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往下的手扶梯,你正前往著地下樓層的超市,為了是想一睹這家剛開幕信名品百貨公司,超市裡頭有什麼與眾不同的地方。走進生鮮區與熟食區,果不其然名貴的和牛與美國牛、空運來台的日本海鮮的現切生魚片、一排排貨架上放著各國進口食品。看來,針對客群不同,超市部門可說是卯足全力的把平常少見的食品,一口氣的在這完整呈現。心想著:『真的沒有白花時間來逛逛,應有盡有的進口食品。』忽然,眼前有攤位賣著帶枝的葡萄乾,銷售的阿姨拉著你說:『來!來!來!有機的葡萄乾,台灣首富都買這個,昨天連某某某名人一次就帶了20罐。跟著他們吃這個保證沒錯!』
將這段話術放在心上的你,問著自己:『為什麼跟他們吃是保證??』
三年的疫情時光,多數國家對疫情已經放寬許多限制。生活在台灣的我們,隨著累積許多病例後,民眾內心對確診與否的得失心慢慢地放了下來,許多原有的社交活動悄悄地多了起來。
免不了參加幾場該有的社交活動,躲了許久的交際場合終於恢復正常,就算政策再怎麼寫,得過的人不怕,怕的人不出門。連續幾週,你參加了N場社團法人的餐會與戶外活動,驚覺自己與人交談的技能退化了不少。依照慣例,有一搭沒一搭的回話,多數時間是專心聽著別人聊天,彼此吹噓一番生活大小事情。但是,幾場下來,有間相同的事情讓你掛在心上。
來來來,吃吃這個拉,董ㄟ超愛吃,這超級好吃
原來你也吃這個喔,我跟你說,我們社團的華董,你有熟嗎?他都吃好吃的拉,跟著他吃就對了。你也是美食家餒
你知不知道那條巷子裡,有一家某某某餐廳,很多名人都去那邊吃。你一定要找時間去吃一次,跟你說真的好吃到不行,難怪羅董都會去吃。
好了~好了~耳朵聽了太多這樣的事情跟故事,完全不知道這些人平常喜歡吃些什麼,但是為什麼董ㄟ愛吃的東西與餐廳,就是一定表示好吃呢?就跟幾年前,百貨超市的阿姨說台灣首富愛吃,保證好吃。
名人效益的刻板印象
商業成功人士、影視名人,表示著某種的社會地位。認識他們就會投射某一種喜愛與認同感,連某某某都愛應該是沒問題。人家那麼成功,吃過多少大小餐廳美食跟認識多少大廚,嘴一定好挑,怎麼可能會吃不好吃的東西呢?肯定多數人都是這樣想著差不多的答案與方向。youtuber開箱名人的家,名人吃什麼都已經變成置入性的商業行為,假如是這樣為什麼大家還是認為名人吃的好吃,就是大家嘴中的好吃?竟然,一切都是可能被操作或是心理的投射,幹麻社交場合總得說著與聽著這些鬼話?
吃什麼?是個容易與人開始交談的話題,甚至很容易達到一個程度的共鳴感,我們在社交場合使用食物當主題,開啟彼此對話的按鈕。吃,卻是非常個性化的行為,有人愛吃青菜、有人愛吃西餐、有人愛吃速食、有人愛吃麵、有人愛吃飯、有人愛吃水餃,個性化造就出獨特的美食地圖。
為何要去追求名人的味蕾?難道某董、某名人、某名嘴比你更知道自己的口味嗎?品嚐食物像是運動,靠著是自己練習、嘗試與累積,才能知道你愛吃什麼、知道你吃了什麼,大略理解各國文化與背景歷史,吃進去的食物才能更有滋味。追求藝人代言的食物前,不妨找尋一下歷史、探索原料的產地、某個國家的地理位置,想必能帶給人對食物有另一番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