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代製造業看全球化困境(16)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低階勞工的購買力消失,是全球化理論中不應該出現的,先進國透過進口低階同級消費品,可以讓勞工有更多餘錢投入教育、職業訓練,但這需要時間,中國的量太大到等同傾銷,衝垮先進國產業,勞工失業沒薪水,於是本來應該有餘錢可以買中階產品的先進國勞工,反變成要靠中產階級多繳稅提供救濟金,好讓這些勞工能購買中國的低價傾銷品。這個循環,短期獲利的就只有中國,但理論上應該要出現的螺旋向上就被打斷。故,除非有全新的理論,可以取代二戰後的現代製造業邏輯,不然這問題只會愈發嚴重。

綜合前幾篇的說法,這邊整理一下。

理論上,工業先進國提供技術給工業後進國,是希望降低低階技術產品的成本,而本國會因為低階消費品的價格降低,大家都有更多餘錢用在提升自己,就算沒有提升,多出的錢拿去消費、投入金融市場,都可以促使本國的金融、服務業變得更好。

全球化的技術資本緩慢轉移,遇到中國如投鹽入海

也就是二級製造業的可以拿到錢提升,三級金融服務業也有更多錢提升管理技術。

本國上中下不同階級,都可以降低生活成本,更有餘力投資未來。而產業轉移的失業衝擊,只要透過社會福利、救濟的方法,就能降低到本國可以承受。數字化的比喻是,大家省錢+1000,社會救助-100,那麼整體+900,血賺。但這個簡單公式出狀況呢?社會救助需要-300,整體+700還能說是大賺?

當然不行,換成人數就明白,原本1000人省到錢,但100人失業,那麼其他900人出錢救濟這些人,不管是救濟金還是職訓費,只要900人省下的錢比救濟費高,那麼就算賺。但失業人數變成300,其他700人要拿出的錢,就可能超過省下的,變成虧損。(編:可以粗略的理解成,未失業者的負擔從1/9變成3/7,超過三倍的支出)

中國的量體太大,問題就出在這,短時間內先摧毀先進國低階製造業,沒幾年後中國透過建立完整的低階製造工業區,搭建了中階製造業的舞台,開始製造低價的中階消費品,於是工業先進國的中產階級開始受損,上述的公式從300人失業變成400、500,產業外移到技術開始失傳,會救不回來。

典型案例德國,德國過去外移了太多產業到中國,各位曉得中國現在的軍用引擎,有多少德國技術的影子?但德國無法回頭,可以說是量體太大的中國,表現給其他國家看的未來。

德國的情況是,國內的工會強大,有效的保障職訓體系的就業,同時限制了資本家。中國開放後,德國與中國沒有國安衝突,遂放心的將工廠移走,而這對德國左右派來說都是好事。左派原本就在抨擊工業污染,並提高勞權,右派則對工會反感,希望找到降低成本的方法。

製造業困境不止於缺工與失業,是一往不復的文化消亡

外移後,鼓勵勞工讀大學,高教擴張後的德國職訓文化變質,早就不是台灣書本上描繪的美好技職體系,或許也沒這回事過。原本技職體系的人去念大學,畢業後要求的工作都升級,進一步讓本土製造業缺工,失業迫使政府開放對中國的貿易和投資關係,好降低一般消費品開銷,生活成本降低也降低民怨,資本家獲得更低廉的生產基地,更多的獲利,左派團體看到國內工業消失也開心,可說達成史上第一次左右派都開心的詭異局面,但沒有很久。

首先,高教擴張後沒那麼多高階工作,製造業外移光,當然中高階工作也消失,而德國的金融服務業打不贏華爾街那些人,遂開始出現缺工也通膨的現象,為了阻止這種現象,連高階技術都要打包賣中國,除了資本家賺一波外,國家什麼都沒得到。

然後國內製造業持續缺工,還一直被左派抨擊汙染、批評勞權不彰。於是,缺工的解決方案,左派提出接納外國移民,右派則反對,畢竟缺工的原因是工作消失、勞工預期職缺和產業需要不匹配,不是人口消失;應該要讓中高階工作回流,重構產業鏈增加工作機會,要嘛就是努力發展服務業,要不就是重新把工業拉回來。

  • 編:可由這一系列理解,為何會同時出現失業與缺工這兩種看似矛盾的問題

資本家不願意,左派也不願意,所以罵種族歧視,最後伊斯蘭移民進德國後,願意去這些工廠工作嗎?不願意,因為左派提供的各種福利,對德國人來說太少,對伊斯蘭移民來說很多。結果就是,缺工繼續缺,社福付出更多,中產階級稅收壓力變大,除了資本家,以及與資本家合作的左派團體,其他人都虧了。

現在不僅技術外流,可能永遠拉不回來,德國製造品質將要消失,連文化都被侵蝕,政客依舊在左右對抗。

中國或成最大贏家?

這就是中國量體大的影響,磁吸效應真正的問題,不是只有摧毀先進國本國所有製造業,是把累積的技術人力傳承斬斷。而中國有得到傳承嗎?也沒有,因為這種技術很像是移植,但沒有累積。這種累積包含工作態度、習慣、文化,不是只有那個「技術」,且中國得到的也並非整套完整的產業鏈,只是拿到那間工廠。

一間工廠的技術可以拆解什麼?很可能沒多少,好比說進口原物料,你知道要進口某礦業的貨,但怎麼去檢驗?當初的檢驗人員有沒藏一手?這些都是未知的,也是中國生產為何常常有很多奇怪的小毛病,背後真正的原因。

所以,這反而逼死中國,因為全球化的邏輯,中國應該是要努力購買先進工業國的中高階產品,然後找到後進國家轉移技術,慢慢將低階轉出去,自己升級到中高階,等先進國晉升後追上去。

而中國想的是自己稱霸,並以霸權國的角度思考問題,認定吃虧就是帝國主義侵略,導致不想走這條路。畢竟承認全球化邏輯,等於中國永遠在西方之下,直到中國也變成西方,成為自己人後才能接手,此時也沒有中國自我認同的傳統文化了。

工業列強各有算計,「捧殺中國」再收漁翁之利

故,中國積極晉升自己,卻採取了低價佔據中低階市場,想辦法晉升高階技術後奪取高階市場,並用各種貿易壁壘,阻止其他工業國家的進口,再用法律打擊外國,鼓勵本國企業抄襲。這已經不僅是中國贏兩次的雙贏,是全都要贏,什麼都要賺,好成為世界新霸主。

想得美,人家怎麼會不知道,必定會加以阻止。

現在的情況是,各國陷入「中國危機」的程度不一,工業先進國家被影響的技術層次不齊,加上國際安全中,中國可以完美的擔任美國對手。

各位可能忘記,媒體也沒刻意去講,在冷戰結束後的國關理論中,一超多強、多強不強格局,怎樣打破一超?

找個多強不強的其中一個,去跟美國對撞就好,美國必定會撞到跌落超強地位,其他多強就不再不強了。

至於那個去撞死的多強之一?委屈你了,大家會幫你風光大葬,在歷史上記錄你為了消滅美帝霸權做出重大犧牲。

呵,中國人多半忘記了,箭射出頭鳥啊。

還真以為老外真心拱你,不是拱豬?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王立第二戰研所
35.5K會員
1.4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王立第二戰研所的其他內容
2024/11/19
講這麼多的意義在於,規範不見得是壞的,限制你的可能是一種保護,好比青春期的子女總覺得父母限制太多,但這些限制也是保護,不然放青春期少男少女直接進社會,生活所需自己想辦法,各位想想在現代社會將如何?
Thumbnail
2024/11/19
講這麼多的意義在於,規範不見得是壞的,限制你的可能是一種保護,好比青春期的子女總覺得父母限制太多,但這些限制也是保護,不然放青春期少男少女直接進社會,生活所需自己想辦法,各位想想在現代社會將如何?
Thumbnail
2024/11/12
在這裡我們開始進入到比較內層的討論了,解放真的代表自由嗎?投機世代為何認為一切都可以拆解,這種行為究竟是自由,還是另類的制約,進入思想的牢籠?
Thumbnail
2024/11/12
在這裡我們開始進入到比較內層的討論了,解放真的代表自由嗎?投機世代為何認為一切都可以拆解,這種行為究竟是自由,還是另類的制約,進入思想的牢籠?
Thumbnail
2024/11/05
而主觀與客觀性可說是針對現象與本質的一體兩面,故在解放上其實殊途同歸,只是人類活在既有的時空下,出生就受到了現有制度的影響,導致不同思想流派在判斷解放的議題上,有完全不同的切入角度。
Thumbnail
2024/11/05
而主觀與客觀性可說是針對現象與本質的一體兩面,故在解放上其實殊途同歸,只是人類活在既有的時空下,出生就受到了現有制度的影響,導致不同思想流派在判斷解放的議題上,有完全不同的切入角度。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國際地緣政治的動盪促使全球貿易結構發生了很大改變,其中中美貿易戰加速了全球供應鏈的重組,而受益最大的無非是東南亞國家,不僅成為重要的製造和出口中心,更吸引了大量外資進入,成為全球第三大投資目的地。伴隨著國家經濟的飛躍性成長,東南亞的消費力也有了顯著性的提升。
Thumbnail
國際地緣政治的動盪促使全球貿易結構發生了很大改變,其中中美貿易戰加速了全球供應鏈的重組,而受益最大的無非是東南亞國家,不僅成為重要的製造和出口中心,更吸引了大量外資進入,成為全球第三大投資目的地。伴隨著國家經濟的飛躍性成長,東南亞的消費力也有了顯著性的提升。
Thumbnail
人都是趨利的,只要有利可圖,風險高也有人想試試看。我們要找到的是驅動力,從這邊切入就能明白,以中國有很多人口,故可以填補一切的思維,為何打一開始就弄錯方向。
Thumbnail
人都是趨利的,只要有利可圖,風險高也有人想試試看。我們要找到的是驅動力,從這邊切入就能明白,以中國有很多人口,故可以填補一切的思維,為何打一開始就弄錯方向。
Thumbnail
進入整個系列的主題,為何現代製造業跟前幾篇說的關聯如此之大?這就回到最前面幾篇,解釋原物料生產邏輯的路上,我們可以稍微想一下,在台灣的台GG工程師群,與一萬公里外的稀有元素礦廠工程師群,哪一個說罷工不幹,對這個世界的影響比較大?或者說,缺了誰,誰會活不下去?
Thumbnail
進入整個系列的主題,為何現代製造業跟前幾篇說的關聯如此之大?這就回到最前面幾篇,解釋原物料生產邏輯的路上,我們可以稍微想一下,在台灣的台GG工程師群,與一萬公里外的稀有元素礦廠工程師群,哪一個說罷工不幹,對這個世界的影響比較大?或者說,缺了誰,誰會活不下去?
Thumbnail
這個系列想要解釋一下,為何有產業實務經驗的智庫研究員,對當前的全球化越來越抱持疑慮。不是政治經濟理論,更不是軍事文化交鋒,比較是基於對全球產業鏈的理解。
Thumbnail
這個系列想要解釋一下,為何有產業實務經驗的智庫研究員,對當前的全球化越來越抱持疑慮。不是政治經濟理論,更不是軍事文化交鋒,比較是基於對全球產業鏈的理解。
Thumbnail
在前兩集從數據面確定美國的產業集中度在升高,打破了美國被看成自由市場的迷思,並引用更多數據和研究成果指出產業集中度提高的各層面不利影響後,今天會探討一個更根本的原因:產業集中度增高和產業無法自由進入,也就是存在進入障礙。然後會把美國和歐洲的情況做對比...
Thumbnail
在前兩集從數據面確定美國的產業集中度在升高,打破了美國被看成自由市場的迷思,並引用更多數據和研究成果指出產業集中度提高的各層面不利影響後,今天會探討一個更根本的原因:產業集中度增高和產業無法自由進入,也就是存在進入障礙。然後會把美國和歐洲的情況做對比...
Thumbnail
面對這種已知的風險,先進國家怎麼處理,台灣又怎麼去回應? 基本上,全部都在犧牲本國農業與輕工業,將土地、資本集中在有競爭力,技術具有獨特性、低替代性的產業上,高替代的就外移,去低廉成本的地方生產。與左右派一點屁關係都沒,大家都在犧牲,差別在於右派是直接砍死,左派政府是先打...
Thumbnail
面對這種已知的風險,先進國家怎麼處理,台灣又怎麼去回應? 基本上,全部都在犧牲本國農業與輕工業,將土地、資本集中在有競爭力,技術具有獨特性、低替代性的產業上,高替代的就外移,去低廉成本的地方生產。與左右派一點屁關係都沒,大家都在犧牲,差別在於右派是直接砍死,左派政府是先打...
Thumbnail
在民生製造業幾乎崩掉的現在,談重啟製造業似乎很蠢,但筆者的看法是,全球化開始逆轉的今天,與其想辦法把工廠從中國搬到東南亞,再一路搬去非洲,還不如直接回台。現狀台灣的勞工薪資已經夠低,而義務教育訓練出的程度,高於同等級國家的其他勞工,這哪裡不是競爭優勢?
Thumbnail
在民生製造業幾乎崩掉的現在,談重啟製造業似乎很蠢,但筆者的看法是,全球化開始逆轉的今天,與其想辦法把工廠從中國搬到東南亞,再一路搬去非洲,還不如直接回台。現狀台灣的勞工薪資已經夠低,而義務教育訓練出的程度,高於同等級國家的其他勞工,這哪裡不是競爭優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