁已經有消磁卡,曬太陽充能的量也不多。目前需要修正這個看法。 以上是目前原初水晶曬太陽的一些新發現,分享給大家。建議先結合消磁卡跟太陽,再單獨曬太陽充能就會有很好的效果。
從水晶的「清靜」能量,去跟「行善」「積德」做比較,並深入以「了凡四訓」的內容做例子,講解水晶「深度療癒」與「行善積德」在能量本質上的雷同之處,讓大家能理解行善,修行與使用水晶背後的智慧。
「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貴人,十養生。」 最為人所知的是前五項,再寫文章前做了簡單搜尋,我也才知道後面還有接續,但從六項開始,各有不同,但我看過之後,還是覺得以上面的最合命運的道理。我寫水晶文案,較少往發財致富或順利的方向去展開,多數集中在身體運行的能量變化,
雖已數次簡化關於原初的文章,也寫下消磁問答集,初次接觸原初的朋友,還是會有疑惑。在這裡把大家接觸原初不同階段的問題,濃縮成六題,希望可讓大家更簡單的認識我們。
之前在社團裡有分享了一般激光白水晶的法印,後來並沒有聽到大家說有效的回饋,實際上那個法印是我們鑑定師最愛使用的治療方法,幾乎天天會用,效果當然也非常好。 上圖就是大家使用激光白水晶法印,可以點按灌入能量的節點。當然實際上人體可以用來療癒的節點還有更多,但大致上這些也足夠讓身體能量有所改善。
本篇介紹關於原初水晶的專屬消磁方式,另外還介紹消磁水晶與充能水晶的差別,提出了水晶能量總量,水晶能量輸出率,以及水晶能量效率三個用來評估水晶狀態的概念。
曬太陽是很好的消磁水晶的方法,除了消磁也能充能。 我之前做實驗曬原初水晶時間很短,因此得到的結論是曬不曬沒差,消磁已經有消磁卡,曬太陽充能的量也不多。目前需要修正這個看法。 以上是目前原初水晶曬太陽的一些新發現,分享給大家。建議先結合消磁卡跟太陽,再單獨曬太陽充能就會有很好的效果。
從水晶的「清靜」能量,去跟「行善」「積德」做比較,並深入以「了凡四訓」的內容做例子,講解水晶「深度療癒」與「行善積德」在能量本質上的雷同之處,讓大家能理解行善,修行與使用水晶背後的智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這世間萬象,如一幅瑰麗錦繡,卻非天外飛來之物,而是心神幻化之景。此境非冷酷堅實,乃心靈之鏡,映照自身之影。試想,宇宙洪荒,非大爆炸之聲而起,而是眾生一嘆,意識交融之響。 人心念力,如畫家揮毫,描繪眼前世界。渴慕陽光,則金芒灑落;心生畏懼,則陰影幢幢。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這句古話出自《五燈會元》,意在說明真正的修行並非依賴外在的戒律和形式,而是內心的寧靜和平衡。佛教經典中常提到,心靜自然天地寬,一個人內心真正的平靜和清明,便無需刻意持戒,因為他們的行為自然合乎道德和正直。 從這一角度看,人其實並不需要刻意到道場去修持。道場的作用更
本文介紹了身心靈的定義,探討了身心靈的平衡以及進行身心靈修煉的必要性。文章最後分享了選擇水晶作為身心靈夥伴的重要性。身心靈修煉是當今社會學習或修煉的核心,同時也強調了水晶在學習身心靈路上的價值。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Thumbnail
圓覺淨性 現於身心 隨類各應 身心幻垢 對離幻垢 是真菩薩 圓覺淨性:每個人的真心都是清淨無染,具有無量功能 現於身心:真心(如來)創造了我們執著的身,以及執取的森羅萬象 隨類各應:真心隨我們的意識,求仁得仁,求貪得貪,同頻共振 身心幻垢:當我們愛我們的身體,取有對錯好壞好惡的
Thumbnail
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然則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復次淨心之要。亦無如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淨心之要乎。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這世間萬象,如一幅瑰麗錦繡,卻非天外飛來之物,而是心神幻化之景。此境非冷酷堅實,乃心靈之鏡,映照自身之影。試想,宇宙洪荒,非大爆炸之聲而起,而是眾生一嘆,意識交融之響。 人心念力,如畫家揮毫,描繪眼前世界。渴慕陽光,則金芒灑落;心生畏懼,則陰影幢幢。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這句古話出自《五燈會元》,意在說明真正的修行並非依賴外在的戒律和形式,而是內心的寧靜和平衡。佛教經典中常提到,心靜自然天地寬,一個人內心真正的平靜和清明,便無需刻意持戒,因為他們的行為自然合乎道德和正直。 從這一角度看,人其實並不需要刻意到道場去修持。道場的作用更
本文介紹了身心靈的定義,探討了身心靈的平衡以及進行身心靈修煉的必要性。文章最後分享了選擇水晶作為身心靈夥伴的重要性。身心靈修煉是當今社會學習或修煉的核心,同時也強調了水晶在學習身心靈路上的價值。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Thumbnail
圓覺淨性 現於身心 隨類各應 身心幻垢 對離幻垢 是真菩薩 圓覺淨性:每個人的真心都是清淨無染,具有無量功能 現於身心:真心(如來)創造了我們執著的身,以及執取的森羅萬象 隨類各應:真心隨我們的意識,求仁得仁,求貪得貪,同頻共振 身心幻垢:當我們愛我們的身體,取有對錯好壞好惡的
Thumbnail
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然則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復次淨心之要。亦無如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淨心之要乎。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