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結構的迷思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進入二十一世紀,世界主流的產業論點就是將高汙染、高投資、高勞力成本的製造業外移至勞力及環保成本低廉的開發中國家,能發展金融業、服務業與觀光業是最棒的選擇,尤其是觀光業,被視為「無煙囪工業」,汙染低的同時又可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簡直是世界各國夢寐以求的目標。
然而從2019年底從武漢開始逐漸擴散至全球的covid-19疫情後所發生的一切似乎打臉這些看法,無論是從防疫或是經濟損失的角度來看,表現最差的國家幾乎都是空有第三級產業,卻缺乏製造業的國家。關於這點在之前的文章裡也有講過,這跟第三級產業的特性有著莫大的關係,簡言之就是服務業需仰賴人留才有機會賺錢。
相對的第一級與第二級產業只要產品有通路得以銷出去,只要社會上有需求(且通常為剛性需求),有錢進帳基本上都不是大問題(多或少那另當別論),也因此許多製造業早已大量外移或衰退的歐美國家,在疫情爆發之初因擔心傷害服務業與觀光業,令其不敢也不願在第一時間就嚴格防疫,導致疫情大爆發,對整個國家社會的生產活動造成更嚴重的傷害。
而歐美國家嚴重的依賴第三級產業也造成另一個更嚴重的問題,由於第三級產業的實際產出並不多,導致真正的高薪職位減少,大多數從業人員都低薪且加薪機會渺茫,而少數的高薪(級)職位需要有好的學歷才有機會進入,這個問題在台灣相對還好,但是像美國與英國等國家有名的大學學費不要說窮人,可能很多中產階級都難以負擔了,也因此讓階級複製的問題更加惡化。(更不用說西方社會很多有一定水準的工作都需要推薦人,對出身不好的人更是一大障礙)
而階級複製嚴重,長久而言更造成不同階級各自圈子間的觀念落差越大,在經濟好的事後問題不大,然而一旦經濟不景氣由於上列因素導致不同的階級間缺少往來,進而令階級間不信任甚至互相仇視,導致國家社會發生分裂,雖然一個國家一開始就是由不同的族群組成也會造成這類情形,但若有適當的處置及適合的建置也可以將族群隔閡逐漸弭平。然而若是階級仇視所造成的分裂可就大不相同了,基本上錯過一開始可以處理的機會就沒救了,古今中外這種例子無一不是帝國最終走向衰亡。
講了照麼多,那何謂適當的產業生態呢?這就從人類社會的產業發展史講起了。

產業結構變化史

英國經濟學家、統計學家Colin Clark (economist)透過Allan George Barnard Fisher的三級產業分類法,對三級產業結構的變化與經濟發展的關係進行了大量的實證分析。在工業革命前,人類經濟產業以第一級產業為主,農業、牧業、林業等等。(其實在舊石器時代全世界都是以狩獵與採集維生,直到八千至九千年前才逐漸出現農業與畜牧業)
在工業革命後,第二產業大量出現,各種製造業利用機器生產,取代以往家庭手工業式的生產,生產力大大提高。第二產業佔的經濟份額日漸加重,取代第一產業的主導地位,也帶領人類的生活水平迅速提升。在國家發展的層面上,每個已開發國家也必經這個階段,稱為工業化,著名例子有日本的明治維新。
踏入二十世紀,在已開發國家的大量資金及勞力流入第三產業,第二產業作主導的時代也日漸遠去。其中一個可能的原因是,長久的工業發展使國民收入上升,工資率也連帶上升。於是傳統工業大國在勞力密集工業上的比較優勢,漸漸轉入工資低廉的開發中國家手中,例如香港的工業北移現象、台商西進中國、亞洲四小龍的興起,以及後來東南亞及中國的興起。已開發國家的產業結構於是轉型成以第三產業及資本密集的高科技工業為主。國民收入決定產業結構,產業結構也影響一個國家的財政收入,兩者是互為影響的。
從上面的文字也可以看出第三級產業的發展與興盛是建立在第一級與第二級產業的扎實基礎上,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前,能夠仰賴單純商貿而生存並繁盛的社群只有位於商路節點的城市或城邦,而所謂的的商路節點也會因氣候變化或運輸方式的改變而改變(如歐亞大陸上的絲路,最終因海運的興起而逐漸沒落),一旦失去了貿易價值城邦也隨之進入歷史,而許多西方國家這幾十年來持續的產業空洞化最終後果可想而知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3會員
    164內容數
    透過經濟、科學、歷史發展的相互結合 ,以新角度詮釋人類社會從古至今發生事情的真正原因,因為傳統的學科分科有其限制在,但真實的世界卻是相互影響且混雜的,全方位的看事情才能了解全貌而不失偏頗。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William Liou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上次談到台灣可分為主要的四大族群,而扣除掉原住民與外省人,其他所謂的非原住民的台灣漢人究竟從何而來,以及荷蘭殖民時代至清嶺初期活躍於西部平原的平埔族如今安在,以下從歷史文獻與資料方面探討。 史料上的記載 參考資料 地圖會說話: 臺灣的母系社會遺緒、維基百科
    上週我們談到台灣的發現時以及被納入清廷版圖的經過,當時清廷其實是為了防止台灣淪為海盜巢穴甚至是殖民地,進而影響中國東南沿海的安全而將其納入版圖,那這週要來談一個比較敏感的議題,扣除原住民以外,台灣人到底是不是清朝時渡海來台的呢?接下來我們來談台灣主要的四大族群。 台灣的四大族群 原住民族 臺灣原住民
    最近中國對台軍事動作頻頻,而中國法理上要併吞台灣的政治說詞為台灣自古為中國的一部分,且兩岸血濃於水,台灣人理所當然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但實際上我們都瞭解所謂的政治說詞到頭來都只是藉口,真實理由仍脫離不了中美爭霸的背景,以下就從各方面談論這些議題。 中國自古以來與台灣的關係 臺灣與古中國的政治聯繫情況
    前兩篇文章談到戰爭的成因以及軍隊的組成及其成員來源,其實不外乎就是很多生活難以為繼的人為求生存而進入軍隊,累積到最後就是以戰爭解決。而近來以美國為首的陣營一改之前全球化時代對中俄相對友善的態度,逐漸轉為提防對立,令人不禁想起一戰二戰前的國際局勢,其實不只這一百多年,古今中外的和平似乎都無法永久持續,
    這幾天中國不是在台灣周圍海域進行軍事演習,甚至將飛彈打到日本的經濟海域,引起日本抗議,國內外許多時事評論家都在擔心說冷戰過後的世界和平局勢即將發生轉變,那究竟決定戰爭與和平的關鍵因素為何呢? 因為筆者非軍事專家,所以戰略與戰術的部分不太會去談,而比較著重在戰爭的成因。 政治因素
    上次談到台灣可分為主要的四大族群,而扣除掉原住民與外省人,其他所謂的非原住民的台灣漢人究竟從何而來,以及荷蘭殖民時代至清嶺初期活躍於西部平原的平埔族如今安在,以下從歷史文獻與資料方面探討。 史料上的記載 參考資料 地圖會說話: 臺灣的母系社會遺緒、維基百科
    上週我們談到台灣的發現時以及被納入清廷版圖的經過,當時清廷其實是為了防止台灣淪為海盜巢穴甚至是殖民地,進而影響中國東南沿海的安全而將其納入版圖,那這週要來談一個比較敏感的議題,扣除原住民以外,台灣人到底是不是清朝時渡海來台的呢?接下來我們來談台灣主要的四大族群。 台灣的四大族群 原住民族 臺灣原住民
    最近中國對台軍事動作頻頻,而中國法理上要併吞台灣的政治說詞為台灣自古為中國的一部分,且兩岸血濃於水,台灣人理所當然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但實際上我們都瞭解所謂的政治說詞到頭來都只是藉口,真實理由仍脫離不了中美爭霸的背景,以下就從各方面談論這些議題。 中國自古以來與台灣的關係 臺灣與古中國的政治聯繫情況
    前兩篇文章談到戰爭的成因以及軍隊的組成及其成員來源,其實不外乎就是很多生活難以為繼的人為求生存而進入軍隊,累積到最後就是以戰爭解決。而近來以美國為首的陣營一改之前全球化時代對中俄相對友善的態度,逐漸轉為提防對立,令人不禁想起一戰二戰前的國際局勢,其實不只這一百多年,古今中外的和平似乎都無法永久持續,
    這幾天中國不是在台灣周圍海域進行軍事演習,甚至將飛彈打到日本的經濟海域,引起日本抗議,國內外許多時事評論家都在擔心說冷戰過後的世界和平局勢即將發生轉變,那究竟決定戰爭與和平的關鍵因素為何呢? 因為筆者非軍事專家,所以戰略與戰術的部分不太會去談,而比較著重在戰爭的成因。 政治因素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因為中國已經有了製造業的低階技術,全球化崩潰後也不會不見,低階技術要養成不難,花時間就有。但歐美的高階技術,非常仰賴社會文化基礎,若低俗文化解構成功,那歐美的高端技術崩潰,跟中國的差異就不大了。而這種模式在成功後,中國必然要消滅歐美的左翼,因為中國要的是新帝國,不是社會主義,主要敵人被消滅,次要敵人
    Thumbnail
    綜合前幾篇的說法,這邊整理一下。理論上,工業先進國提供技術給工業後進國,是希望降低低階技術產品的成本,而本國會因為低階消費品的價格降低,大家都有更多餘錢用在提升自己,就算沒有提升,多出的錢拿去消費、投入金融市場,都可以促使本國的金融、服務業變得更好。
    Thumbnail
    單純?一點都不單純,筆者上篇的示意圖,嚴格說算傳統產業,若是現在講的科技業,情況更為複雜。因為,每一道製程,每一個零件,由於其精密程度提高,限制更加嚴重。我們可以理解為工具機需求變高,愈發精密的零件需要更精密的工具機,而製程從毫米到微米再到奈米,能夠生產的廠商更少。
    Thumbnail
    進入整個系列的主題,為何現代製造業跟前幾篇說的關聯如此之大?這就回到最前面幾篇,解釋原物料生產邏輯的路上,我們可以稍微想一下,在台灣的台GG工程師群,與一萬公里外的稀有元素礦廠工程師群,哪一個說罷工不幹,對這個世界的影響比較大?或者說,缺了誰,誰會活不下去?
    Thumbnail
    現代製造業難道跟以前製造業不同?呃,沒有不同,製造的最基本邏輯,原物料送加工變成品,當然不會變。問題在於現代材料科學的複雜化,我們就先從最基本的鋼鐵開始,國中課本有說,鐵根據碳含量,可以分為生鐵、鋼鐵、熟鐵。而鋼鐵可以依據添加的其他元素,變成不鏽鋼等各種材料。
    Thumbnail
    這個系列想要解釋一下,為何有產業實務經驗的智庫研究員,對當前的全球化越來越抱持疑慮。不是政治經濟理論,更不是軍事文化交鋒,比較是基於對全球產業鏈的理解。
    Thumbnail
    在民生製造業幾乎崩掉的現在,談重啟製造業似乎很蠢,但筆者的看法是,全球化開始逆轉的今天,與其想辦法把工廠從中國搬到東南亞,再一路搬去非洲,還不如直接回台。現狀台灣的勞工薪資已經夠低,而義務教育訓練出的程度,高於同等級國家的其他勞工,這哪裡不是競爭優勢?
    Thumbnail
    所以,認清公平與信任法則,跟開放市場拚經濟,這跟架構的關聯是什麼? 筆者要說的是,我們是否有一些前提,對國民就業有想像,還是一切交給市場就好?如果這個世界徹底公平,每個國家互通有無,好比說台灣勞工今天要去日本工作,可以買張機票就過去,到美國蓋廠房也是隨叫隨到,具有高度的移動能力,那的確是一點錯都沒。
    Thumbnail
    我們現在所生存的這個世界有很大一部份已經脫離不了全球化商業的供應和需求,全球化和台灣住民的「常態經濟」牢牢結合在一起是進入二十世紀後由十九世紀的帝國主義產業鏈基礎擴張而成,這種經濟現象在一百年前是很難想像的。
    Thumbnail
    實行了近三年的嚴格清零防疫措施之後,最大的代價就是中國的經濟如坐溜滑梯一般下落,嚴格的封控政策下,所有一切經濟活動停擺,從製造業上游到出口物流全部戛然而止,不僅嚇走了長居在中國的外國居民,更是嚇走了不少外資,再加上政府打房讓中國「經濟命脈」的房地產業連環「爆雷」,使得中國的各行各業都陷入了混沌,從居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因為中國已經有了製造業的低階技術,全球化崩潰後也不會不見,低階技術要養成不難,花時間就有。但歐美的高階技術,非常仰賴社會文化基礎,若低俗文化解構成功,那歐美的高端技術崩潰,跟中國的差異就不大了。而這種模式在成功後,中國必然要消滅歐美的左翼,因為中國要的是新帝國,不是社會主義,主要敵人被消滅,次要敵人
    Thumbnail
    綜合前幾篇的說法,這邊整理一下。理論上,工業先進國提供技術給工業後進國,是希望降低低階技術產品的成本,而本國會因為低階消費品的價格降低,大家都有更多餘錢用在提升自己,就算沒有提升,多出的錢拿去消費、投入金融市場,都可以促使本國的金融、服務業變得更好。
    Thumbnail
    單純?一點都不單純,筆者上篇的示意圖,嚴格說算傳統產業,若是現在講的科技業,情況更為複雜。因為,每一道製程,每一個零件,由於其精密程度提高,限制更加嚴重。我們可以理解為工具機需求變高,愈發精密的零件需要更精密的工具機,而製程從毫米到微米再到奈米,能夠生產的廠商更少。
    Thumbnail
    進入整個系列的主題,為何現代製造業跟前幾篇說的關聯如此之大?這就回到最前面幾篇,解釋原物料生產邏輯的路上,我們可以稍微想一下,在台灣的台GG工程師群,與一萬公里外的稀有元素礦廠工程師群,哪一個說罷工不幹,對這個世界的影響比較大?或者說,缺了誰,誰會活不下去?
    Thumbnail
    現代製造業難道跟以前製造業不同?呃,沒有不同,製造的最基本邏輯,原物料送加工變成品,當然不會變。問題在於現代材料科學的複雜化,我們就先從最基本的鋼鐵開始,國中課本有說,鐵根據碳含量,可以分為生鐵、鋼鐵、熟鐵。而鋼鐵可以依據添加的其他元素,變成不鏽鋼等各種材料。
    Thumbnail
    這個系列想要解釋一下,為何有產業實務經驗的智庫研究員,對當前的全球化越來越抱持疑慮。不是政治經濟理論,更不是軍事文化交鋒,比較是基於對全球產業鏈的理解。
    Thumbnail
    在民生製造業幾乎崩掉的現在,談重啟製造業似乎很蠢,但筆者的看法是,全球化開始逆轉的今天,與其想辦法把工廠從中國搬到東南亞,再一路搬去非洲,還不如直接回台。現狀台灣的勞工薪資已經夠低,而義務教育訓練出的程度,高於同等級國家的其他勞工,這哪裡不是競爭優勢?
    Thumbnail
    所以,認清公平與信任法則,跟開放市場拚經濟,這跟架構的關聯是什麼? 筆者要說的是,我們是否有一些前提,對國民就業有想像,還是一切交給市場就好?如果這個世界徹底公平,每個國家互通有無,好比說台灣勞工今天要去日本工作,可以買張機票就過去,到美國蓋廠房也是隨叫隨到,具有高度的移動能力,那的確是一點錯都沒。
    Thumbnail
    我們現在所生存的這個世界有很大一部份已經脫離不了全球化商業的供應和需求,全球化和台灣住民的「常態經濟」牢牢結合在一起是進入二十世紀後由十九世紀的帝國主義產業鏈基礎擴張而成,這種經濟現象在一百年前是很難想像的。
    Thumbnail
    實行了近三年的嚴格清零防疫措施之後,最大的代價就是中國的經濟如坐溜滑梯一般下落,嚴格的封控政策下,所有一切經濟活動停擺,從製造業上游到出口物流全部戛然而止,不僅嚇走了長居在中國的外國居民,更是嚇走了不少外資,再加上政府打房讓中國「經濟命脈」的房地產業連環「爆雷」,使得中國的各行各業都陷入了混沌,從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