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代製造業看全球化困境(16)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低階勞工的購買力消失,是全球化理論中不應該出現的,先進國透過進口低階同級消費品,可以讓勞工有更多餘錢投入教育、職業訓練,但這需要時間,中國的量太大到等同傾銷,衝垮先進國產業,勞工失業沒薪水,於是本來應該有餘錢可以買中階產品的先進國勞工,反變成要靠中產階級多繳稅提供救濟金,好讓這些勞工能購買中國的低價傾銷品。這個循環,短期獲利的就只有中國,但理論上應該要出現的螺旋向上就被打斷。故,除非有全新的理論,可以取代二戰後的現代製造業邏輯,不然這問題只會愈發嚴重。

綜合前幾篇的說法,這邊整理一下。

理論上,工業先進國提供技術給工業後進國,是希望降低低階技術產品的成本,而本國會因為低階消費品的價格降低,大家都有更多餘錢用在提升自己,就算沒有提升,多出的錢拿去消費、投入金融市場,都可以促使本國的金融、服務業變得更好。

全球化的技術資本緩慢轉移,遇到中國如投鹽入海

也就是二級製造業的可以拿到錢提升,三級金融服務業也有更多錢提升管理技術。

本國上中下不同階級,都可以降低生活成本,更有餘力投資未來。而產業轉移的失業衝擊,只要透過社會福利、救濟的方法,就能降低到本國可以承受。數字化的比喻是,大家省錢+1000,社會救助-100,那麼整體+900,血賺。但這個簡單公式出狀況呢?社會救助需要-300,整體+700還能說是大賺?

當然不行,換成人數就明白,原本1000人省到錢,但100人失業,那麼其他900人出錢救濟這些人,不管是救濟金還是職訓費,只要900人省下的錢比救濟費高,那麼就算賺。但失業人數變成300,其他700人要拿出的錢,就可能超過省下的,變成虧損。(編:可以粗略的理解成,未失業者的負擔從1/9變成3/7,超過三倍的支出)

中國的量體太大,問題就出在這,短時間內先摧毀先進國低階製造業,沒幾年後中國透過建立完整的低階製造工業區,搭建了中階製造業的舞台,開始製造低價的中階消費品,於是工業先進國的中產階級開始受損,上述的公式從300人失業變成400、500,產業外移到技術開始失傳,會救不回來。

典型案例德國,德國過去外移了太多產業到中國,各位曉得中國現在的軍用引擎,有多少德國技術的影子?但德國無法回頭,可以說是量體太大的中國,表現給其他國家看的未來。

德國的情況是,國內的工會強大,有效的保障職訓體系的就業,同時限制了資本家。中國開放後,德國與中國沒有國安衝突,遂放心的將工廠移走,而這對德國左右派來說都是好事。左派原本就在抨擊工業污染,並提高勞權,右派則對工會反感,希望找到降低成本的方法。

製造業困境不止於缺工與失業,是一往不復的文化消亡

外移後,鼓勵勞工讀大學,高教擴張後的德國職訓文化變質,早就不是台灣書本上描繪的美好技職體系,或許也沒這回事過。原本技職體系的人去念大學,畢業後要求的工作都升級,進一步讓本土製造業缺工,失業迫使政府開放對中國的貿易和投資關係,好降低一般消費品開銷,生活成本降低也降低民怨,資本家獲得更低廉的生產基地,更多的獲利,左派團體看到國內工業消失也開心,可說達成史上第一次左右派都開心的詭異局面,但沒有很久。

首先,高教擴張後沒那麼多高階工作,製造業外移光,當然中高階工作也消失,而德國的金融服務業打不贏華爾街那些人,遂開始出現缺工也通膨的現象,為了阻止這種現象,連高階技術都要打包賣中國,除了資本家賺一波外,國家什麼都沒得到。

然後國內製造業持續缺工,還一直被左派抨擊汙染、批評勞權不彰。於是,缺工的解決方案,左派提出接納外國移民,右派則反對,畢竟缺工的原因是工作消失、勞工預期職缺和產業需要不匹配,不是人口消失;應該要讓中高階工作回流,重構產業鏈增加工作機會,要嘛就是努力發展服務業,要不就是重新把工業拉回來。

  • 編:可由這一系列理解,為何會同時出現失業與缺工這兩種看似矛盾的問題

資本家不願意,左派也不願意,所以罵種族歧視,最後伊斯蘭移民進德國後,願意去這些工廠工作嗎?不願意,因為左派提供的各種福利,對德國人來說太少,對伊斯蘭移民來說很多。結果就是,缺工繼續缺,社福付出更多,中產階級稅收壓力變大,除了資本家,以及與資本家合作的左派團體,其他人都虧了。

現在不僅技術外流,可能永遠拉不回來,德國製造品質將要消失,連文化都被侵蝕,政客依舊在左右對抗。

中國或成最大贏家?

這就是中國量體大的影響,磁吸效應真正的問題,不是只有摧毀先進國本國所有製造業,是把累積的技術人力傳承斬斷。而中國有得到傳承嗎?也沒有,因為這種技術很像是移植,但沒有累積。這種累積包含工作態度、習慣、文化,不是只有那個「技術」,且中國得到的也並非整套完整的產業鏈,只是拿到那間工廠。

一間工廠的技術可以拆解什麼?很可能沒多少,好比說進口原物料,你知道要進口某礦業的貨,但怎麼去檢驗?當初的檢驗人員有沒藏一手?這些都是未知的,也是中國生產為何常常有很多奇怪的小毛病,背後真正的原因。

所以,這反而逼死中國,因為全球化的邏輯,中國應該是要努力購買先進工業國的中高階產品,然後找到後進國家轉移技術,慢慢將低階轉出去,自己升級到中高階,等先進國晉升後追上去。

而中國想的是自己稱霸,並以霸權國的角度思考問題,認定吃虧就是帝國主義侵略,導致不想走這條路。畢竟承認全球化邏輯,等於中國永遠在西方之下,直到中國也變成西方,成為自己人後才能接手,此時也沒有中國自我認同的傳統文化了。

工業列強各有算計,「捧殺中國」再收漁翁之利

故,中國積極晉升自己,卻採取了低價佔據中低階市場,想辦法晉升高階技術後奪取高階市場,並用各種貿易壁壘,阻止其他工業國家的進口,再用法律打擊外國,鼓勵本國企業抄襲。這已經不僅是中國贏兩次的雙贏,是全都要贏,什麼都要賺,好成為世界新霸主。

想得美,人家怎麼會不知道,必定會加以阻止。

現在的情況是,各國陷入「中國危機」的程度不一,工業先進國家被影響的技術層次不齊,加上國際安全中,中國可以完美的擔任美國對手。

各位可能忘記,媒體也沒刻意去講,在冷戰結束後的國關理論中,一超多強、多強不強格局,怎樣打破一超?

找個多強不強的其中一個,去跟美國對撞就好,美國必定會撞到跌落超強地位,其他多強就不再不強了。

至於那個去撞死的多強之一?委屈你了,大家會幫你風光大葬,在歷史上記錄你為了消滅美帝霸權做出重大犧牲。

呵,中國人多半忘記了,箭射出頭鳥啊。

還真以為老外真心拱你,不是拱豬?

21.2K會員
1.3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立第二戰研所 的其他內容
說了幾個月,筆者要把主題拉回初衷,你為何要閱讀?閱讀的本質是探索、是求知,本身就具有動態性,是因為我們在義務教育中感到厭煩,多數人才將閱讀當成手段。也就是,如果無法達成某種目的,如發財致富,讀書就是浪費時間,不如去玩樂。
中國的做法其實不少見,讀者不要急著痛罵邪惡,因為中國的抄襲能力,嚴格講是台灣人去教出來的,忘記台灣是曾經的海盜王國了嗎?請去G一下,年輕朋友沒經歷那個時代,很難理解抄襲也有產業鏈。
階梯式的閱讀,時間不免會花上更多,但這又有什麼關係,你趕著考試嗎? 為了自己成長,也沒有終極目標,那就別想太多,專注在多閱讀、多寫作上。閱讀跟寫作是互補的,前面提到一些概念,今天我們來談,怎樣從寫作中找尋互補項目。
講很多廢話,要先說抱歉,筆者有先提到,這是給一般對技術不瞭解的人,慢慢去抓到,整個現代製造業錯綜複雜範圍又廣又深之用。中國為何量體大,但無法取代?講不完,但可以簡化成兩點。
閱讀的重點在成長,除非你不想成長,不然讀書是當今人類社會中最有效的方式。別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腦袋沒裝東西,走遍世界依然空空。對歷史沒概念,跑去看一堆歷史建築,是可以獲得什麼?無非是導遊給的片段知識。跟中學實驗課很像,事先預習,比什麼都沒準備,到了現場聽老師一個口令一個動作,可以學到更多。
上週提到的再講一次,許多人會用人口基數去思考終端市場,這確實很直觀但並不正確,人口多就買得起,那印度怎麼沒變成全球最大市場?製造業有金字塔結構,上層產業的產品,可以帶動中下層許許多多的加工業。技術本質就是如此,一個國家若擁有最大的尖端產品購買力,才能帶動其他產業在全球的運轉。
說了幾個月,筆者要把主題拉回初衷,你為何要閱讀?閱讀的本質是探索、是求知,本身就具有動態性,是因為我們在義務教育中感到厭煩,多數人才將閱讀當成手段。也就是,如果無法達成某種目的,如發財致富,讀書就是浪費時間,不如去玩樂。
中國的做法其實不少見,讀者不要急著痛罵邪惡,因為中國的抄襲能力,嚴格講是台灣人去教出來的,忘記台灣是曾經的海盜王國了嗎?請去G一下,年輕朋友沒經歷那個時代,很難理解抄襲也有產業鏈。
階梯式的閱讀,時間不免會花上更多,但這又有什麼關係,你趕著考試嗎? 為了自己成長,也沒有終極目標,那就別想太多,專注在多閱讀、多寫作上。閱讀跟寫作是互補的,前面提到一些概念,今天我們來談,怎樣從寫作中找尋互補項目。
講很多廢話,要先說抱歉,筆者有先提到,這是給一般對技術不瞭解的人,慢慢去抓到,整個現代製造業錯綜複雜範圍又廣又深之用。中國為何量體大,但無法取代?講不完,但可以簡化成兩點。
閱讀的重點在成長,除非你不想成長,不然讀書是當今人類社會中最有效的方式。別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腦袋沒裝東西,走遍世界依然空空。對歷史沒概念,跑去看一堆歷史建築,是可以獲得什麼?無非是導遊給的片段知識。跟中學實驗課很像,事先預習,比什麼都沒準備,到了現場聽老師一個口令一個動作,可以學到更多。
上週提到的再講一次,許多人會用人口基數去思考終端市場,這確實很直觀但並不正確,人口多就買得起,那印度怎麼沒變成全球最大市場?製造業有金字塔結構,上層產業的產品,可以帶動中下層許許多多的加工業。技術本質就是如此,一個國家若擁有最大的尖端產品購買力,才能帶動其他產業在全球的運轉。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八十-二十法則提到,在多數生活的現象中,約80%的效果是來自於20%的原因,除了經濟學、學習理論外,這個法則同樣也可以應用在生活中的幸福感上。 我們需要認知到擁有的越多不一定會越快樂,反而有可能會因為無法專注在少數事物上而產生空虛、迷茫的感覺。「極簡」精神最重要的一點在於放下對於「多」的執著,將有
Thumbnail
1.加權指數與櫃買指數 週五的加權指數在非農就業數據開出來後,雖稍微低於預期,但指數仍向上噴出,在美股開盤後於21500形成一個爆量假突破後急轉直下,就一路收至最低。 台股方面走勢需觀察週一在斷頭潮出現後,週二或週三開始有無買單進場支撐,在沒有明確的反轉訊號形成前,小夥伴盡量不要貿然抄底,或是追空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國際地緣政治的動盪促使全球貿易結構發生了很大改變,其中中美貿易戰加速了全球供應鏈的重組,而受益最大的無非是東南亞國家,不僅成為重要的製造和出口中心,更吸引了大量外資進入,成為全球第三大投資目的地。伴隨著國家經濟的飛躍性成長,東南亞的消費力也有了顯著性的提升。
Thumbnail
人都是趨利的,只要有利可圖,風險高也有人想試試看。我們要找到的是驅動力,從這邊切入就能明白,以中國有很多人口,故可以填補一切的思維,為何打一開始就弄錯方向。
Thumbnail
進入整個系列的主題,為何現代製造業跟前幾篇說的關聯如此之大?這就回到最前面幾篇,解釋原物料生產邏輯的路上,我們可以稍微想一下,在台灣的台GG工程師群,與一萬公里外的稀有元素礦廠工程師群,哪一個說罷工不幹,對這個世界的影響比較大?或者說,缺了誰,誰會活不下去?
這篇會是一些小小的分享~ 台籍人員找中國當地企業的方法
以下取材自紐約時報: China’s factory exports are powering ahead faster than almost anyone expected, putting jobs around the world in jeopardy and setting off a
Thumbnail
自從美中科技戰開打後,許多企業開始將廠房遷出中國,而中國周遭的許多國家如印度、泰國、馬來西亞、越南等人力成本較低的國家則成為企業遷廠的首選。而這些國家也祭出各種政策補助來吸引更多的外資企業在國內設廠。
Thumbnail
就經濟結構論,移民來協助台灣產業,填補基層工作人口並無不當,但我們是否要考慮開放移民?這個答案顯然是必要的。
Thumbnail
所以,認清公平與信任法則,跟開放市場拚經濟,這跟架構的關聯是什麼? 筆者要說的是,我們是否有一些前提,對國民就業有想像,還是一切交給市場就好?如果這個世界徹底公平,每個國家互通有無,好比說台灣勞工今天要去日本工作,可以買張機票就過去,到美國蓋廠房也是隨叫隨到,具有高度的移動能力,那的確是一點錯都沒。
Thumbnail
1.中美貿易戰後嚴重影響網通產業鏈,台廠顯著受益,正文已將中國產能逐漸移出。 2.白牌商業模式興起,正文將轉型成直供模式,預計在 2024 佔比達 30% 以上。 3.已處份常熟廠,越南廠相對中國廠營業成本較低且效能為 2.5~3 倍。
Thumbnail
所謂的後面,指的是智力水準在一半以後的人,他們的適應能力通常也不好,若用中產白領的思維,覺得換工作就換,薪資不好就轉,只是害死這些人。這些人圖的是穩定,以及一定社會地位的工作。一昧鼓勵,給予不切實際的想像,最後只會訓練出一批批憤世嫉俗,自以為精通十八般武藝,其實連武保國.....
Thumbnail
八十-二十法則提到,在多數生活的現象中,約80%的效果是來自於20%的原因,除了經濟學、學習理論外,這個法則同樣也可以應用在生活中的幸福感上。 我們需要認知到擁有的越多不一定會越快樂,反而有可能會因為無法專注在少數事物上而產生空虛、迷茫的感覺。「極簡」精神最重要的一點在於放下對於「多」的執著,將有
Thumbnail
1.加權指數與櫃買指數 週五的加權指數在非農就業數據開出來後,雖稍微低於預期,但指數仍向上噴出,在美股開盤後於21500形成一個爆量假突破後急轉直下,就一路收至最低。 台股方面走勢需觀察週一在斷頭潮出現後,週二或週三開始有無買單進場支撐,在沒有明確的反轉訊號形成前,小夥伴盡量不要貿然抄底,或是追空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國際地緣政治的動盪促使全球貿易結構發生了很大改變,其中中美貿易戰加速了全球供應鏈的重組,而受益最大的無非是東南亞國家,不僅成為重要的製造和出口中心,更吸引了大量外資進入,成為全球第三大投資目的地。伴隨著國家經濟的飛躍性成長,東南亞的消費力也有了顯著性的提升。
Thumbnail
人都是趨利的,只要有利可圖,風險高也有人想試試看。我們要找到的是驅動力,從這邊切入就能明白,以中國有很多人口,故可以填補一切的思維,為何打一開始就弄錯方向。
Thumbnail
進入整個系列的主題,為何現代製造業跟前幾篇說的關聯如此之大?這就回到最前面幾篇,解釋原物料生產邏輯的路上,我們可以稍微想一下,在台灣的台GG工程師群,與一萬公里外的稀有元素礦廠工程師群,哪一個說罷工不幹,對這個世界的影響比較大?或者說,缺了誰,誰會活不下去?
這篇會是一些小小的分享~ 台籍人員找中國當地企業的方法
以下取材自紐約時報: China’s factory exports are powering ahead faster than almost anyone expected, putting jobs around the world in jeopardy and setting off a
Thumbnail
自從美中科技戰開打後,許多企業開始將廠房遷出中國,而中國周遭的許多國家如印度、泰國、馬來西亞、越南等人力成本較低的國家則成為企業遷廠的首選。而這些國家也祭出各種政策補助來吸引更多的外資企業在國內設廠。
Thumbnail
就經濟結構論,移民來協助台灣產業,填補基層工作人口並無不當,但我們是否要考慮開放移民?這個答案顯然是必要的。
Thumbnail
所以,認清公平與信任法則,跟開放市場拚經濟,這跟架構的關聯是什麼? 筆者要說的是,我們是否有一些前提,對國民就業有想像,還是一切交給市場就好?如果這個世界徹底公平,每個國家互通有無,好比說台灣勞工今天要去日本工作,可以買張機票就過去,到美國蓋廠房也是隨叫隨到,具有高度的移動能力,那的確是一點錯都沒。
Thumbnail
1.中美貿易戰後嚴重影響網通產業鏈,台廠顯著受益,正文已將中國產能逐漸移出。 2.白牌商業模式興起,正文將轉型成直供模式,預計在 2024 佔比達 30% 以上。 3.已處份常熟廠,越南廠相對中國廠營業成本較低且效能為 2.5~3 倍。
Thumbnail
所謂的後面,指的是智力水準在一半以後的人,他們的適應能力通常也不好,若用中產白領的思維,覺得換工作就換,薪資不好就轉,只是害死這些人。這些人圖的是穩定,以及一定社會地位的工作。一昧鼓勵,給予不切實際的想像,最後只會訓練出一批批憤世嫉俗,自以為精通十八般武藝,其實連武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