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7/16閱讀時間約 19 分鐘

長安十二時辰:李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李泌,家世顯赫,自幼聰穎,七歲成名。
詩仙李白,鮮有人不知。李泌(音同必),何許人也?
若非《長安十二時辰》的播出與受歡迎,識李泌者,應少之又少。劇中原型為李泌的靖安司司長李必,向張小敬陳述一己抱負時,卻慨慷激昂、唾沫四濺地嘲諷青蓮居士,自詡比他強。
「李太白新作聽過嗎?禁庭春晝,鶯羽披新繡。百草巧求花下鬥,只賭珠璣滿斗。日晚卻理殘妝,御前閑舞霓裳。誰道腰枝窈窕,折旋笑得君王。」
「李太白一心盼著能參與政務,有朝一日,能為大唐執筆國策。如今四十三歲,卻還只能作這種後宮冶遊助興的輕浮之詞,有如弄臣。」
心懷大志、有王佐之才的李必,不屑吟風弄月,
「我要做宰相!上天生我在鼎食之家,就是要我擔大任,以我心智福佑大唐百姓。」
「我比他強,他豪冶華麗,我卻務實。」
唐玄宗天寶三載(公元745年),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兩年前奉詔入京,快意寫下「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李白,將被賜金放還。原以為可以出將入相、居廟堂之高,卻成了後宮湊趣解悶的文學待從。李白難掩落寞,唯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一放還,詩人再無機會一展平生志。安史之亂時更因誤判政治情勢,受永王李璘之邀投身麾下。李璘兵敗,李白一度淪為階下囚。
相較之下,李泌在政治上的作為,活出了李白渴望的樣子。歷經玄、肅、代、德四朝,權臣排擠,君王寵信。多寵信呢?皇帝幾次請他擔任宰相,旁人求之不得,李泌卻避之唯恐不及。只願幫帝王出謀策劃、分勞解憂,於內調和鼎鼐,於外縱橫捭闔。一旦功成即身退,繼續訪仙求道去。
歷史上的李泌,此時二十二、三歲,隱居山林,清風明月,並未在朝。然幼年即以神童之姿,聲名鵲起。

唐玄宗:七歲神童,名動京師

開元十六年(公元728年),大唐盛世,芳草萋萋,楊柳青青。李隆基風華正茂心情佳,召來精通佛、道、孔子者共聚一堂,令他們相互詰問辯難,看最終誰能勝出?冠蓋滿京華,王公貴族無不希望藉此機會脫穎而出,獲得皇上的賞賜。不料,中途殺出一匹黑馬。「有員俶者,九歲升座,詞辯注射,坐人皆屈。」有個叫員俶(音同觸)的孩童,年僅九歲,能言善辯,談吐犀利,座上眾人皆為之折服。唐玄宗龍顏大悅,把他叫到身邊問道,
「小小年紀,如此聰穎,難得!難得!不知,可還有像你一樣聰慧的孩童?」
「回皇上,有。臣的表弟李泌今年才七歲,但其才學與睿智,臣自嘆弗如。」
李隆基一聽,心花怒放。率土之濱在他的統御之下,稻米流脂粟米白,人才備出。又是得意又是好奇,連忙著人召見李泌入宮。李泌覲見時,唐玄宗正與宰相張說(音同月)對弈,遂令張說以圍棋為題,試試李泌的才氣。張說略一沉吟,說道,
「方若棋盤,圓若棋子。動若棋生,靜若棋死。」
李泌凝神略思,不疾不徐對道,
「方若行義,圓若用智。動若騁材,靜若得意。」
兩相對照,李泌更勝一籌。句句不離棋,但未著一棋字。思維更是靈活多變,通過行義、用智、騁材,達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圓滿境界。「靜若得意」之意境,可與後世這幅對聯相映照,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
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
天縱奇才,唐玄宗大喜,賞賜帛五匹,囑咐李泌父母悉心教導,將來必成棟梁之材。
這段典故亦載入了《三字經》,
瑩八歲,能詠詩;泌七歲,能賦棋。彼穎悟,人稱奇。爾幼學,當效之。
這一年,李白剛和故宰相許圉師之孫女成親,被後世喻為「七絕聖手」的王昌齡,幾經掙扎,當上了九品的小官吏。王昌齡與高適、岑參、王之渙並稱四大邊塞詩人,其中《出塞》、《從軍行》二首最廣為人知,氣勢磅礴,瑰麗壯美。
《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從軍行》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誓不還。
王昌齡徒有功名,終生未獲君王顧。從大漠回到中原後,不是做做小吏,就是來往貶謫路上。仕途的不順,老卻豪邁氣;深深的幽怨,取而代之。
《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敎夫婿覓封侯。
《長信秋詞》
奉帚平明金殿開,暫將團扇共徘徊。
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
相較之下,李泌七歲,聞名天子。起步之高,誰堪比擬?

唐玄宗:宰相張九齡呼為小友

唱絕千古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即出自張九齡《望月懷遠》一詩。
和李泌一樣,張九齡也是個神童,七歲寫得一手好文章,十三歲上書封疆大吏,得到「是必致遠」的讚許。開元末期,張說逝後,張九齡繼之為相。老神童對小神童愈看愈順眼,成了忘年交,李泌常為座上客。
張九齡與顏挺之、蕭誠二人來往密切,顏挺之方正,蕭誠婉順。顏挺之認為蕭誠不過是個巧言令色之輩,勸張九齡不要與他過從甚密,但張九齡並未放在心上。一日,張九齡不無有所感地說道,「顏挺之太剛強了,不若蕭誠那樣善解人意。」話畢,正要命令身邊的人把蕭誠召來。此時,就在張九齡身邊的李泌出其不意說道,
「先生出身布衣,憑著忠貞正直,一路官至宰相。如今,也喜歡阿諛奉承之人嗎?」
張九齡一聽,好不心生警惕,不但感謝李泌的直言提醒,更從此稱他為「小友」。
宰相肚裡能撐船,張九齡接納了李泌的坦率;正如唐玄宗曾經包容張九齡的直言而諫。然隨著唐玄宗愈老愈不喜聽諍言,更寵以巧言事人的李林甫。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一方面是李林甫的排擠,一方面是皇上嫌他攔著不讓他廢儲,張九齡罷相。翌年四月,遠謫荊州 。張九齡這一去,唐玄宗迫不及待地磨刀霍霍,先是廢了太子李瑛三兄弟,「俄賜死於城東驛」。
厲害了李隆基,一日殺三子,不愧是骨肉相殘、政變出身的霸氣帝王。
秋風起,渭水粼粼,落葉滿長安,挾著些血腥味。少年李泌,能無感乎?
李泌漸長,博學多才,擅長《易經》。欽羡老莊、神仙之術,經常雲遊或隱居於嵩山、華山和終南山之間。
長安依然富麗繁華,李泌只是鍾情山水。
當他再度登上政治舞台,已是天寶十載。
唐玄宗與楊貴妃恩愛兩不疑,「在天願作比翼島,在地願為連理枝」。大唐氣象疲態畢露,廟堂之上爾虞我詐,地方藩鎮擁兵自重。隱居山野的李泌,似是嗅到了山雨欲來的前奏,幾經思索,向唐玄宗進獻了《復明堂九鼎議》,直陳朝政得失。皇帝一看,想起了多年前那個御前賦詩的神童,也憶起了自己當年的豐神俊朗。往事歷歷,心中大喜,立即召見李泌入宮講述老子。結合多年雲遊山岳、求仙慕道的經歷,李泌對《道德經》之微言大義,再一次驚艷了唐玄宗。當即冊封為翰林待詔,同時任職東宮,是為太子伴讀。
當年李白奉詔入宮,亦冊封翰林待詔,然與東宮、朝堂無涉。可見唐玄宗對李泌另眼相看,早年視之為國之重器,如今、進一步肯定了他的才華。
此時李泌三十之齡,太子李亨已不惑,對李泌十分敬重,常以「先生」稱之。
萬紫千紅總是春,長安水邊多麗人。李泌眼中的太子,比他開元年間初見唐玄宗時,還小個幾歲,卻渾無父親當年的意氣風發。蒲柳之姿,早生華髮,眼底眉間,透著誠惶誠恐、謹小慎微。太子府第,低調樸素,使女寥落、少聞樂音。反觀皇帝寵信的楊氏兄妹,權傾朝野,狂妄囂張。天寶十二載(公元753年),落魄長安的杜甫作《麗人行》一詩,譏刺楊氏兄妹的驕縱荒淫,間接反映了君王的昏庸和時政的腐敗。
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
頭上何所有?翠微盍葉垂鬢脣。
背後何所見?珠壓腰衱穏稱身。
就中雲幕椒房親,賜名大國虢與秦。
紫駝之峯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
犀箸厭飫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綸。
黃門飛鞚不動塵,御廚絡繹送八珍。
……
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
詩中丞相,即楊國忠。丞相高高在上,不把在官場邊邊徘徊的杜甫放在心上,而是盯住了胸中大有丘壑,又得唐玄宗賞識的李泌。「楊國忠忌其才辯,奏泌嘗為《感遇詩》,諷刺時政。」不學有術的楊國忠忌憚李泌的才華,翻出他之前所作之《感遇詩》,向皇上誣告李泌嘲諷君王。日漸昏聵的唐玄宗,早已聽不得一兩句忠言逆言,遑論明辨是非對錯?楊國忠一挑撥,立即下了一道詔書,將李泌貶出京城。
太子不忍又不捨良師益友的李泌就這樣離去,一邊哀聲嘆氣,一邊頻頻以袖拭淚。李泌反倒不甚在意,收拾了簡單行囊,一襲道袍,一執拂塵,飄然而去。趁朝廷流放之際,與其戀戀官祿,不如漫步吟詠於山川林野之間。一茅茨,一案几,巾柴車,釣秋水,重又過起天高任鳥飛的隱士生活。「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以之爭。」面對複雜的政治鬥爭,李泌選擇了淡泊以對,揮揮手,作別西天的雲彩。
不爭中,李泌躲開了安祿山之亂,也種下了復出的契機。

唐肅宗:布衣丞相,功成身退

天寶十五載(公元756年),潼關失守,長安危在旦夕,唐玄宗千乘萬騎西南行。馬嵬驛兵變時楊氏一族被殺,太子李亨在好兒子李倓(音同談)的勸說下,與唐玄宗分道揚鑣。一路驚險至靈武後趁勢登基,改元至德(公元756年),是為唐肅宗。
面對山河破碎的大唐,肅宗無法獨自一人扛,馬上召來了李泌與他共同承擔。李泌自詡山人,只願以布衣之身輔佐。然,「泌與上,寢則對榻,出則聯鑣。」肅宗大小事都向他咨詢,「至於四言文狀、將相遷除,皆與泌參議。」可見,李泌雖無宰相之名,卻有宰相之實,甚至「權逾宰相。」
李泌沒讓唐肅宗失望,軍事上重用郭子儀、李光弼,運籌帷幄打勝仗。內政上,幾次勸阻皇帝犯傻做蠢事。
倘若唐肅宗能遵循李泌擬定的戰略計劃,叛賊幾年之內即可平定。但自行登基的李亨滿滿危機感,既要防父親還要防手足,更關心能否把龍椅坐穏坐熱,堅持以收復兩京為要務,致安史之亂持續達八年之久。
至德二載(公元757年),戰事方酣。唐肅宗擬設立「天下兵馬大元帥」統籌兵將,並屬意英勇善戰的二兒子李倓。李泌聞之直言,天下危難之際,眾心所向,在於元帥。李俶(音同觸)居長,又是唐肅宗屬意的太子人選,大元帥一職,捨他其誰?並舉殷鑑不遠的玄武門之變以為警惕,肇因即唐太宗李世民幫父親打下天下,戰功彪炳,卻非儲君。
李泌成功地防杜了日後兄弟鬩牆的可能性,但未能救下李倓。唐肅宗聽信張良娣和宦官李輔國的讒言,不待兩京收復,就殺了助他上位最得力的兒子。若為鞏固皇權故,骨肉親情何足論?
唐肅宗還是太子時,一再遭到李林甫的構陷。回到長安後,咬牙切齒地表示要挖開他的墓棺,挫骨揚灰,以示羞辱。李泌期期以為不可,如此一來,無異扇了太上皇好響一記耳光,諷刺他是個昏君,識人不明。萬一太上皇羞愧惱怒之下傷了身體,做兒子的豈不是要負上「不能安君親」的罪名?李亨一聽,感動地淚流滿面,哭著抱住李泌說,幸虧有他的提醒。
長安收復後,最棘手的是如何解決肅宗與玄宗父子倆的衝突。李亨不無假惺惺地給在蜀地的父親寫信,表示願回東宮任太子,請玄宗回來復位。一生在權謀裡打滾的唐玄宗,自然不會相信兒子是真心實意。更何況,兒子讓位給父親這種事,聞所未聞。就算兒子肯退位,擁戴他的功臣也不會答應,這一回去豈不就是腥風血雨?年逾七旬的他,只想餘生無風也無雨,遂回信表示不願再回長安。玄宗不回來,肅宗就落得一個不孝的罪名,如何是好?李泌看透其中玄機,建議由他和眾大臣一起上奏太上皇,「具言天子思戀晨昏,請促還以就孝養。」玄宗不是不想回京師,但得有個好台階可以下,免得日後成了眼中釘。收到此奏章後,玄宗鬆了一口氣,天旋地轉回龍馭,放心回去當太上皇。
圓若用智,李泌將智慧獻給了唐肅宗。唐肅宗亦對李泌另眼相待,親自為他燒梨,還讓他枕著膝上睡。
一天夜裡,秋意蕭颯,秋聲悽切。殿中升起了暖香四溢的火爐,肅宗和幾個王爺席地而坐,一邊取暖,一邊夜話,好不溫馨。李泌是修道之人,不沾葷腥。肅宗就挽起袖子,親自為他烤了兩個飽汁大梨。穎王見梨子烤得鮮美欲滴,仗著年幼得寵就吵著要吃梨。肅宗不給,還訓道:「汝飽食肉,先生絕粒,何爭耶?」你天天魚肉吃得飽飽的,先生經常休糧絕粒,今日好不容易賜他兩顆梨,何故來爭?
穎王明理,不再囂吵,並提議共同聯句,為李泌作上一首詩。
穎王:先生年幾許,顏色似童兒。
信王:夜枕九仙骨,朝披一品衣。
益王:不食千鍾粟,惟餐兩顆梨。
肅宗:天生此間氣,助我化無為。
隨著戰事進行順利,唐肅宗開始思索封賞問題,就探探李泌的口風。
「亂賊平定之後,如何封賞先生?」
「我沒有家、又不吃糧食,祿位和土地,於我何有哉?如今竭力為陛下運籌幃幄,一旦收復京師,能在天子膝蓋上睡一覺,看看會不會出現客星犯帝座的異象?這樣,我就心滿意足了。」
好個別出新裁的討賞,聽得肅宗哈哈大笑。不久,李泌的心願就實現了。
收復長安途中,一路打到保定郡。一日,李泌困了倦了,就先睡下。唐肅宗碰巧來找他,左右想叫醒李泌,肅宗連忙把手指放在嘴上噓了一聲,靜悄悄地自顧自走到床邊。肅宗脫下鞋子、爬上床,跪在李泌的枕頭邊,小心翼翼地托起李泌的頭,枕在自己的膝蓋上。過了好久,李泌才察覺。李亨不無得意地說,
「先生已在天子膝上睡了一覺,得幫朕打贏這場仗啊。」
李泌欲起床謝恩,但肅宗不許。
山人李泌福至心靈地說,
「此次光復大唐,就跟這個郡的名字一樣,保定了。」
這段描述以現代人眼光看來,滿滿基情。然,人際之親疏遠近,非定於一格。隨文化、區域不同,古今亦大不同,不必非以色觀之。試看,《三國演義》裡周瑜親熱地拉著昔日同窗好友蔣幹,要來個「抵足共眠。」杜甫和李白亦不遑多讓,白天,手拉著手遊山玩水。晚上,喝同一壺酒,醉了,睡同一張床,蓋同一條被子。
醉眠秋共被,擕手日同行。
靜若得意。君臣情份如此,但因張良娣和李輔國之忌恨,回到長安後,李泌堅持辭去。遠離朝堂政治,不沾花不沾塵。千山我獨行,做個逍遙道士去。
對此,柏楊先生評道,
這種情節,傳奇小說裡才有;現實政治上,可以說聞所未聞。…肯自動拒絕逼面而來榮華富貴的人,實在寥若晨星
是時,李俶收復二京立了大功,卻飽受張良娣䜛言攻擊,深恐會步李倓後塵,被讒而死。李泌設法保全李俶,臨別語殷殷地舉李賢所作《黃瓜台》詞,希望肅宗引以為戒。
種瓜黃台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尚云可,四摘抱蔓歸。
李賢為武則天第二子,做太子時常常擔心哪天賜下一條白綾、一杯毒酒。遂作此詩命樂工練習歌唱,希望母親聽了會有所悟。然最終,李賢仍被廢,貶出京城,死於黔中。
李泌說,皇上您已賜死了一個兒子,如同摘了一個瓜,不能再摘下去了。

唐代宗:權臣排擠,數次貶謫

李泌這一去,躲過了李輔國的陷害,唐肅宗則走得淒涼。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張皇后(原張良娣)政變失敗。病榻上的李亨一息尚存,眼睜睜地看著李輔國將她拖走,極其兇殘。肅宗想救救不得,想喊喊不出聲,帶著沒能咽下的最後一口氣,悽悽慘慘地踏向黃泉路。
殿外,更漏殘,夜正涼;殿內,燈花落,玉爐寒。
太子李豫(即李俶)即位,是為唐代宗,馬上召李泌回京。李豫對李泌十分親厚,一來、李泌盡其所能地保全了他,二來、兩人相識於李泌為東宮伴讀之時,歷經玄、肅二朝,李泌的卿相之才,李豫了然於心。為了讓李泌此番前來,能好好地替朝廷賣命,代宗任命他為翰林學士,賜給他大宅子,幫他娶老婆,強迫他吃肉。如此一來,李泌不能再以尋仙問道為由,一轉身就掛冠求去。皇上的命令兼好意,李泌順其自然,脫下道士服袍,有子李繁。
李豫有意重用李泌,權臣元載多所掣肘。元載因拉攏不成,很是忌恨,幾番操作,將李泌外放為江南道西判官。再一次,李泌遠離了朝堂,也遠離了禍害。代宗晚年,元載犯罪伏誅,立即召李泌返京,準備重用,但又為宰相常衮所忌。李泌先任三州團練使,後遷任杭州刺史。隨遇而安,不把功名利祿放心上李泌每到一處,造福當地百姓,官聲極好。蘇轍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中即稱,
杭本江海之地,水泉鹹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於水,故井邑日富。
李泌身不在朝,卻似在朝,與代宗時有書信來往。李豫很是尊重李泌,對其建議,欣然接受。

唐德宗:涇原兵變,臨危授命

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德宗李适(ㄎㄨㄛˋ,Kuò)即位才四年,因賞賜不公,激起涇原兵變。李适倉皇出逃梁州(今陜西漢中),危難惶恐之際,想起了那個曾經幫助祖父匡扶大唐的李泌,趕緊派人請他前來主持大局。
李泌現身梁州行在時,已過花甲,髮蒼蒼,視茫茫。唯內心一片清明,胸中丘壑不減。
為了方便隨時諮詢,德宗命他日日留在中書省,形同宰相。在李泌一番神操作下,局勢很快得到了控制。緊接著,對內勤修軍政、調和將相,對外聯合回紇、大食等國牽制吐蕃,達成「貞元之盟」,邊陲得以安居。
李泌正式拜相,後又受封為鄴侯。
李泌為相時間不長,卻留下了不可磨滅的㾗跡,突顯在維護太子李誦一事上。
太子妃蕭氏的母親郜國公主,因與太子詹事等人過從甚密,遭人告發實乃為太子結黨營私。德宗大怒,將郜國公主軟禁,並責備太子李誦。太子甚是惶恐,請與蕭氏離婚。德宗把李泌找過去,李泌猜測德宗有意廢儲,改立自小養在其下的侄子李誼。便說,
「皇上連自己的嫡長子都信不過,又如何能信弟弟的兒子?」
德宗聽了,相當不滿,語帶威脅地說
「卿違背朕的心意,難道就不顧及家族了嗎?」
「臣已是風燭之年,既然位居宰相,因諫言被殺是我的職責。倘若太子被廢,他日皇上若後悔殺了兒子,而臣居然未加以阻攔,反過來要殺我的兒子,那麼臣就絕後了。雖然臣的兄弟有兒子,但他們的祭祀,不是我該享受的。如果太子有罪,就請廢他而立皇孫,千秋萬歲以後,天下仍是皇上的子孫所有。」
君臣之間往返辯論多次,德宗方接受李泌之議。李泌轉身又安慰太子不要氣餒、不可自裁,往後當更加恭敬孝順。最終,解開了父子二人的心結。德宗哭著對李泌說,
「幸虧有卿直言勸諫,否則朕已追悔莫及。太子仁厚孝順,別無其他。從今以後,軍國事務及朕的家事,都應與你商議。」
李泌卻向皇上「乞骸骨」,自請退職。經此一事,憂思愁慮,形銷骨立,已不堪再為國家社稷所用。德宗不許,只是勸慰嘉勉。
貞元五年(公元789年),李泌在宰相位上病逝,年68歲。
柏楊先生以為李泌的品格,是諸葛亮以來第一人,媲美西漢開國功臣張子房。
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保護自己高貴的情操,甚至自己的性命。李泌不但是一位奇士,更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有最高智慧、最高尊嚴的知識份子,可與西漢王朝的張良媲美。
縱觀李泌一生,幾度進出廟堂之上,卻能在官場和山林間,來去自如。身處複雜政治漩渦,甚且介入皇儲之爭,卻能得到歷任皇帝重用,全身而退。依恃的,不正是「方若行義,圓若用智,動若騁材,靜若得意」的老莊智慧?
那個七歲能賦棋的神童,帶著初心來,帶著初心去。
少年李泌之作,《長歌行》:
天覆吾,地載吾,天地生吾有意無?
不然絕粒升天衢,不然鳴珂遊帝都。
焉能不貴復不去,空作昂藏一丈夫?
一丈夫兮一丈夫,千生志氣是良圖。
請君看取百年事,業就扁舟泛五湖。
天寶三載,李泌二十二、三歲,隱居山林,清風明月,並未在朝。出身世家的他,喜歡神仙修道,七歲以神童之姿聞名天下。曾為太子伴讀,也是太子倚重之人。安史之亂時,為在靈武登基的唐肅宗運籌帷幄。易言之,李泌當是集玲瓏七竅、仙風道骨、識見城府謀略於一身的貴公子。易烊千璽本就因體型瘦小撐不起古裝,還微微駝背,硬生生將清冷貴公子變成了衝來撞去的倔少年。
天寶三載,李泌二十二、三歲,隱居山林,清風明月,並未在朝。出身世家的他,喜歡神仙修道,七歲以神童之姿聞名天下。曾為太子伴讀,也是太子倚重之人。安史之亂時,為在靈武登基的唐肅宗運籌帷幄。易言之,李泌當是集玲瓏七竅、仙風道骨、識見城府謀略於一身的貴公子。易烊千璽本就因體型瘦小撐不起古裝,還微微駝背,硬生生將清冷貴公子變成了衝來撞去的倔少年。
方若行義,圓若用智。動若騁材,靜若得意。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